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安平 ![]() 周末與朋友閑聊,他說想要從體制內出來做律師,問我律師是否如江湖傳說那樣收入頗豐。我說告訴你律師行業幾個秘密,你再考慮要不要辭職出來。 第一,律師界存在著嚴重的“二八原則”,百分之二十的律師把百分之八十的律師費收走了,剩下百分之八十的律師爭奪那百分之二十的律師費。如果說一線城市,可能就是“一九原則”。 第二,律師界的平均收入基本都是“中位數”的兩倍,這就告訴你一半以上的律師拿不到律師界的平均收入。普通律師都是“被平均”,你要達到平均數意味著你需要進入“二八原則”中的“二”,你需要比百分之八十的律師更努力更擅長利用各種資源。 第三,你在體制內的那些資源,究竟能不能正常用在做律師上,究竟能不能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與各項政策。我國對律師執業規定的越來越嚴格,早就不是當年你認識誰誰就可以“贏者通吃”的局面。 第四,你需要考慮你的案源從哪里來,你需要考慮客戶憑什么找你辦案。你要么案源豐富,你要么業務能力很強,問題是你如何熬過最初的“生存期”展示你的這些優勢。 我說完這四個秘密,這位朋友就在嘀咕自己究竟要不要“辭職下海”,畢竟這些年體制內的條件越來越好,“考公務員熱”早就取代了“下海熱”。他還是不死心,問我不是有許多年青律師脫穎而出嗎?他們為什么能?不是有人執業三年,就收入破百萬嗎? 我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我正想跟你解釋一下,那些執業不滿三年就收入破百萬的律師,究竟是哪幾種人。一家律師事務所能夠收入破百萬的,一般不超過百分之十。這些人都是行業的佼佼者,也是幸運者。短期內脫穎而出,一般分為四種情況,而且一種比一種艱難。 第一種,資源豐富型。 這種律師本就是帶著光環進入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事務所接納他們實習乃至吸納他們執業,本就是看重他們背后的社會資源。律師事務所的“大佬”能夠將你背后的社會資源“合法變現”,你跟著很快收入破百萬,并不難。這種律師本就不是普通律師,他們就是不做律師也能短期內脫穎而出,“出身決定論”在許多場合還是很有道理的。當然,“合法變現”也是一門技術,一些人一不小心就麻煩了。 第二種,能力卓越型 這種律師沒有豐富的資源,但他們能力卓越,無論是口才還是文才甚至眼光都是超一流。“是金子總會發光”,他們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做律師助理時代,都能表現得比他人“快一步”,有更強大的學習能力、專業素養、服務精神、道德自律。這種律師必然會被“伯樂”發掘出來帶入自己的律師團隊,成為精英團隊的骨干律師。這樣的律師,誰都愿意給他們施展的舞臺,讓他們快速成長。你看看那些跟在知名律師背后的青年翹楚,哪一個不是能力卓越型的? 第三種,私人關系型 這種律師有點像第一種律師,但他們的資源不是背后的家族關系,而是他們與一些律師“大佬”的關系。這樣的律師即使專業能力遠不如第二種律師,但他們是一些律師“大佬”的親戚、老鄉、同學或其他私人關系乃至私密關系,這些律師“大佬”必然會幫他們發展。既然能拿到律師執業證,說明你的基本素質不會差,那么有人給你提供足夠的案源讓你“練手”,你必然在一系列實戰中逐漸成熟起來,你想默默無聞都難。 第四種,勤奮刻苦型 這種律師社會資源不如第一種,業務能力不如第二種,與“大佬”的關系不如第三種,他們要想快速成長,只能靠自己勤奮刻苦。他們屬于“草根律師”,基本上沒有“大佬”幫襯,也難以進入精英律師團隊,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勤奮。這樣的律師能夠短期內崛起,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尤其是身體健康代價。曾有律師說他一年辦八十個案件收入破百萬,我知道這句話背后的是無窮無盡的加班、熬夜、應酬。 那些幻想做律師短期內能夠“收入破百”的年青人,還是需要冷靜考慮一下,你屬于上述哪一種。許多人認為第四種沒問題,我吃得來苦。問題是這種類型的律師,你的競爭對手太多,你必須做到“比我聰明的我比他勤奮,比我勤奮的我比他聰明”,否則也是最容易“泯然眾人矣”的。那些沒有資源、不夠優秀、與大佬沒有私人關系的律師,是律師界的“普工”,能夠從“普工”變成“高管”的,你想想會有多少機會?你用了十八年才和別人一起做律師,你還要用三年超過他們,你用一代人追平人家幾代人的努力,豈能輕松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