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仁宣之治”,位列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其余兩個分別是“洪武之治”和“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他在繼位之后下令息兵養(yǎng)民,平反建文忠臣,使社會矛盾得以緩和。同時停止下西洋活動,以及皇家采辦珠寶等行為,又使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生產(chǎn)力得到發(fā)展。從而為他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開啟一個穩(wěn)定、強盛的時代,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朱高熾自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起被冊為皇太子,在此后二十年的時間里長期出任監(jiān)國重任。朱棣雖然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他征漠北,收安南,下西洋,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每一件都需要大量的財力支持。而這些,都是太子朱高熾在背后默默耕耘的功勞。此外他的兩個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為了奪嫡,無時無刻不在明里暗里對太子上下其手。甚至于朱高熾本人也因為身材原因,屢屢遭到老爹朱棣的歧視,太子之位多次岌岌可危。 歷經(jīng)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熬到朱棣駕崩的朱高熾,卻在僅僅做了9個月皇帝后,就以48歲的壯年突然駕崩。由于事出突然,對這位仁宗皇帝之死,朝野和民間充滿了各種流言蜚語。今天筆者就結合史料,來梳理一下朱高熾之死的隱情。 其一:郭貴妃誤殺說 仁宗的后宮妃嬪人數(shù)不算很多,而其中地位最重要的是兩個人。 一個是誠孝昭皇后張氏,朱高熾原配。一路從燕王世子妃、皇太子妃升到皇后。誕育宣宗朱瞻基、越靖王朱瞻墉、襄憲王朱瞻墡和嘉興公主。《明史》甚至認為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之所以沒有被朱棣廢黜,溫良賢德的太子妃張氏也有一份功勞。 后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shù)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后故得不廢。—《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一》 另一個是恭肅貴妃郭氏,開國元勛武定侯武定孫女。誕育滕懷王朱瞻塏、梁莊王朱瞻垍,衛(wèi)恭王朱瞻埏。明代貴妃的地位僅次于皇后,郭氏又是勛貴之后,本身家族地位還要高于皇后。加上仁宗死后,作為生育了三位皇子的郭貴妃居然殉葬,讓吃瓜群眾很難不將仁宗之死和所謂的后宮爭寵聯(lián)系起來。 陸釴,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進士榜眼,其所著《病逸漫記》中記錄了明孝宗弘治朝以前的許多逸事。關于仁宗皇帝的死因,書中是這樣說的: 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后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jiān)質之,云:“皆不然,蓋陰癥也。”—《病逸漫記》 由于仁宗是突然駕崩,當時輿論洶洶,有很多猜測,包括“雷擊致死”、“中毒而死”等等說法不脛而走。陸釴其實在自己的書中做了一次辟謠,他親口詢問宮中太監(jiān),得到的結論是“陰癥”。至于什么是“陰癥”,筆者不了解中醫(yī),應該也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到了著名的大才子兼胡扯專家祝枝山手上,仁宗之死被坐實為宮斗誤傷,而陸釴書中的宮人,也變成了郭貴妃。而且細節(jié)描寫活靈活現(xiàn),仿佛祝大才子本人當時就在現(xiàn)場一般。 仁宗郭妃以中宮誕辰,邀過其宮上壽,上亦往。妃進卮于后,后不即飲,上曰:“爾又為疑乎?”遽取飲之,妃失色,無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經(jīng)死,時適雷。—《野記·卷三》 這里可以做個簡單的辟謠。祝枝山雖然是個才子,但是治學非常不嚴謹。他在文中說這件意外的起因是為了“中宮誕辰”,也就是皇后生日。張皇后的生日是哪天呢?《明實錄》中有明確記載:四月初七日。那么仁宗駕崩又是在哪一天呢?五月十二日。是什么樣的毒藥那么厲害,可以讓人吃完以后拖上一個多月才去世?不過聯(lián)想到祝枝山這廝還造謠說什么朱棣誅了方孝孺十族啦,《永樂大典》根本沒有修完啦,難怪他寫的這本《野記》被評價為“可信者百中無一”。因此“郭貴妃誤殺說”,基本可以判定為胡扯。 其二:明宣宗暗害說 宣宗朱瞻基是張皇后所生的嫡長子,13歲的時候就被爺爺朱棣冊封為皇太孫,事實上確立了其第三代領導人的地位。仁宗登基后,朱瞻基又被冊封為皇太子。這樣一位名正言順的接班人,難道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自己的父皇下手嗎? 遷都北京,是朱棣的主意。但是朱高熾的皇太子生涯,大部分時間是在南京度過的。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仁宗決意復都南京。四月五日,朱高熾讓鎮(zhèn)守南京太監(jiān)王景弘提前修葺宮殿,準備在明年春天迎接圣駕。 甲辰,敕南京太監(jiān)王景弘曰:朕以來春還京,今遣官匠人等前來。爾即提督將九五殿各宮院凡有滲漏之處,隨宜修葺。但可居足,不必過為整齊以重勞人力。—《明仁宗實錄卷十三》 四月十三日,朱瞻基奉旨前往南京,為仁宗回都打前站。因此當五月十一日仁宗“不豫”之時,中官海壽就攜帶敕書緊急趕往南京,召皇太子朱瞻基回北京。順便說一句,當初朱棣在榆木川駕崩,拼了老命趕回北京報信的,也是這位海公公。六月初三日,皇太子自南京趕回北京,并于六月十二日即位。由于《明史》中的一段記載,讓朱瞻基這一次千里奔喪充滿了陰謀論的味道。 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于路,倉卒不果。—《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仁宗皇帝親弟弟。由于其在靖難戰(zhàn)爭時期的赫赫戰(zhàn)功,一度是朱棣屬意,靖難勛貴支持的皇太子第一人選。雖然最終漢王奪嫡失敗,但卻從沒有斷了覬覦皇位的念頭。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高煦就藩山東樂安州。當時朱棣的本意是認為樂安州位于“近畿之地”,一旦漢王有所異動,可以“朝發(fā)而夕擒”。但是反過來樂安州離北京和南京都很近,按理說漢王應該提前收到北京仁宗的駕崩,然后組織力量狙擊北上的皇太子朱瞻基,熱銷書《兩京十五日》演繹的就是這樣一段故事。但饒是如此,漢王的動作居然還是沒有宣宗快。 而從五月十一日北京發(fā)出敕書,到六月初三日朱瞻基趕到北京,期間總共20天時間。結合漢王阻擊失敗的經(jīng)歷,有人提出朱瞻基其實早已算準他的父皇會在哪一天駕崩,所以提前做了準備。這才是他二叔“倉猝不果”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是太子殺了皇帝。 漢王狙擊失敗到底是因為朱瞻基太精,還是他自己太笨,不好說。但是從北京到南京,20天一個來回,這個時間很短嗎?其實并不短。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十日,大明開國太祖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去世。八月二十六日,當時封國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就趕到了南京,期間相隔的時間只有十六天。從這個角度看,朱瞻基之所以花了20天才回到北京,說不定正是為了中途躲避漢王的狙擊。 仁宗放棄北京,必然會引起大量既得利益集團的不滿。從朱瞻基繼位后放棄復都南京來看,他和仁宗之間似乎是有矛盾的。但是就此認為朱瞻基會鋌而走險弒君篡位,似乎風險也太大了一點。山東樂安州有二叔漢王,河南彰德府有三叔趙王,他們距離北京都比朱瞻基要近,如何保證局勢盡在掌握呢?因此“明宣宗暗害說”,有可能,但可能性不高。 其三:李時勉氣死說 出于為尊者諱的原則,無論是《明史·仁宗本紀》還是《明仁宗實錄》,都沒有提到皇帝陛下本人的身材問題。《實錄》中說仁宗“自幼端重沉靜”,其實換句話說就是個不太愛動的小胖子。一般“端眾沉靜”的都是胖子,“飛揚跳脫”的都是瘦子,為什么?讓一個胖子“飛揚跳脫”,臣妾做不到呀。 朱高熾的老爹朱棣勇武過人,打仗的時候喜歡身先士卒沖鋒,對于胖胖得又喜歡讀書的大兒子,一向是不太感冒。當年奪嫡的時候,漢王和趙王也曾經(jīng)抓住大哥這個弱點窮追猛打。比如有一次朱棣帶著兄弟倆去拜謁朱元璋的孝陵,結果兩個太監(jiān)扶著走,朱高熾還走得七高八低,也難怪朱棣看到他就來氣。 成祖嘗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從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時宣宗為皇太孫,在后應聲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顧失色。—《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朱高熾做不好身材管理,必然伴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很有可能因為突然受到強烈刺激,導致在短時間內(nèi)去世。事實上在朱高熾去世前三天,就遇上一個讓他氣得半死的二桿子大臣。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5月9日,翰林侍讀李時勉上疏批評皇帝。由于題本中內(nèi)容勁爆,皇帝不想和李時勉當庭爭論,于是便將他召到便殿,打算君臣之間好好溝通一下。李時勉是永樂二年進士,曾參與修纂《太祖實錄》,被《明史》評價為:“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當年因為反對遷都北京,曾經(jīng)當面頂撞朱棣。你想想以他這樣的二桿子性格,私下和皇帝辯論一定是更加“口吐蓮花”。果然好脾氣的仁宗被氣得勃然大怒,讓人當場把李時勉狠狠打了一頓。當時這老小子足足被打斷了三根肋骨,差點一命嗚呼。 洪熙初,上疏言事,命武士以金瓜搖之,傷觔幾死。—《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一》 本來朱高熾為了維護自己明君的形象,還準備放李時勉一馬,只是在第二天下旨將他外放為監(jiān)察御史。但是到了晚上朱胖胖越想越氣,五月十一日白天又重新下旨將李時勉打入錦衣衛(wèi)大牢。晚上召見戶部尚書夏原吉之時,仁宗余怒未消,依然還在大罵李時勉。估計此時朱高熾血壓突然升高,隨即“不豫”,第二天便崩于皇宮欽安殿(位于故宮御花園正中)之中。 仁宗大漸,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 那么李時勉究竟寫了什么導致仁宗如此生氣呢?據(jù)說是對仁宗做了大規(guī)模的嘲諷,有“所謂節(jié)民力者此也、所謂謹嗜欲者此也、所謂勤政事者此也、所謂務正學者此也”這樣的說話。但是筆者無能,沒有查到這一段的原文出自哪里。從《明史》來看,原文應該被李時勉本人給焚毀了,以至于連朱瞻基做了皇帝之后都不知道他究竟寫了什么。 帝遙見罵曰:“爾小臣敢觸先帝!疏何語?趣言之。”時勉叩頭曰:“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帝聞言,色稍霽。徐數(shù)至六事止。帝令盡陳之。對曰:“臣惶懼不能悉記。”帝意益解,曰:“是第難言耳,草安在?”對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稱時勉忠,立赦之,復官侍讀。—《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 《明史》只為我們記錄了兩條,即“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所謂的“諒暗”,指的是居喪時所住的房子。朱棣死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仁宗駕崩之前,他老爹都還沒有“小祥”,小祥是指父母喪后周年的祭名。換句話說就是指仁宗在居喪期間還不忘美色。下面那句話就更厲害了,當時朱棣駕崩的時候,皇太子朱高熾在北京。現(xiàn)在皇太子朱瞻基去了南京,李時勉拋出這句話,難道不算當面詛咒仁宗么?因此“李時勉氣死說”,筆者以為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 結語:宣宗到最后也沒有殺掉李時勉,反而讓他官復原職,這就很值得回味了。仁宗和宣宗之間當然絕不像表面上那樣“父慈子孝”。朱瞻基做皇太孫的時候,朱棣為他設立了一支規(guī)模龐大的皇太孫親軍。朱高熾即位之后,立刻著手對其進行了裁撤。父子之間的提防之心,誰也不比誰少。 倒是因禍得福的李時勉此后順風順水,一直活到了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四月,才以74歲的高齡去世。死后先是賜謚“文毅”,后來又改謚“忠文”。這家伙要是放在“我大清”,只怕墳頭早就長草了。 |
|
來自: liuhuirong > 《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