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能文能武、十分英俊的許世友將軍一生都是一身虎膽,他以粗中有細,敢打敢拼著稱,絕對是解放軍中的一員虎將。 誰都知道許世友將軍為人豪爽,但是他的記憶力也是無比驚人,在1933年6月底的時候,徐向前元帥在四川省的旺蒼縣召開軍事會議,彼時的許世友已經打出了名聲,但俗話說沒有完美的人,許世友打仗時一把好手,可到了政治工作上,就稍微差了那么一點點。 其實這也是黨要求部隊都配有政委的原因,這一年許世友的政委被調走了,這位百戰老兵一看,這可不行,這方面的工作必須得有人做,于是他借著這個機會馬上向上級申請下派新的政委。 許世友是真的心煩意亂,他暫時兼任政委的這段日子中,政工真的是一頭霧水。讓他打仗他能想出來無數個點子,把敵人玩兒得團團轉,但到了這種事情上就成了大老粗,他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大棒槌。 他只能硬著頭皮干了一個月,這一個月就沒有一件能讓他感到順心的事情,一個師有那么多人,大事小情的全都得找許世友匯報,許世友真的是身心俱疲,想要做得面面俱到真的是太難了。 所以許世友真的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打仗上,當聽說上級已經選好了一名年輕的政委時,許世友非常興奮,可是等這個年輕的政委真的來到師部的時候,許世友卻愣住了。 他的眼神直勾勾地看著面前這個和娃娃也差不了多少的政委,愣了半天,然后詫異地說道:“我是不是看錯了,這不是我以前的勤務兵嗎?是不是?” 正說著,許世友就看到面前這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馬上立正,然后向他敬了一個無比標準的軍禮,大聲地說道:“紅9軍第25師政委陳海松前來報到!” 是的,許世友想得沒錯,陳海松就是自己當年的勤務兵,現在的政委,但許世友不知道的是,這位年紀輕輕的政委將會是我軍歷史上最為年輕的軍政委太年輕了,沒有之一。 一、陳海松的故事 陳海松實在是太年輕了,不僅許世友驚訝,就連毛主席也極為震驚。在兩年之后的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第九軍二十五師在夾金山和紅一方面軍的先頭部隊終于勝利大會師。 當時同志們之間都非常興奮,毛主席更是非常開心地接見了紅九軍的領導人,當他聽說紅九軍的政委陳海松居然才只有21歲的時候,毛主席忍不住和陳海松握了握手,驚喜地夸贊道:“沒有像你這樣年輕的軍政委!年少有為!年少有為??!” 陳海松當然對毛主席的夸贊非常高興,只是說起“年少有為”這四個字,他實在覺得自己配不上,如果非要說為什么自己成為了我軍最年輕的軍政委,那可能只有一個原因,這個苦澀的年代讓無數人成長了起來,生活逼得一個人必須得盡快挑起大梁,沒有選擇。 1914年11月9日,陳海松出生了,他是湖北省大悟縣陳洼人,處于兩省的交界位置。 大悟縣是一個革命人才輩出的地方,據統計,這里一共誕生了37位開國將領,其中包括大將徐海東、中將聶鳳智、周志堅、程世才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這里頻出將星自然是有原因的,第一點當然是苦,這里地勢很差,人們都很窮,自然就會對這個萬惡的舊世界產生難以遏制的憤怒,陳海松就是如此。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農民自然是要種地的,但是和平原上的農民不一樣,他們種的地很好種,而陳海松一家種的卻是一畝多的山坡地。 很難種,但是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得種,如果年景好,陳海松一家人還能收獲讓全家吃飽的口糧,但要是趕到災年,那可真的是三天兩頭餓肚子,沒辦法,地里實在是長不出東西來。 在古代,不管是亂世還是盛世,受壓迫的往往是農民,農民要面對的也不僅僅都是天災,陳海松兩歲的時候,母親就不幸去世了,人世間的悲痛莫過于此。但是母親死了,陳海松卻還活著,幸好當時無兒無女的嬸娘發了善心收養了這個孩子,這才讓陳海松得以生還。 怎么說呢,陳海松的嬸娘是把他當做親兒子對待的,因為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所以嬸娘就成為了陳海松自己最親密的長輩,他自己也是這個新家的驕子,他所在的這個村子是一個只有十幾戶的人家,四周有很多參天的樹木,等再年長一些以后,陳海松便成為了村子里的“猴子”,身手矯健,來回攀爬。 那時候的陳海松是整個村子里的孩子王,他的動作無比敏捷,更能夠做出很多其他孩子都不敢做的危險動作,不得不說,這個年紀的陳海松還是相當頑皮的,總是領著村子里的孩子們嬉戲打鬧,不過人們也漸漸發現,陳海松這個人似乎有著了不得的統帥才能,是指揮的一把好手。 時間來到1927年的11月13日,黃麻起義震驚了無數人,當地人看到了一支為人民奮斗的部隊開始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這真的太令人震驚了,因為工農革命軍鄂東軍至此建立,這鼓舞了無數人民群眾。 陳海松就是其中深受感召的其中一員,他深深地被人民群眾的熱情所鼓舞,等到了1930 年7月上旬的時候,16歲的陳海松終究還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懷著一腔熱血加入了紅軍。 應該說陳海松的機敏聰明給他未來的人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6歲的陳海松就成為了兒童團的大隊長,帶領著很多心向革命的孩子參加了重要任務,這時候的陳海松更是敏而好學,他不斷地向著當地的蘇維埃干部詢問一些他苦惱的問題。 這種性格塑造了陳海松,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陳海松先后擔任了勤務員、通訊兵、營級宣傳隊長以及特務連的指導員。 當時的陳海松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陳海松的父親、叔叔和嬸娘都怕陳海松參加革命以后,就斷了陳家人的香火,所以這一家人很快想了一個“計策”,那就是趕緊給他找一門門當戶對的親事,讓他趕緊圓房,有了孩子以后趕緊“拴 住”他。 說是迂腐也好,說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也好,總之陳海松那是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但陳海松也是想了辦法,他接連好幾天都沒有去參加兒童團的活動,反而是一反常態地到了自家的田地里干農活。 嬸娘看到陳海松這樣做也是萬分欣喜,當嬸娘提出要和陳海松一塊去地里拔草的時候,陳海松斷然拒絕了,說自己一個人就能除草。這種態度自然讓全家人感到高興,認為他“腦子轉過彎了”。 二、加入紅軍 但他們其實并不知道這是陳海松的“詭計”,原因是,陳海松的家距離大路非常近,這條大路上幾乎注定會有紅軍隊伍通過,陳海松去自己田地的原因也很簡單,他要加入紅軍的隊伍,報國殺敵。 到了這一年的7月份,有一支紅軍隊伍沿著大路浩浩蕩蕩地從南開向北方,陳海松頓時覺得機會來了,他馬上把手里的鋤頭扔掉,直接和紅軍說了,然后就正式加入了隊伍。 陳海松的家人是在中午時分,看到陳海松怎么也沒有回家吃飯,這才知道出了事情,他們要田間拼命尋找,但最后只找到了一把鋤頭,嬸娘和其他家人都傻眼了,她在地里痛哭,說參加紅軍自己不攔著了,但也得見自己最后一面吧…… 但陳海松這次離開故鄉,此后的時間中卻再也沒有回來。他希望參加紅軍,而且他參加的是徐向前元帥領導的主力紅軍,剛加入紅軍的時候,他僅僅是青年團的其中一員,不過營長余天云看到這個小伙子十分聰明伶俐,于是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勤務員。 勤務員并不是一個輕松的活計,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是最基本的技能,到了1931年的春天,陳海松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組織對他的表現綜合考量之后的結果。 陳海松真的極其優秀,到了1932年,他離開了鄂豫皖向著陜南川北轉移,在此期間他更是擔任了36團特務連的指導員,這時候的陳海松才僅僅18歲,又過了一年,年僅19歲的陳海松成為了機槍連的指導員。 這真的不容易,他真的下了苦功、死功,來到機槍連沒有幾天,他就能夠把全連干部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在點名的時候從來不用花名冊就能信手拈來。而且他的政治課生動形象,只要看一遍材料,甚至不用提綱就能滔滔不絕地講下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四川軍閥用6萬余人對紅軍發動了三路圍攻,紅軍戰士自然是勇敢迎敵,陳海松被臨時任命為了副營長,他領著足足兩個連拼命殺敵,和敵人激戰了足足三個晝夜,一共擊斃擊傷敵人共計1500余人,創造了難以想象的卓越戰績。 1933年,徐向前在四川旺蒼縣舉行了一場軍事會議,在會議中,只有十九歲的陳海松成為了紅25師政委,而師長就是許世友大將,剛開始見到陳海松的時候,認出了他曾經是自己的勤務兵,所以他對陳海松的能力還是有一些保留意見的。 但隨著朝夕相處,許世友徹徹底底地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或許自己打仗沒問題,但搞政工還是得交給陳海松,他的能力真的很強,非常強。 因為陳海松屢建戰功,所以他在1934年12月成為了紅九軍的政委,這一年他才剛剛20歲,這也是為什么毛主席總是在夸贊陳海松是一個“年少有為”的小伙子。 在紅四方面軍,陳海松也是一個根本就沒有官架子的優秀年輕人,他總是喜歡去連隊好好地看一看,和戰士們打成一片,談談他們的學習、思想,因為陳海松很年輕,所以他還愿意和戰士們“比試比試”,增進感情,而陳海松也是扎實們口中的“小政委”、“小胖政委”。 1936年10月下旬,紅軍的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后來紅三十軍、九軍以及五軍共計兩萬多人相繼渡過了黃河,組成了西路軍,總指揮是徐向前元帥,政委則是身經百戰的陳昌浩。 但西路軍的進攻卻遭遇了罕見的失利,窮兇極惡的敵人糾集了足足11.5萬人,想要對我西路軍進行圍剿,當時我們沒有后援,所以逐漸陷入了極其被動的糟糕局面。 等到了1937年年初的時候,西路軍經過了數次苦戰,最后居然僅剩下了3000多人,陳海松當時任紅九軍的政委,他自己也知道這次注定是兇多吉少。等到了3月12日黎明的時候,西路軍來到了梨園堡一帶宿營,可誰知敵人也尾隨而至,不得已,我們只能迅速上山警戒。 只是……我們的戰士們在連日的征戰中,已經太累太累了,饑餓和疲憊席卷了他們的身體,他們剛剛爬到山腰,敵人就已經沖到了山脊之上。敵人就在前面,陳海松只能選擇戰斗。 三、壯烈犧牲 但他心中也是想著保存一些革命力量,陳海松布置了戰斗任務,同時命令保衛局長陳宜貴趕緊組織人員撤退,陳宜貴知道誰撤走了誰就能活,所以他堅決不走,可是這卻等來了陳海松的臭罵:“叫你撤你就趕緊撤,干什么在這兒婆婆媽媽的!” 這可能是陳海松一生中第一次發火,陳宜貴也覺得這次注定是生離死別了,所以淚水馬上奪眶而出,最后還是重重點頭,執行了陳海松的任務。 陣地上只有陳海松和幾十名紅軍戰士在戰斗,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作戰任務,保證了其他人的轉移,可是陳海松和戰友們卻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土地上,敵人的一排子彈打中了陳海松的身體,那是足足8顆子彈,陳海松當場陣亡。 最后,只有一個負了傷的戰士成功脫險,他向上級報告了陳海松犧牲的全部經過,消息傳出來以后,很多人都因為陳海松的犧牲哭號地撕心裂肺,因為陳海松太年輕了,未來注定是前途無量,只可惜他還沒有施展自己的抱負,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1937年5月份,延安寶塔山之下,中共中央軍委為西征中犧牲的人展開追悼會,毛主席、任弼時等人悉數到場,朱德總司令也總是對人們說:“陳海松這個年輕有為的軍級指揮員犧牲地太早了,如果現在還活著,注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是啊,徐向前元帥也總是懷念陳海松,他說,陳海松是第九軍的核心首長,九軍真的少不了這個少年英才,遺憾,真的是太遺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