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電子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唐山)大會暨第二屆中國電子新材料及高端設備、儀器展覽會是由唐山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材料盛會,將于2023年7月5日-7日在唐山南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由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天津研究院承辦的“探索中國'雙碳’目標下氫能與鋰電融合發展的能源新路”主題分論壇,將于2023年7月6日14:00-18:00,7日9:00-12:00組織召開。本次大會采用會+展的形式,邀請到陳立泉院士、葉思宇院士、毛宗強教授、范欽柏CEO、吳孟濤總經理等12位頂尖專家,旨在“雙碳”目標使命引領下,聚焦氫能及鋰電池領域,深入探討我國新能源發展路徑、轉型升級前景、機遇與挑戰等議題,為國內新能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建言獻策。 
陳立泉,(1940年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著名功能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曾任亞洲固體離子學會副主席。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二等獎,2007年獲國際電池材料協會終生成就獎。 陳立泉院士在國內首先研制成功鋰離子電池并實現了產業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負責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發現70K超導跡象,研制出液氮溫區超導體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近年來,開展了全固態鋰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室溫鈉離子電池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中的物理化學過程及相關材料的設計、合成、表征、物理和電化學性能及其應用研究。為開發下一代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奠定了基礎。發表論文250余篇,申報發明專利15余項。 陳立泉與鋰離子電池結緣始于1976年。這一年,中科院物理所派陳立泉赴德國馬普學會固體所進修。有一次,馬普學會斯圖加特固體所在對外開放日上展示了未來的鋰電池,只有紐扣大小。研究人員拿著這粒“紐扣”,指著旁邊大塊頭的鉛酸電池說,別輕看這粒小小的“紐扣”,它的能量比鉛酸電池大得多。這給陳立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起在四川家鄉上初中時,學校做物理實驗,所需的鉛酸電池要到南充市去購買,然后從南充一路背回學校。學校位于三縣交界之處,只有羊腸小道可通,背著沉重的電池走路十分費力。有一次,電池里的溶液泄漏,搬運工人的衣服被燒壞。回想到這一點,陳立泉頓覺這小小的“紐扣”魅力無窮。他于是寫信給物理所的領導,申請轉換研究方向。所里同意了他的要求。他花了5個月完成原定的晶體研究任務,隨即轉向超離子導體研究。沒想到,這一轉就是30余載。1978年回國后,陳立泉繼續從事與鋰電池有關的固體離子學及其在能源中的應用研究工作。兩年后,在陳立泉主持下,中科院物理所成立了該領域的第一個實驗室——固體離子學實驗室。“1979年國外提出鋰離子電池的概念,我們的實驗室也是在那時候成立的。因此我們開始研究鋰離子電池的時間和國外差不了多少。”陳立泉說。1987年,我國啟動了“863”計劃“七五”儲能材料(聚合物鋰電池)項目,由陳立泉擔任總負責人,下設11個課題組。這11個課題組的科研成果,奠定了今天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的科學和技術基礎。而車用鋰離子電池能有今天的大發展,和陳立泉的積極爭取與“游說”分不開。車用鋰離子電池在發展的初期,不僅沒得到足夠的政策扶持,甚至一度被邊緣化。2000年,我國啟動“十五”“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鋰離子電池幾乎被排除在這一項目之外。陳立泉為此十分憂慮。2001年,他專門到上海拜訪了時任“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負責人萬鋼教授,懇切地對萬鋼說:“希望能給鋰離子電池一個機會。”萬鋼采納了陳立泉的意見,將車用鋰離子電池項目納入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課題之內。在當時,陳立泉敢于去爭取這個機會,需要很大的勇氣,這份勇氣來源于他多年扎實的研究和對鋰離子電池產業化的堅定信心。陳立泉至今十分感謝萬鋼:“在當時,這個機會太寶貴了。”陳院士積極推動鋰電池產業化,這和以論文為導向的科研院所的要求是不同的。30多年前,有一位物理所的老領導曾經批評陳立泉是“腳踏兩條船”。但陳立泉堅持認為,產業和學科都非常重要,要依據中國的基本國情,不能完全照搬國外模式,要以國家的戰略需求為出發點,能源是國家的戰略需求,發展鋰電池對于我國擺脫對石油的過分依賴具有戰略意義。這并不是說不重視文章,高質量的技術和高質量的文章都不能少。 “好的文章不代表有好的技術,好的技術不代表有好的產品,好的產品不代表有好的市場。”這是陳立泉在參加鋰離子電池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過程后的心得體會。陳立泉說,文章與技術不是一個概念,有很多文章質量很高,但它們并不等同于好的技術,就像科學與技術不是一回事一樣。也有很多好的技術成不了好的產品。但是好的項目一定需要時間,這是毋庸置疑的。陳院士認為,從技術到產品,這樣一個過程要由企業來支持,同時要政府和企業共同投資,建立一個轉化平臺。對于較大型的企業,要樂于與研究院所建立聯合研發聯系,或成立聯合實驗室實現技術成果的轉化。目前,我國鋰電池企業多達數千家,許多是急功近利,靠抄襲別人的產品來謀利,缺乏創新能力。陳院士說,一定要通過兼并重組,留下少數實力較強的企業,在國家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支持自主創新,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因為胸懷電動汽車大國的夢想,陳院士非常關注鋰離子電池領域發展的最新趨勢,特別是全固態鋰電池追趕當下廣泛應用的液態鋰離子電池的進程。他認為,當前鋰電池市場需求正快速擴張,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鋰電池技術世界格局已見雛形。美國寄希望于鋰硫、鋰空等下一代高比能量二次鋰電池,同時希望在下一代鋰電池硅基負極和層狀多元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領域取得突破。而日本、韓國的鋰電產業由于技術領先、知識產權積累深厚,在保持優勢的同時在不斷開拓創新。 相比之下,中國鋰電產業雖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但在高端電池、自主裝備及對下一代電池技術的把控上,尚與歐美日韓存在一定差距。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動力電池快速放量之際,中國鋰電池企業如何行動,關乎生死。為此,陳立泉院士建議:“鋰電池企業應盡快與研究單位和原材料企業合作,解決應用新的電池材料及電池體系的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在短期內生產出高能量密度的合格電池產品。同時還要打破對國外裝備和技術的迷信,要加強對國內設備制造公司的支持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或者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和工程創新,盡快用先進國產設備武裝鋰電企業,增加我國鋰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他還特別提到:“下一代鋰電池應是全固態鋰電池。要從材料研究、生產到應用,再到電芯設計、制造以及設備全產業鏈數字化,縮短研發周期,爭取5年實現產業化。”同時,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我們將全固態鋰電池問題攻克了,再去做鋰硫、鋰空電池,相關技術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