![]() 媽媽是優雅的。 其實這話是我的大學同學說的。那是在1981年下半年,我們七七級最后一學期的中秋節前夕,媽媽從縣城到我讀大學的城市出差,抽空到大學來看我。媽媽帶來了水果和月餅,熱情地遞給寢室內的同學們吃。我給媽媽削了蘋果,她慢慢地小口吃著,同時和我聊天,關心地問這問那,還不時地和我的室友說著話,氣氛融洽親切。媽媽咬蘋果時也會用另一只手遮擋一下,吃得很仔細,蘋果最后只剩下了很小的果核。過了一會兒,媽媽怕影響我們上晚自習,就要走了,她和我的同學一一告辭。后來我的室友同學都對我說,你媽媽好優雅,好修養,很客氣,很親切。我知道媽媽一直是這樣,總是想把美好送給別人。 媽媽是忙碌的。 我的父親是三代單傳,但到了我們這一代,媽媽卻生育了我們姐弟6人,三男三女,有雙胞胎,還有剖腹產,老大和老小只相差11歲。人丁興旺,喜悅自不必說,但媽媽的付出和奉獻卻無法形容。一大家子的開支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來維持,每天的吃喝拉撒睡穿用都是大問題,父母為此操碎了心。人多無好食,每次媽媽做好了飯,若有稍好一點的菜總是執意讓我們先吃多吃。媽媽吃得最多的就是咸菜下飯了。為了給我們增加營養好長身體,媽媽會隔一周給我們喝一次豬心肺煨湯,既省錢又吃葷。到了我們陸續上學的年齡,光學費就是一大筆開支,媽媽都要精打細算,妥善安排。無數次我們深夜醒來,總看見媽媽還在煤油燈下縫補。她總是想方設法把我們打扮得光鮮些,而自己里面穿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媽媽從早忙到晚,日復一日像走馬燈一樣地照顧著我們每個人,忙好這個忙那個,幾乎不能好好地休息上一天,睡一個好覺。 媽媽是能干的。 媽媽非常聰明,新中國成立前讀過幾年私塾,寫的字娟秀漂亮。她在1951年國家招干時考入一家縣級人民銀行,這一年,媽媽21歲。媽媽上班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在業務上精益求精,經常獲得點鈔能手、工作標兵、積極分子等稱號,是我們的楷模和榜樣。幾十年過去,我們兄妹6人相繼長大,天各一方,在學習工作、成家立業上都做得不錯,成為了單位的骨干和領導,這與父親的嚴格要求、勤于督促和母親的言傳身教、積極引導是分不開的,與好的家風家教是連在一起的。 媽媽不但教養好,有內涵,而且長得漂亮,像電影明星。年輕時喜歡扎一根長長的大辮子拖在身后,忙碌時就把辮子盤在腦后。媽媽忙里忙外,時間太緊,上下班都是急匆匆的,小跑似的,辮子也就在身后擺來擺去。這一幕已經永久地定格在我的腦海之中。媽媽的思維活躍,心靈手巧,多才多藝,在家里也常常帶來驚喜。她經常清唱《我的祖國》,讓“一條大河” 的旋律飛出窗外,也常哼唱黃梅戲《天仙配》與《女駙馬》選段,有時還會彈一會兒小揚琴,過年時會貼上自己剪的大紅福字,還陪我們下彈子跳棋、做游戲,為我們做布單鞋和布棉鞋,織毛衣,在縫紉機上做好看的衣服。她把家里收拾得整潔干凈,為我們營造出溫馨舒適的環境,鼓勵我們培養興趣愛好。 1985年,媽媽退休了,可以歇歇喘口氣了。但就在這一年,媽媽確診患上了罕見的世界性疑難病癥——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即使到后來,媽媽只能坐輪椅或躺在床上,說話和吞咽都困難,她還是顫抖著寫字要我們樂觀、堅強,從不把煩躁的情緒帶給我們。直到去世,她始終表現出無比地樂觀、通達和仁愛,她看我們的眼神是那樣地放松、從容和鎮定。媽媽頑強地與病魔斗爭了3年與世長辭。 子欲養而親不待,但媽媽在我們子女心里,永遠都是最美的樣子。(張大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