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有同學(xué),同人,同修,還有同桌,有首歌叫同桌的你,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起曾經(jīng)上學(xué)時與自己同桌的那些同學(xué)名字和樣子呢? 同的成語:不約而同,殊途同歸、與眾不同,同舟共濟。志同道合,和而不同……
甲骨文的同從凡從口,凡甲骨文解釋說像高足的圈槃,就是那種高腳的盤子,下邊像足,上邊像盤口,凡是盤和槃的初文。指有高腳的盤以及類似的器皿。看到甲骨文的同,想到與同字形相關(guān)的一個字,就是興盛興旺,家和萬事興,民族復(fù)興的興的繁體興,興中間的那個字符與凡相類同,有的在下邊加了一個口就是同。然后在四周有四只手,興的整個字形看起來像四個人同時用手抓住中間這個物件,大概是因為東西很重,所以需要四個人同時一齊用手抬。
甲骨文興字把這個場景表現(xiàn)了出來,那把這個東西抬起來需要大家步調(diào)一致,那怎樣做才能起到這個效果呢?通常是眾人喊著統(tǒng)一的號子同時用力,同的甲骨文就像人同時抬物件時,用口令協(xié)調(diào)行動的場景。說文對同的解釋:同,會合也,從口。冃 mào,口指說話的口,同的小篆下部分的凡發(fā)生了訛變,凡變成冃( mào),隸書楷書都是從小篆相似。同的本義指合力、會合,引申義有相同、一樣、一起、共同等等。
比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易經(jīng).系辭上》 又如:同心同德,指思想、行動一致;比喻為同一個心愿, 同一目的而努力。如《尚書·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說的是商朝末年,紂王暴虐荒淫無道,手下的官員都是離心離德,軍心也是渙散的。周武王聯(lián)合西部的幾個諸侯國,然后集結(jié)兵力親自率軍征討紂王。古時在打仗出發(fā)前要做總動員,也就是誓師會,在出發(fā)前的誓師會上,周武王發(fā)表講話,表示上下要同心同德,消滅紂王是在替天行道。當(dāng)時周武王的部族是一個人數(shù)不多的部族,他們能夠得到天下,靠的是德政,以德服人,得到百姓的擁護,商朝人數(shù)雖然多很多,但是君臣百姓離心離德,所以最后走向滅亡。 又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意思是君子與他人能保持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見解,不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小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與他人保持相同,但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在實際中沒有真正的去貫通。
和而不同的和的甲骨文從龠從禾,龠的字形看起來像一種樂器,由長短不同,粗細不一樣的竹管組并綁在一起,與笙相似,通過人的吹奏發(fā)出聲音,不同的東西和諧地處在一起叫做和,也就是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tǒng)一,與同是區(qū)別的,在古時有那種笙之類的樂器,它長短的不同然后所發(fā)出的音調(diào)也不一樣,通過吹奏就吹出悅耳動聽的曲子來,還有就是那個音樂演奏,像笛子,二胡,琵琶,古琴等等樂器。它們是不一樣的樂器,雖然發(fā)出來的聲音不同,但是通過各位演奏家的彈奏,演變成一種讓人賞心悅耳的音樂。
這種音樂在古時很早就有出現(xiàn),而且不同的時節(jié)有不同的音樂來對應(yīng),比如說春夏秋冬有不同,在古時尤其是祭祀,不同的場景會奏不同的音樂,那音樂它也對應(yīng)人的五臟六腑,人的五臟六腑又與春夏秋冬相對應(yīng)。古時它是醫(yī)樂同源,音樂它可以療愈人的身體。比如說有些人肝郁,那如果聽一些抒發(fā)人心情的音樂,就會使人得到舒展,同樣,春夏秋冬與人的肝心肺腎它是所相應(yīng)的,古時就有用這些相對應(yīng)的音樂來療愈身體。 前幾天老師在甲骨文學(xué)習(xí)群分享了一個中國鼓的小視頻,視頻的演奏者通過不同的節(jié)奏敲打鼓不同的地方,變成好聽的樂,我問老師可以理解為和么?老師說好聽的音樂不僅要和,而且還要中,最高級的音樂叫做中和韶樂。老師在說甲骨文宮的時候就有提到宮居中位,在古時五音中宮聲對應(yīng)中位,宮、商、角、徵、羽基準音調(diào)加上兩個變音是七音,通過七音演奏出美妙的的音樂。 我查看有關(guān)《韶樂》的信息介紹:韶樂是舜帝時代所作的音樂,非常的莊嚴,后來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宮廷音,也用于祭祀時所奏之樂。韶樂是中國宮廷音樂中等級最高、運用最久的雅樂,它集身于詩、樂、曲、舞為一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jīng)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gòu)--大司樂,樂師有一千多人。《隋書·音樂志》。所奏六朝大樂有: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它是歌、舞、樂為一體, 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后來漢、唐、宋、元代的雅樂。明清時期,雅樂演出 (當(dāng)時稱《中和韶樂》),注重禮儀,崇尚肅雅。由它所產(chǎn)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藝術(shù)形式,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古代文明,韶樂因而被譽為“中華第一樂章”。
據(jù)《漢書.禮樂志》的記載,舜帝之后韶樂在陳(陳國),到了春秋時期陳的公子逃到了齊國,所以把韶樂也帶到了齊。孔子到了齊國,他聞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欣賞韶樂,心情寧靜專一,到了忘我的境界。可見上古時的音樂多么高明,它有著穿越時空的感召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靈,修養(yǎng)人的心性。 堯舜禹時代,都是通過禪讓制,在那個時代誰最有德就可以成為君王領(lǐng)導(dǎo)天下百姓,那個時候的社會人們是安寧和諧的,體現(xiàn)在音樂的精神上也是平靜和諧。上好的音樂能讓人放棄心靈的煩惱、世俗的欲望,放棄一切不平等的念頭,而去求心靈的平和。這樣的音樂,使人不再為美味佳肴而動心,也不再為任何欲望而動心,使人回歸到了自然的那個我。 帝舜時期的《韶樂》就是這樣盡善盡美的音樂,堯舜禹時期也是孔子向往的時代,在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中就是能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他希望能實現(xiàn)“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人人能和善相處,安居樂業(yè)的和諧現(xiàn)象。所以孔子在齊聞韶樂,贊嘆舜之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王由于伐紂而得天下,但其樂帶有殺伐之聲,所以孔子說,武王之樂是盡美矣,未盡善也。 在易經(jīng)中有同人卦,天火同人,上與天同,天道大公無私,對所有都是一視同仁,離為火,代表光明,心中不能懷半點私心,否則人必知曉,必以公而明才能同人。同于人能本著大公無私的精神,以道義為基礎(chǔ),積極主動廣泛與人和同,而不是強迫別人,讓人主動能和你同,才能實現(xiàn)大同世界的理想。 又如: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車同軌就統(tǒng)一車軌寬度,書同文指統(tǒng)一了文字。在秦之前文字是不統(tǒng)一的,各國的文字之間存在差異,還規(guī)定使用統(tǒng)一的貨幣。 當(dāng)同表示引進動作的對象,或指引進比較的事物時,虛化作介詞。同又表示和的意思,作連詞用。以上義讀tóng。同”又讀tòng,,比如胡同,指小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