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不久前的職業生涯人物訪談中,我發現年輕的中學教師身上,普遍存在著教師職業認同感缺失的問題,需要開展系統性的分析。 訪談中發現,中學教師職業認同感缺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疲于應付。很多人單純為了就業而選擇教師行業,只是具備了該行業的硬性資質要求,沒有高度的熱情投身于其中,缺乏軟性技能,在工作中疲于應付。 其次是抵觸班務。這些中學教師普遍懷有抵觸情緒,無法正確看待教學以外的各項工作,尤其是處理師生關系問題、管理班級事務,等等。 最后是積怨日深。這類教師如果疲于應付,抵觸班務,就很容易在負面情緒中積重難返,內心的抱怨日增,在責任心與敬業精神等方面表現較差。 中學教師職業認同感缺失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首先是入職博弈。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當下,人們往往會選擇一份相對穩定、福利待遇相對較好的工作,教師恰好具備了這些特點,所以很多人進入該行業并不是出于主觀意愿,甚至在采訪中我還能聽到“選擇該職業是被忽悠”的回答。因此,他們在面對教學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挑戰時,往往會衍生出對教師行業的厭惡與失望。 其次是績效評價。當前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絕對化的問題,用分數衡量一切,創造性受限,教師努力的成果可能會被學校、家長等方面輕易地否定,導致很多負面情緒產生,與此同時,他們還被迫參與各種各樣形式化的比賽,無心投入教學,發展受限。 最后是社會問責。當前的教育口號愈發離譜,“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社會對于教師這個職業的認知產生了偏差,理想化的口號背后忽視了教師的權利與義務不成比例的問題,教師的心理壓力只增不減,越來越多的教師對教師的職業價值產生懷疑。此外,中學教師經濟收入與工作量比例失調,由于升學的原因,他們承載的社會期望很高,工作繁重又瑣碎,薪資報酬卻又不能達到他們的預期,對中學教師來說是一種心理上的沖擊,導致認同感缺失。 教師職業認同感缺失一定是存在很多危害的,在我看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危害。 首先是教師抑郁。缺乏職業認同容易導致教師的工作動力不足,缺乏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產生迷茫無措的感覺,甚至會導致教師抑郁的問題。 其次是殃及學生。教師缺乏職業認同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效果,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產生“踢貓效應”,影響學生的心態,打擊他們學習積極性。也會影響學生道德發展與人格塑造,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行為視而不見,放任發展,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最后是危害教育。教師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基石,如果教師缺乏職業認同,將會影響到整個教育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師資流失等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來緩解這種問題呢? 首先是育人為本。學校應該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工作環境,減少形式化的工作,減輕教師的負擔,讓教師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發揮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鼓勵教師參與決策,給予教師更多的參與決策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了重視和尊重,從而增強教師的自信心和認同感。 其次是多元評價。教育系統應當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設置考核本身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素質,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而不是成為一種負擔,應該放寬考核標準,優化考核體系,從一次次量化的成績轉變為學生的全方面發展,給予教師更多的發揮的空間,實現個人的教育理想。 最后是家校合作。學校不能包攬全部的教育工作,教師無法承擔孩子教育的全部責任,任何其他的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家庭教育,我們應該重視家庭教育,不過分要求學校教育,減少社會認知偏差,學會換位思考,讓學校教育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讓教師重拾信心,建立認同感。 ![]() ![]() 高教課堂研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