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中,唯獨莊子是最特別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老子無為,墨家兼愛,其實都是處世之道。只有莊子,不談做人,不談社會,不談理想,只希望你有一個真正快樂幸福的人生。 莊子用“逍遙”二字詮釋了人生的真理,真要悟透了,那就是回歸了自我,進可出將入相,退可歸隱山林。其實人生怎么過,全看你自己的的內心。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不是肉體的不同,而是精神的不同,真正能讓你強大的也是你的內心,因此莊子反對規矩反對教養,崇尚自然。 《莊子》一共33篇,分為內、外、雜三個部分,其中內篇有7篇,外篇有15篇,雜篇有11篇。重點可以看內篇,確定是莊子所寫,其他的存疑,可能是其弟子所著,但其思想是一致的。 人過30,很多人面臨中年危機以及生活的重壓,很容易陷入焦慮之中,這個時候讀一讀《莊子》,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就能領略到莊子的大智慧。 讀《莊子》,其實就是在審視自己的內心,分享幾個心得: 1、你的心在哪里,你人生的價值就在哪里 莊子用輪扁論讀書來闡述了自己的理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不要去盲目學習別人的東西,而是要堅持自己的理念。 像庖丁解牛、輪扁斫輪就很難通過書本學習,需要自己去實踐了才能悟到,因此你的人生價值取決于你有沒有用心去做。 2、盡量保持自己平和的內心,不要被名利所困
心里常常想怎么有效率,怎么有利,怎么達到好處,老是想這些,心里就起伏不定,弄得心神不寧,不要說覺悟什么道了,自己都把自己禁錮起來了。 內心很容易被外在的東西給帶偏了,盡可能保持自己的內心不被功利和物質追求所左右,只有保持內心的自由,才能真正領悟到道的真諦,才能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 3、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莊子跟學生行走于山林之中,看見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伐木的人停在樹的旁邊卻不去砍它。莊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說,這棵樹彎彎曲曲的,沒有什么用處,要砍就砍直挺的。 莊子強調: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所謂有用無用,全在于人,你會用就能用、并有大用,不會用就是無用。 莊子說的無用是說沒有工具價值,而大用則是自我價值。至于你自己有用沒用,那你要自己用自己的人生去追尋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讓別人來定義你的價值。 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是中華文明真正的根基,莊子對儒家學說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很多人對莊子其實是嚴重低估了的。 莊子在《知北游》中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 莊子認為我們應該具備強大的內心,在任何境遇下都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哪怕意識到事不可為,也要坦然面對。 只有拋棄個人的狹隘和虛偽,融入至大無上的自然之中,達到天人合一,才能真正實現完全的自我。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境界或者想找到人生的意義,建議你好好讀一讀《莊子》,這是蘊含了大道真理的經典著作,值得每個人去細細品味,哪怕參透其中一星半點的智慧,就會讓人受益匪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