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持衡,第四屆國醫大師,江西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從事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多年,臨床經驗豐富,并形成了獨特的醫療風格。現講皮持衡治療腎病低血漿蛋白性水腫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腎病低血漿蛋白性水腫屬于中醫水腫、虛損范疇。皮持衡認為本病的產生與脾腎功能衰退、精血虧虛密切相關,治療宜健脾益腎,補血養精。
皮持衡認為,精氣津血的化生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黃帝內經》曰:“腎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腎為先天之本,賴于后天水谷精微和五臟六腑之精氣充養,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主宰著機體津液的代謝;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升清,對水谷精微有著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并具有統攝氣血精微之功,同時脾運賴于腎陽之氣化溫煦。各種腎病后期,因久病、失治,或誤治,致脾虛不能蒸化水液,腎虛不能氣化行水,水濕內停。同時亦造成脾腎的其他功能衰退,脾氣損則運化無權,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不足,進而造成精氣津血的生成減少;脾虛升清統攝無力,清氣下陷,精微物質漏泄。
命門火衰,封藏不固,精氣外泄,正如《沈氏尊生書》曰:“腎為水臟,元氣寓焉……火不能化,陰不從陽,精亦化為水。”腎病低血漿蛋白性水腫常表現一派虛敗之象:四肢或大腹水腫,按之如泥,面色?白或晦暗無華,頭昏乏力,神疲倦怠,納少,或氣短心悸,或耳鳴,或大便溏,少尿,或尿中大量泡沫,舌質淡暗、邊有齒印,脈沉細弱。這不僅是脾腎虧虛,水液潴留,且伴精、氣、血的丟失耗損及生成不足,五臟失養而勞損,因此治療較棘手。皮持衡據其病理特點及多年臨床實踐,在溫補脾腎基礎上提出補血養精、調和陰陽的治療法則。臨床上常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治療本病,效果頗佳。
▲黃芪
方藥:黃芪30g,黨參10~15g,茯苓15~30g,白術10g,炙甘草6~10g,熟地黃10~20g,當歸10~15g,川芎10g,丹參10~30g,肉桂6~10g(或肉桂末0.5~1g/次沖服)。
《古今醫統大全》曰:“服四物湯而血不盈者,脾氣之不化生也;服補陰丸而陰不濟者,亦脾氣之不輸升也。”故本方以四君子湯為主益氣運脾,以健精血化生之源;輔熟地、當歸、川芎養血;芪、桂溫補腎之元陽,合補血劑于陰中求陽,則生化無窮。據臨床觀察及現代醫學證實,瘀血貫穿于水腫病之始末,故皮持衡在四物湯中用丹參而不用白芍,意寓養血活血行瘀。上述10味藥相伍,以達溫補脾腎,助后天化生,培先天真元,養血活血,促脾腎氣化、精血化生之功。
加減法:虛寒甚者,用肉桂溫腎暖脾;陽氣不通之水腫甚、小便不利者,選用桂枝通陽化氣;陽虛者,溫補陽氣宜用溫潤,不宜燥烈,因燥烈之品易耗氣劫陰,常用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淫羊藿、菟絲子等;兼陰虛者,去桂,用生地黃,太子參易黨參,或加山茱萸滋補腎陰;水瘀互患是慢性腎病遷延難愈因素之一,血瘀亦同樣影響氣血的化生及運行,故在本病的治療中常用1~2味活血化瘀藥,如川芎、澤蘭、紅花、桃仁、川牛膝、馬鞭草、徐長卿等;兼濕熱者,加半邊蓮、六月雪、白花蛇舌草、玉米須等;濕毒內聚之尿毒潴留者,加生大黃、六月雪、半邊蓮、靈芝等,或配合用大黃降濁湯保留灌腸,泄濁解毒。
▲巴戟天
熊某,男,時年34歲,1997年5月21日就診:自訴顏面及雙下肢浮腫反復發作5天余,多家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低蛋白血癥)。1996年10月在外院接受去纖酶、氮芥及激素沖擊治療,1個月后出現腹部腫脹,故來治療。現面目、四肢浮腫,按之如泥,腹部脹大,腹圍81cm,朝寬暮急,顏面、肌膚晦暗,目眶及天庭黧黑,全身乏力,呆食,食入飽脹,大便溏薄,小便短少,24h尿量約500mL,舌暗胖大、尖紅,苔薄白,脈沉細弱。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4.04g/L,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40mg/L,血漿總蛋白44g/L,白蛋白18.9g/L,球蛋白25g/L,β2-微球蛋白2.94mg/L。腹水檢查:蛋白定量3.8g/L,氯化物98mmol/L,比重1.05,葡萄糖5.6mmol/L,血尿素氮7.1mmol/L。血紅蛋白68g/L,紅細胞2.98×10^12/L,血小板計數101×10^9/L。
診斷:(脾腎陽虛,血虧水泛型)水腫(西醫稱為腎病低血漿蛋白性水腫)。
方藥:黃芪30g,桂枝10g,黨參15g,白術10g,豬苓30g,生甘草6g,丹參12g,川芎10g,當歸10g,生地10g,連翹10g。水煎服,日1劑。
21劑后顏面及四肢腫消,腹圍72cm,尿蛋白(++)。守方,去連翹、豬苓,加茯苓20g。繼續守方服3月余,尿液分析尿蛋白(+)。腎功能恢復正常。無明顯不適癥狀,隨訪1年,病情穩定。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