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國家頒布了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四位偉人的標準像,由此四位偉人標準像走進了千家萬戶。 機關工廠,部隊學校,個人家庭都在顯要位置張貼標準像。 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刻進了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 1959年拍攝制作的毛澤東標準像 1959年9月,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10周年,決定拍攝制作反映毛主席風采的標準像,為了讓標準像不過于呆板,新拍攝的標準像是毛澤東主席的半側面像,清晰度高,質感也強,但由于是半側面,雙耳無法同時突出。 拍攝完成的照片由中國照相館加工修整,但是照片修得太過仔細,影調損失較多,臉部光滑,質感不明顯,不能真實的表現偉人形象,于是重修底片。 重修后的照片經毛澤東主席親自選定、批準,在國慶節當天人民日報等全國各大報紙頭版刊登了這張標準像。 直到1966年底,全國到處懸掛的都是這張標準像,當時天安門城樓懸掛的毛主席巨幅畫像,也是以此為摹本繪制。 以這張照片為摹本繪制的版本,成為了發行量最大的毛主席畫像之一。 周恩來標準像 1956年12月的一天,周恩來在警衛員和秘書的陪同下來到了北京王府井中國照相館,攝影師姚經才第一次給領導人照相,不免緊張,周恩來鼓勵他說:熟悉就好了,你們是專家,一定能照好的!在助手的幫助下,拍攝了16張半身和全身照片。 攝影師挑選修整了其中4張最好的送給周恩來,周恩來接到相片說:送我不能要,應該收錢,事后,秘書把這四張相片的錢送到中國照相館。 這張珍貴的照片就是報刊、雜志上經常出現流傳后世的標準像,已經成為周總理形象的化身,銘刻在全世界人民的記憶里。 至今,仍不斷出現在國內外的報紙、雜志和電視屏幕上。 朱德標準像 井岡山朱毛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開始,朱毛紅軍天下聞名,打退了蔣介石多次圍剿,擴大了紅色根據地,朱德是紅軍總司令,被稱為紅軍之父。 在長征后,朱德成為八路軍總司令,在全軍將士中,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已經是共產黨和軍隊的象征,這時,朱德的畫像開始和毛主席并掛。 雖然畫像和毛主席并掛,但在朱德心里,始終把自己擺在毛主席的領導之下,非常尊重毛主席,曾對身邊的警衛員說,我這個總司令就是個牌子,真正的領袖是毛主席,從中可以看出朱德的偉大和謙虛。 劉少奇標準像 1966年-1976年,劉少奇遭受到迫害,畫像照片被毀,經過十年,神州大地,劉少奇畫像幾乎絕跡,民間僥幸保留下來的合影中,很多被涂抹,剪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凍解冰消,十一屆五中全會作出了英明決議,劉少奇終得平反。 1967年拍攝制作的毛澤東標準像 有人對1959年確定的毛澤東標準像提出了意見,認為半側面像只突出一只耳朵,且左眼珠偏上,似乎在偏聽偏信,在當時情況下,1967年重新拍攝制作了新的標準像。 新制作的標準像成為了最終版,至今一直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經典形象就是以此為摹本繪制,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偉人標準形象。 1936年斯諾拍攝的毛主席像 1936年7月15日,美國記者斯諾在保安為毛澤東主席拍下了這張照片。 隨后,撰寫《紅星照耀中國》,于1937年10月由英國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是當時最早最詳盡的后方報道。 這一經典的形象,不僅在國外引起反響,國內在此照片基礎上修整放大,大量發行,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經典形象。 鄧小平標準像 鄧小平同志是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通過畫像,重溫鄧小平同志當年的一舉一動,領會一代偉人平靜神態中透出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80年代以前,偉人像都是由官方統一制作發行,有嚴格的使用制度,私營出版商在復制標準像時,都必須取得出版總署允許。 直到80年代中后期,偉人像才漸漸退出了出版工作的視野范圍,出現了更多以偉人像為基礎形式多樣的藝術創作作品。 畫像說明: 41圖片老照片修復工作室從2016年就開始嘗試修復這些偉人像,希望通過現代技術提高畫面質量。 使用手工繪畫方式,以能找到的原始老照片為參考,并不是參考有創作成分的畫像,所以和大家熟悉的國內畫像版會有區別。 到目前,我們已經繪制了20多個高清版本,同系列還有十大元帥高清版,由于人物的特殊性,細節精度要求很高,為此耗費了大量的工作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