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在日本時,日本人經常提到“少子化”(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的問題,當時大迫政彥外科部長有一次就跟我講,日本有人預測,50年后日本人要趨于消失,日本的未來堪憂。 那時,無論是在研修中心還是在醫院,周圍有不少單身的大齡男女,特別是有較多的大齡單身女性。很多單身女性的工作穩定,收入較高,有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對女性的權益看得比較重,因此這些人較普通女性更難找到對象結婚。女子大學的新內副教授那時將近40歲了,說話直爽,仍是單身一人,她平時與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聽她自己說,根本就沒有結婚的想法。我發現,這些單身的女性,很多都喜歡抽煙,新內副教授也喜歡抽煙。所以在日本的公共吸煙處,經常能看到抽煙的年輕女性。 在日本有調查發現,日本年輕人不愿意結婚的原因,一是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認為“一個人生活比較輕松、沒有約束”,二是“想把時間和金錢花在自己身上”,覺得“比起談戀愛,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加重要”,并且“喜歡一個人待著”。同時,隨著物價的上漲,工資收入相對不漲,加之消費稅率的不斷提高(目前日本的消費稅率為10%,即消費100元物品,另要付10元稅率,共付110元),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日本年輕人并不是不想結婚,而是因為結不起婚,因此而單身。 傳統上,在日本家庭中男性工作,女性婚后不工作,在家做主婦,做家務,負責子女的教育。隨著經濟壓力的增大,日本主婦不得不出去工作或打短工的越來越多。通常,日本家庭的男主人,拿到工資及獎金后,會全部交給女主人安排。女主人一般會給老公一個月二、三萬日元左右的零花錢。這個零花錢在中國的消費水平也就相當于每月二、三百元錢,應該是比較少的。 在日本,經常有一個人在因公司業務的需要,離開家在外地工作的情況,這被稱為“單身赴任”。單身赴任時,補貼之類收入增加,所以很多日本主婦支持老公單身赴任。甚至支持老公單身赴任時找一個情婦,認為只要男人心里有家,將錢寄回家就行了。覺得這樣有幾個好處,一是老公的生活有人照顧,可以解決生理需求,花費也比隨便找妓女解決要少許多,還不容易得性病。 傳統的日本家庭比較穩定,離婚率很低,但現在日本人離婚率卻越來越高了。甚至老年女性也有離婚的,有一陣子,日本有些老年婦女,在老公退休時,提出離婚,按法律可以分老公一半的退休金。這樣,她們從此不再服侍老公,不受老公的氣,一個人逍遙自在。而從沒做過家務的老公,離婚后錢少了,家沒了,一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又差,還得從頭學習做飯、洗衣等,可就遭罪了。這個現象也反映,日本傳統的家庭倫理已經趨于式微了。 日本的婚姻觀和生育觀帶有亞洲的特點,并不同于歐美,日本很少有未婚生子或者婚外私生子的現象,98%的日本人都是在婚后生育的,雖然這個情況近年來有所減少,但比歐美仍然要好很多。 現在日本人初婚時的年齡越來越大了,男性初次結婚平均在31歲,女性初次結婚平均在29歲,母親一胎時的平均年齡為30歲,二胎平均年齡為32歲,三胎平均年齡為33歲。經常見到男性較女性大10多歲,甚至20多歲的情況。因為,很多日本男性拼搏到40多歲,才有了一定的地位,收入也提高了,才想到結婚、才能夠結婚。 2018年到日本時,大迫先生跟我講,現在的日本年輕人,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意結婚,結婚的三分之一中,有三分之一不愿意生育小孩,三分之一離婚,只有三分之一會生育孩子。 生育率低主要是因為養孩子和孩子教育很費錢,同時擔心孩子多,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多的生活費,培養花費的精力也不少,總之,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都大。同時,生育率低也有結婚推遲,晚婚導致晚育,生育能力下降方面的原因。生育觀念的變化和經濟壓力,是造成日本人生育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近來的冠病疫情更是加重了這種趨勢。 一般認為,總和生育率即每對夫婦的平均生育數應在1.5以上,1.5是一條紅線。在這條紅線以下,就可能陷入低生育率陷阱。日本自1995年以來,總和生育率一直在1.5以下,再也沒有上升到1.5以上,2020年為1.34。 說實在的,日本政府其實也一直為低生育率即“少子化”著急,沒少做工作,出臺了不少政策進行扶持。如在日本,每一名嬰兒出生可獲得42萬日元(2.18萬元人民幣)補助金,懷孕4個月以上,無論是孩子出生還是不幸流產,都可以獲得補助。一些地方會在國家的42萬日元補助之外,再增加一些現金補助。比如,島根縣的某個町在國家給的42萬生育補貼的基礎上,還再補貼10萬日元,第二孩補貼20萬日元,第三孩補貼50萬日元,第四孩補貼100萬日元,以鼓勵生育。此外,日本人在妊娠后,直到分娩之前到醫院檢查都是免費的,產假三個月期間也有52萬日元的補助。但是,不管怎么補貼,低生育率還是提高不了。 醫師會病院手術室的護士們在的公寓內吃我燒的中國菜,左起第二位是護士長重光安子(單身)。 96年我在迫田院長家作客時的留影,右起第二人是迫田院長的女兒,在東工作,至今仍單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