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三叉神經痛,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秘方【組成】生白芍30g 鉤藤30g 炙甘草9g 郁李仁6 全蝎6g(研末沖服) 天麻6g 僵蠶9g 白苣子10g 黑木耳15g 【用法】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主治】陰虧津傷,筋脈拘急、疼痛、痙攣等神經系統疾患。【方義體會】方中以芍藥、鉤藤為主。二藥均入肝經,芍藥和肝血、養肝陰、柔肝解痙;鈞藤疏肝風,調肝氣、解痙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苦一甘,甘苦相須,利五臟、療傷損,破淤血、潤燥結,以通經脈;木耳、天麻,一柔一剛,剛柔相濟,益精氣,濡經絡,祛風化淤止痛;僵蠶、全蝎,一緩一急、緩急相得,祛風邪、緩拘攣,以定痛;甘草協調諸藥,延長藥效,同芍藥配伍,酸甘化陰,養陰益血,可治攣急。九味藥主輔和協,標本同治,共同起著濡潤筋脈,通經活絡,解痙止痛的作用。【隨證加減】治療三叉神經痛,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加柴胡10克,沒藥10克;治療拔牙后引起的神經痛,加生石膏20克;治療癲痛小發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末沖服);治療多發性神經炎、末稍血管痙攣,加桑枝15克,乳香9克;治療癔病,加百合30克,麥冬15克,紅棗4枚。 配方及用法:附子 6 克,肉桂 4 克,干姜 10 克,蒼術 10克,厚樸 6 克,白芍 15 克,紅花 10 克,元胡 12 克,?枳殼 10 克,米殼 4 克,吳茱萸 10 克,黃芪 12 克,上述生藥研細過 100 目籮成粉,裝包,一包 4 克,每次服一包,每天服兩次。忌:孕婦禁服。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洪洞的古樓街有位魏老先生治胃病很出名,他在街上擺個攤子,并掛著一張紙,上寫著:“胃病吃一包,一時三刻管保好。有錢沒錢捎一包,十人九胃少不了。”逢會趕集的人寧肯不吃不喝,也要買幾包畏寒散拿回家。曾經有一個學生大雨著涼,胃痛得特別厲害,買了幾包胃寒散。回家后僅喝一包,不一會疼痛就消失了,經過觀察驗證,胃寒散對急慢性胃炎,胃痙攣,胃癌等均有效.....屬于脾胃陽虛或者陰寒痼冷者,用胃寒散都頗有奇效。從 1972 年到 1981 年經過臨床觀察 112 例,其中有 43 例在服用 3——9 劑后癥狀消失,69 例在服用 20 劑左右疼痛消失.治療冠心病、心慌心悸驗方:橘絡、絲瓜絡、瓜蔞皮、甘草、薤白、砂仁、白豆蔻各10克,太子參30克,丹參、焦白術、茯苓、廣木香、陳皮各15克,葛根50克。用于患冠心病,心慌心悸,心前區悶痛,全身乏力年余,平素易感冒,受風即咳嗽,咯黃痰,口干,口淡乏味,無饑餓感,有時脘腹脹痛,大便素結,舌紅、苔根部微黃,脈細弱。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胸悶背痛驗方:全瓜蔞30克,橘絡、桔梗、絲瓜絡各10克,丹參、薤白、生地黃、赤芍、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歡皮、生甘草各15克。關注公眾號 行之醫話 用于患病毒性心肌炎,時感胸背悶痛,呼吸困難,心動悸甚(無論動或靜時都有),頭暈,失眠,喉間灼熱,胸悶心悸、頭昏尤甚,舌質紅,脈細弱。 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藥酒驗方:藏紅花8g、威靈仙2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筋骨草10g、對準消10g甲片10g、猴姜20g、半夏10g、散疙瘩5g、入囊皮5g、紅鋼撥10g、限囊皮5g、刺老鴇8g、見腫消30g、羌活20g、狙擊草5g、小血藤20、三七20g、全蝎20g、烏梢蛇20g、黨參100g 野生靈芝100g、犀牛角粉8g(或水牛角粉30g)、多數患者再第一次使用此藥治療,就會收到立竿見影的療效。藥與酒比例為1比8g“原漿65一72度白酒泡制,“15天以后外用”。患者在沒有形成股粘連骨愈合的前提下,治愈率達到98%。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此藥方,不受年齡、地域、國界、性比、種族的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宜。使用本藥方得到良好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