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 年 5 月 29日,恭親王奕?(1833—1898)一病不起,溘然辭世。在病榻上,他告誡他的侄兒載湉,即當今皇上光緒:“當心廣東小人。”恭親王所指的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此兩人是激進的改革家,正在促使光緒帝發動一場旨在改革政體的維新運動。這場觸及大清朝政的全面改革當然是風險很大的。恭親王還留下一份書面遺囑,明確告誡光緒要尊重西太后,保國強兵,抵抗外侮,但最重要的是要保住朝廷的舊制,不要輕易放棄祖宗傳統。 恭親王奕?之死是一個大事件,慈禧太后立即賜謚號為“忠”。喪禮 5 天,朝政暫停。然而,恭親王之死的政治意義則大大超過一個老年重臣的消失。當時在華的兩位西方觀察家在 1911 年發表的著作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評論:“滿族權貴從此失去了一位老資格的代表人物,這位人物多年來以其智慧指導朝政。他在阻止排漢、排外的政策中施加正面的影響……很有可能,如果恭親王當時尚未去世,拳亂之事恐不會發生。 然而,年輕的光緒帝不愿聽從伯父的忠告。13 天以后,下詔發動維新,其改革的范圍之廣,不能不在清廷引起震撼,同時也受到守舊官僚的激烈反抗。對改革派來說,恭親王奕?之死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以康梁為首的廣東激進派和光緒帝一樣認為恭親王奕?是改革的一大障礙,改革領袖康有為在上清帝書中曾把矛頭直指恭親王:“皇上堂陛尊崇,既與臣民隔絕,恭親王以藩邸議政,亦與士夫不親。” 康有為的主要助手梁啟超,在多年后曾回憶道:“恭親王屢諫,謂祖宗之法不可變。”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皇親國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