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當時整個八路軍下轄就只有三個師,其中115師就是原來的紅一方面軍加上陜北紅軍的一部分,而120師則是賀老總的紅二方面軍的隊伍,而129師整體則是由原來紅四方面軍的一部分組成。 這其中129師的情況是比較特殊的,為什么這么說呢? ![]() 1936年秋,長征結束以后,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中央軍委制定了《十月份作戰綱領》,決定提前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按照計劃,紅四方面軍主力應全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消滅馬鴻逵地方勢力、占領寧夏。 不過,因為張國燾的緣故加上敵情變化,中央軍委后來發出的命令屢有變動,導致了紅四方面軍其實未能全部渡過黃河,11月11日,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渡過黃河的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以及部隊改稱“西路軍”。 盡管西路軍浴血奮戰,但因孤軍深入,得不到補給,以至于遭到了慘敗,除了少部分人幸免于難外,絕大多數壯烈犧牲。 為了增援西路軍,1937年3月,以紅四方面軍未渡河的一部分兵力,即紅四軍、紅三十一軍、紅二十八軍、紅三十二軍為援西軍部隊。劉伯承任司令員,張浩任政委,李達任參謀長。因行至半途中,聽聞西路軍已遭到失敗,便改為就地駐防,收容失散的西路軍成員。 實際上也能看得出來,后來的八路軍129師,基本上就是以援西軍為主組建的。 劉伯承、張浩出任援西軍司令員、政委,其實是屬于臨危受命。 當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已經隨主力西渡黃河,河東部隊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中央自然要派出一員得力的戰將來指揮這支部隊。 ![]() 劉伯承原來是紅軍總參謀長,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劉伯承因反對張國燾另立中央的分裂主義行動,被降為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校長,一直到1936年10月,劉伯承才又調任前敵指揮部參謀長,不久后又赴任紅軍總參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張浩的身份則更加特殊,因為他是共產國際派回來的代表,奉令傳達共產國際七大的會議精神以及《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底,張國燾在四川理番縣卓木碉另立中央,毛主席那時考慮到,張國燾比較聽共產國際的話,因此專門派張浩前往勸說,張浩明確致電張國燾: “共產國際“派我來解決一、四方面軍的問題,我已帶有密碼與國際通電,兄如有電交國際,弟可代轉?!?/span> 不僅如此,黨中央還派張浩南下,迎接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11月3日,張浩在同心城與朱德、張國燾會面,并且還在紅四方面軍活動分子會議上做了報告。 毫無疑問,張浩在紅四方面軍中,也擁有相當的威望。 也正因為如此,以援西軍為主改編為八路軍129師以后,指揮機關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是以劉伯承、張浩為主。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在回到陜北以后,出任了129師副師長。 有不少人認為,徐向前是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八路軍129師就是原紅四方面軍部隊,理應由他出任師長,可這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卻并不是簡簡單單一兩句話就就能說得清的。 徐向前一路跋涉渡過黃河之后,先是到了援西軍司令部。 ![]() 一路走回來,徐向前其實吃了很多苦,加上西路軍的失利,他的心情很低落,看到劉伯承的一剎那,兩人都很激動,劉伯承熱情的擁抱并安慰了徐向前: “不要難過,你回來了就相當于是西路軍回來了?!?/span> 劉伯承就徐向前的情況匯報給中央后,中央回復了一封電文: “向前同志,慶祝你脫險歸來,并相信你一定能夠在中央領導下再接再厲地為革命奮斗到底,盼病體痊愈后即來中央?!?/span> 那時徐向前的身體情況已經很差,加上西路軍失利造成的影響,中央也有意讓他多做休養,以便于觀察。 毛主席仍然很看重徐向前的能力,后來兩人見面后,毛主席還安慰他: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 無疑,徐向前后來出任129師副師長,只是中央暫時做出的決定。 1937年2月,中共中央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前往西安,同國民黨代表顧祝同、張沖談判,商談紅軍改編事項,周恩來提出將紅軍改編為四個軍、12個師,設總指揮部,配正副總指揮,其中四個軍的軍長分別為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 那時,徐向前尚未回來,但中央在人事安排上,已經考慮到由徐向前獨領一軍的情況。 不過,因為蔣介石從中作梗,八路軍的編制屢屢縮減,后來迫于無奈,中共中央又提出編為四個師。四個師的師長仍然為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而且徐向前毫無疑問是出任129師師長。 ![]() 因為雙方就編制問題始終談不攏,一直到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抗戰全面爆發,蔣介石希望中國共產黨的部隊能夠投入華北抗戰,因此同意了八路軍改編為三師六旅十二個團,并在師以上設總指揮部。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到了這個時候,蔣介石仍然企圖削弱紅軍可能的影響力。 1937年8月18日,蔣介石致電軍委會主任徐永昌,給紅軍中主要將領取了化名,而被蔣介石所提到的名字有七個: (1)朱德即朱蹭陂;(2)彭德懷即彭特立;(3)林彪即林育榮;(4)賀龍即賀云青;(5)劉伯承即劉百誠;(6)蕭克即蕭格;(7)徐向前即徐象謙。 盡管這些化名實際上后來并未使用,但也足以看出,在蔣介石心目中,對以上七人的重視程度。 1938年春,時任八路軍129師政委的張浩病重,中央考慮再三,決定將他調回延安養病。 之前我們聊起過張浩出任八路軍129師政委的原因,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張浩的原名叫林育英,林彪的堂兄(兄弟兩人一個是115師師長,一個是129師政委,這種情形在我軍建軍歷史上也不多見)。 張浩大革命時期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是早期工人運動的骨干,在東北從事地下工作時,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從這天以后,張浩的身體便每況愈下。 1937年8月,張浩任八路軍129師政委時,便忘我的投入工作中,因勞累過度,身體越來越虛弱。中央也考慮到張浩的身體情況,不得已之下將他調回延安休養。 這么一來,129師政委一職出現空缺。 需要指出的是,政委一職在我軍建軍歷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 八路軍在改編之初,應國民黨當局要求,曾取消了政委一職,張浩一開始出任政訓處主任,是黃克誠在平型關戰役后,在任弼時命令下,視察了115師兩個團,發現取消政委以后,部隊政治工作惡化,軍閥習氣開始滋長,盡管政訓處主任同樣要做政治工作,但是相比于同軍事主官平級的政委,效果要差不少。 中央考慮了黃克誠的建議后,不僅恢復了部隊政委職務,還將政訓處改為政治部,使得部隊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強。 張浩離開以后,中央對129師政委的人選問題也經過了一番考慮。 據說在張海離開以后,劉伯承曾向中央建議,由自己出任政委一職。并且在當時,劉伯承向中央提出兩種方案。 一、自己仍然任師長,以副師長徐向前接任政委; 二、自己改任政委,副師長徐向前接任師長。 應該說這兩個方案在當時都是合適的。 ![]() 相比于以上兩種方案,毛主席其實更傾向于讓劉伯承留在軍事指揮的位置,誠然作為一個從大革命時期就入黨的老同志,劉伯承的政治工作能力毋庸置疑,但作為一名川軍名將,劉伯承的長處其實還是在指揮打仗上。 當然,如果把徐向前放在政委位置上,以徐向前的能力,未必干不了,但毛主席對徐向前的能力心知肚明。 盡管徐向前長期在鄂豫皖根據地工作,但對他的軍事能力,毛主席早就有所耳聞。 1929年6月,徐向前被派往鄂東北,出任紅31師副師長,當時鄂豫皖邊區活躍著兩支部隊,一支是紅十一軍,下轄三個師(31師、32師、33師),另外一支是廣濟地區轉來的紅十五軍。 紅十一軍改稱紅一軍后,與紅十五軍合編為紅四軍(此為鄂豫皖根據地的紅四軍),軍長曠繼勛、軍政委徐向前。 不過,因紅軍當時受到“左”傾錯誤影響,曠繼勛被撤掉了紅四軍軍長,改任紅十三師師長,一直到后來,皖西成立紅25軍后,曠繼勛才復任軍長。 當時,接任紅四軍軍長的就是徐向前。 ![]() 不久之后,紅四軍與紅25軍合編為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 從鄂豫皖蘇區再到后來的川陜蘇區,徐向前指揮紅四方面軍在劣勢下越打越大,作為紅軍三大主力,紅四方面軍在土地革命時期殲敵就達88萬,是自身最多數量的十倍,前后共計走出了700余位將領。 相比于徐向前在政治工作上的能力,毛主席更看重他的軍事實力。 更為關鍵的是,從1937年12月底,八路軍129師就醞釀挺進晉東南、冀豫邊以及太行山區,在這種情況下,129師勢必要分兵,到時候徐向前要單獨作為敵后根據地的負責人,毛主席自然不能讓他出任129師政委。 于是這個方案基本上就被否決了。 那時,中央考慮的另外一個備選人是任弼時,任弼時是八路軍政治部主任。 不過,任弼時的這個位置相當重要,八路軍恢復政委制度以后,八路軍總部其實一直沒有政委,任弼時這個政治部主任主要負擔的就是政委的工作,因為就在同年10月,中央軍委設立了總政治部,任弼時出任了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顯然無需在單獨設立政委。 ![]() 也因為任弼時工作太忙,而129師又急缺政委,因此黨中央毛主席特意安排,讓任弼時的副手,即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到129師去擔任政委。 在許多的文章中,不少地方都稱是劉伯承回延安推薦了鄧小平出任129師政委,就連影視劇中也有持此類觀點的。 可自從抗戰爆發后,劉伯承基本沒時間會延安,一直到1943年秋接到中央命令,才隨彭德懷一起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以及即將召開的七大。 所以就這個情況來看,鄧小平出任129師政委,只有可能是黨中央毛主席高瞻遠矚決定的。 從后來結果來看,這顯然也是最正確的決定。 毛主席之所以不選徐向前出任八路軍129師政委,自然是對他另有任用。 1938年4月,就在鄧小平出任129師政委后,徐向前率領129師一部分兵力加115師一部分兵力挺進冀南。 ![]() 徐向前出任129師副師長期間,也只是配合指揮了幾次伏擊戰,盡管效果是有,但畢竟很難發揮徐向前的才干,徐向前是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始人,長處不僅僅體現在擴軍建軍,在敵后建立根據地同樣也是一把好手。 徐向前到冀南地區之初,雖然該地區的抗日工作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處境依然很艱難,日偽軍盤踞在各個縣城之中,時刻威脅根據地的腹地,更為關鍵的是,冀南地區地處平原,很方便日軍機械化部隊行動。 盡管紅軍很擅長打游擊戰,但那也是在充分利用地理環境的作用,真正如果在平原與強敵硬碰硬,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徐向前創造性的提出了在平原開展游擊戰的辦法,即創造平原地區的“人山” 據宋任窮回憶徐向前在冀南地區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平原雖然沒有像山地那樣多的地形上的便利,但是如何通過認真發動群眾,把廣大的人民群眾推動到抗日戰爭上來,創造出平原地的“人山”,那它就是無敵的,是堅不可摧的,自然界不管什么樣的山,也沒有這樣的“人山”好。” 當時冀南地區地處平原,人口稠密,當地老百姓都對日寇的侵略恨之入骨,只要稍加宣傳教育,就是一支不弱的力量 怎么樣才能發動群眾呢? 徐向前充分發揮了自己在政治工作上的才能,要求黨、政、軍、群的領導干部全部投入人民之中,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這些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 宋任窮多年后回憶稱: “向前同志還提出了創造“人山”的具體辦法。冀南的同志們完全擁護向前同志的上述意見,黨、政、軍、群各部門上下一致、齊心協力地進行發動,廣大群眾的抗日積極性日益高漲,組織起戰地動員委員會等各種形式的抗日群眾組織和團體,青壯年紛紛加入八路軍,抗日軍民之間的關系親如魚水,創造“人山”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 徐向前在冀南地區前后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取得的效果卻很輝煌,而且并不是單一的軍事上的建樹,而是根據地黨政軍建設工作的全面開花。 1939年6月,徐向前調赴山東,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1940年,徐向前回到延安,準備出席即將召開的七大。 考慮到山東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毛主席打算再調一些干部到山東,徐向前專門抽出時間去送,不料他面前的一匹馬突然受驚,一腳踢在徐向前的左腿上,導致他左腿腿骨骨折。 因為延安那時醫療條件也很差,徐向前受傷后,在醫院躺了半年多,身體素質也每況愈下。 一直到1946年11月,徐向前身體大致好轉,才向中央提出到前線的要求,毛主席考慮再三,決定派他出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 半年后,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徐向前率領晉冀魯豫軍區剩下的6萬多部隊,一聲不吭,在山西苦干了一年多,連續打了晉南戰役、晉中戰役,解放了大半個山西,閻錫山也被他揍的沒脾氣。 ![]() 太原戰役之前,徐向前其實已經舊病復發,身體難以支撐,只好委托路過的彭老總代替指揮,但因為當時前線戰局基本上大局已定,彭老總雖然接替了徐向前指揮,但下達作戰命令仍然沿用的是徐向前的名義。 敗退之際,閻錫山也忍不住感慨: “山西文有薄,武有徐向前,如果都為我所用完全可以一統天下,可惜他們都跑到對手那邊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