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子的14歲生日,所以想寫幾句。 不知道兒子有沒有印象,我起碼跟他說過幾次類似的話: “這個世界始終在變,沒有誰能一直跟得上時代,爸爸早就被時代所淘汰,你不要光聽我的,要學著自己去探索。” 我有這個想法,可能會讓朋友們意外,因為很多朋友都覺得我是一個不老氣也不油膩的人。 其實還有更意外的,我第一次有自己已經被時代淘汰的想法,居然早在2008年,也就是28歲時。當時的我算是相當順遂,工作穩定,有一定的創意發揮空間,身處的行業還很興旺,部門是一個很棒的團隊,大家不僅能干,關系還親密似一家人。但有一天,我坐在辦公室里,一邊隨手翻著雜志一邊想著一個選題時,突然覺得人生就此定型,時代卻滾滾向前,一種無力感突然襲來。 或許有人會覺得,“被時代淘汰”是一個很遙遠的詞。在他們眼中,只要有一份工作,尤其是體制內工作,還能掙錢養家,平時玩玩手機看看新聞,跟家里老人孩子一樣刷刷抖音,就算跟得上時代了。但在我看來,是否跟得上時代,與學歷、工作和掙錢多少都沒有直接關系,有些人可能讀中學時就已經被淘汰了,甚至從出生開始就沒跟上。 有意思的是,知道自己已被時代淘汰的我,還常常得到“前衛”“新潮”之類的評價,每當此時,我從不辯駁,只是心里笑笑,畢竟,“了解”真的很難。 因為歷史原因,中國是一個典型的父權社會。一個父親在家中“說一不二”,至今仍然會被許多人視為“良好家風”。正因為重視權威,所以中國的父親們普遍不太喜歡認錯——當然,這個習慣只限于家里,出去面對領導,認錯都會很快。 所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種原本用于自省的話,在中國家庭的語境里往往變成不認錯的借口。長輩罵錯了你,說“對不起”的肯定不多,但來一句“我就算說錯了也是為你好,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行了”反倒是常態。 這是維護權威的一種手段,盡管很可能是不自覺的,但效果顯然不好,或者說只有反效果。中國父母在孩子眼中若是形象不夠高大,往往會認為自己對孩子約束不夠,孩子才會如此不聽話,其實這反而陷入了惡性循環。很多時候孩子要求非常簡單:一個長輩,能先說“對不起,我罵錯了”,再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的形象在孩子眼中就會高大得多,說話也更容易被接受。相反,一個人連跟孩子說句“對不起”的勇氣都沒有,又有什么資格做孩子的榜樣呢?孩子會覺得你有責任感嗎? 承認自己被時代淘汰也不是壞事,一個坦然接受自己并非無所不能的父親,一個不刻意維護所謂“權威”的父親,更容易被孩子所尊重。因為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比“正常人”更值得親近。 我對一個人是否被時代淘汰的判斷標準,主要基于這幾點,假設有一條做不到,都屬于被淘汰之列: 對文明社會的價值觀是否真的了解和認同; 能否跳出從小被灌輸的思維模式和知識體系去看待世界; 面對越來越多元的世界,能不能真的尊重別人的“不一樣”; 是否敢于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在28歲那年,我能做到前兩點,能認識到第三點但顯然做得不夠好,至于最重要的第四點,我知道自己做不到。 事實上,直到11年后,也就是2019年,青春早已耗盡的我才有勇氣走出第一步,選擇辭職,盡管我心知已經太遲。在只供職過一個單位的17年職場生涯里,我腦海中其實無數次浮現過同一場景:五十多歲的自己,穿得像個阿伯,提著一個老款公文包,繼續打卡上班,電梯里有一群年輕人,我看著他們,就像看著當年的自己,他們看著我,又像看著自己的未來。在這個刺眼的場景中,五十多歲的阿伯到底在做什么工作、擁有什么頭銜和職級、每個月拿多少錢、在世俗眼中是否“成功”,都變得非常次要。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你是否愿意20歲時就看到自己60歲的樣子”,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結果懦弱壓倒了勇氣。“就這樣過一輩子”的“努力適應”,最終成為我人生中唯一后悔的事情。 多年后的今天,我對自己最滿意的地方,是我真的做到了上面所說的第三點:面對越來越多元的世界,我能尊重別人的“不一樣”。 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當一個人被時代淘汰時,他會本能產生太多看不順眼的事情,比如“年輕人穿的衣服太奇怪了,不像話”“現在孩子怎么這么難管,哪有我們那么聽話”……這時如果沒有尊重與包容,就很容易落入一個無邏輯的境地——因為要將自己的“看不順眼”合理化,就只能拋棄正常邏輯。 比如對“吃苦”的吹捧,就是很常見的無邏輯思維。標榜吃苦,順便貶低年輕人不能吃苦的人,其實無法遵循正常邏輯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你的吃苦是自愿的還是被動的,是不是別無選擇?如果是別無選擇,那真的值得夸耀嗎?你覺得吃苦是最大的財富,但你身邊乃至世界上大多數同齡人都跟你吃過同樣的苦嗎?如果不是,他們為什么也能成才呢?這是不是說明吃苦并不是人生的必須?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希望自己從小過正常的生活,不缺吃不缺穿,享受正常教育和關愛,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是希望繼續吃苦? 更重要的是,“吃苦”并不等于挨餓,不等于物質的極度匱乏。從這一點來說,辛辛苦苦讀書十幾年,經歷無數考試,然后每天工作996,回到家輔導孩子作業,還要在微信群里隨時被領導要求在家繼續加班的年輕人,很有可能比老一輩更能吃苦。 作為一個中年人,我必須承認,年輕人和孩子們喜歡的明星、游戲,還有各種時尚,我有許多都看不懂,但我不會嘲弄,更不會試圖教育和指點他人。 中國人一向強調經歷,但又因為邏輯缺失,總將這些概念極端化。比如將“吃苦”等同于“經歷”,卻不知道經歷的苦難越多,就意味著錯過了同樣多的正常生活。所以我經常會反問一句:當你在吃苦并以為那就是經歷時,你的許多同齡人經歷的正常生活,包括擁有許多玩具與童書、早早得以啟蒙的童年,正常的求學之路,對興趣愛好的開發,通過博物館美術館話劇歌劇培養審美,與社會脈搏的貼近,你又經歷過嗎?如果沒有,又憑什么認為自己承受過的才叫經歷,正常世界的正常生活就叫“沒經歷”呢? 我之所以不愿意對孩子講“經歷”,正是因為每代人的經歷各自不同,即使同一代人,生長環境不同,認知和人生也大大不同。許多人喜歡將“我也年輕過”掛在嘴邊,作為對孩子的教訓,可是捫心自問,你的童年真的跟孩子的童年一樣?你的年輕時代真的跟孩子的年輕時代有可比性?仔細想想就明白,別說物質生活了,思維想法都截然不同,所以這句“我也年輕過”不僅僅傲慢,而且荒唐。 中國家庭也一直強調經驗,“聽人勸吃飽飯”和“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都是人們從小聽到大的話,很多同齡人從小到大走的都是父母安排好的路。但問題是,我們的子女會像我們當年那樣按部就班和聽話嗎?我們這代中年人真的有規劃孩子未來的能力嗎? 何謂成長?按照中國社會的固有思維,脫不開成家立業、為人處世和待人接物這樣的字眼。但在西方世界觀里,從早期希臘神話到現實教育,成長二字往往被等同于對父權的顛覆。當然,在中國傳統社會里,這種行為被視為“叛逆”。 不過從人類演進的歷史來看,社會之所以進步,往往是因為下一代人不太聽上一代人的話。每一代人都將老去,見證自己話語權的一步步喪失。為了捍衛話語權,他們會告訴你“聽人勸,吃飽飯”,會刻意強調經驗的作用。但社會的發展顯然并不認同這類說法,每一次進步都意味著對過往的顛覆。 這本是老生常談,按照過往規律,像我這種中年人,正是掌握話語權的好時候,只需享受紅利,然后坐等自己老去,到時再用“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之類的話教訓一下兒女,過過嘴癮便是。但在這個經驗大面積崩塌的時代,這條人生路徑也出現了變化。當我們這代人正在為了孩子的教育軍備競賽、父母老去和中年危機等問題發愁時,還會遭遇一個新問題:我們在子女眼中早已不再無所不能。 在信息閉塞、經驗至上、教育相對單向的年代里,長輩往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維系著無所不能的權威形象。他們不但是真理的化身,也是知識的來源,還是做人的榜樣。記得小學時,許多人都說自己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媽媽,即使他們多半是錯將畏懼感當成了崇拜感。可放到現在,還有幾個孩子會這樣說? 對于當下這代從小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無數資訊的孩子來說,父母身上的那層光環太容易被打破。換言之,我們這代中年人,在孩子面前保持“無所不能”形象的時間越來越短,可能連四五歲的孩子都糊弄不了,一個十歲孩子所掌握的各種知識和技術手段,可能已經遠遠超過父母,我們掌握話語權的“紅利期”非常有限。 作為一個作家,我有能讓孩子驕傲的地方。當年兒子在學校做編程游戲或PPT時,常常需要查找資料,許多文字往往出自我這個父親之手,讓他很是驚喜。我出了新書,他會放在書包里帶著上學。但我深知自己的各種弱點,也明白他終將看到我的所有笨拙。這一點其實跟所謂的“事業”無關,老實說吧,一個每天西裝革履、交際廣闊、張嘴閉嘴大道理、崇尚權力和金錢的男性,在下一代眼中更有可能被劃入“油膩”之列。 說到底,不是我們這代人不夠強大,論教育程度與見識、論時代變革中的接受能力,我們都遠遠超過普遍未能接受系統教育的父輩。但問題是,我們面對的是更強大的孩子,他們會輕易發現父母的無知與脆弱。 這并不是壞事,勇于承認即可,最糟糕的是無法接受自己被淘汰的事實。 圖源 | Kim Young Sung (金暎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