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胃痞,又稱痞滿,是指以自覺心下痞塞,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臨床主要表現:上腹脹滿不舒,如延及中下腹部則稱為脘腹脹滿。 相當于西醫學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屬于本病范疇。 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衛行不暢,氣滯于內,或誤下傷中,邪氣乘 虛內陷,結于胃脘,阻塞中焦氣機,升降失司,遂成痞滿。 2.內傷飲食 飲食不節,恣足口欲,縱享冷飲生鮮,嗜食肥甘厚味, 貪飲酒漿醪醴,越脾胃運化之權,飲食化積,痰濕內生,氣機被阻,而生痞滿。 3.情志失調 抑郁惱怒,情志不遂,肝氣郁滯,失于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憂思傷脾,脾氣受損,運化不利,胃腑失和,氣機不暢,發為痞滿。 4.體虛久病 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脾胃氣虛,中焦升降無力,或氣虛日久漸至陽虛,寒邪傷中,中焦失于溫運,或痰濕之邪、肝氣郁滯日久化火傷陰,陰津傷則胃失濡養,受納腐熟無權,而成虛痞。 辨證論治 (一)實痞 1.外寒內滯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不思飲食,噯氣嘔惡,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身體疼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濡。 治法:理氣和中,疏風散寒。 代表方:香蘇散。 組成:蘇葉1、香附1、陳皮1、炙甘草1; 加減:若脘痞較甚,痰多苔膩者,加藿香1、木香1、半夏1、砂仁1;納呆食少,加焦三仙各1包、雞內金1、佛手1;鼻塞聲重,時欲嘆息者,加羌活1、蒼術1、紫蘇梗1、防風1;頭痛較甚,可加川芎1、白芷1、細辛1。 2.飲食內停 臨床表現:脘腹痞脹,進食尤甚,噯腐吞酸,惡食嘔吐,或大便不調,矢氣頻作,臭如敗卵;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氣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 組成:山楂1、神曲1、半夏1、茯苓1、陳皮1、連翹1、萊菔子1; 加減:若食積較重,加雞內金1、谷芽1、麥芽1;脘腹脹滿,加枳實1、厚樸1、檳榔1;食積化熱,大便秘結,加大黃1、枳實1,或合用枳實導滯丸;脾虛便溏,加白術1、扁豆1,或合用枳實消痞丸。 3.痰濕中阻 臨床表現: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滿悶,頭暈目眩,身重困倦,嘔惡納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健脾,化痰理氣。 代表方:二陳平胃散。 組成:半夏1、茯苓1、陳皮1、甘草1、蒼術1、厚樸1。 4.寒熱錯雜 臨床表現:心下痞滿,納呆嘔惡,噯氣不舒,腸鳴下利;舌淡苔膩,脈濡或滑。 治法:辛開苦降,平調寒熱。 代表方:半夏瀉心湯。 組成:法半夏1、黃芩1、干姜1、人參1、黃連1、炙甘草1、大棗1。 加減: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生姜1、竹茹1、旋覆花1;納呆不食,加雞內金1、谷芽1、麥芽1;嘈雜不舒,可合用左金丸(黃連吳茱萸各1);舌苔厚膩,可去人參、大棗,加砂仁1、枳實1、瓜蔞1;下利較甚,完谷不化者,重用炙甘草,配合陳皮1、炒白術1、茯苓2。 5.肝郁氣滯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胸脅脹滿,心煩易怒,善太息,嘔惡噯氣,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術丸。 組成:蒼術1、香附1、川芎1、神曲1、梔子1、枳實1、白術1。 加減:若氣郁明顯,脹滿較甚者,酌加柴胡1、郁金1、厚樸1,或加用五磨飲子;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加黃連1、黃芩1;嘔惡明顯,加制半夏1、生姜1;噯氣甚者,加竹茹1、沉香1。 (二)虛痞 1.脾胃虛弱 臨床表現:脘腹滿悶,時輕時重,喜溫喜按,納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氣健脾,升清降濁。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 組成:人參1、黃芪1、白術1、炙甘草1、當歸1、陳皮1、升麻1、柴胡1。 加減:若悶脹較重者,加枳殼1、木香1、厚樸1;四肢不溫,便溏泄瀉者,加制附子1、干姜1,或合用理中丸;納呆厭食者,加砂仁1、神曲1;舌苔厚膩,濕濁內蘊,加制半夏1、茯苓2,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湯。 2.胃陰不足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嘈雜,饑不欲食,惡心噯氣,口燥咽干,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調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湯。 組成:沙參1、麥冬1、生地1、玉竹1、冰糖1。 加減:若津傷較重者,加石斛1、天花粉1;腹脹較著者,加枳殼1、香櫞1、厚樸花1;食滯者加谷芽1、麥芽1;便秘者,加火麻仁1、玄參1。 典型案例 案例1 患者男,28歲,初診。主訴:十天前,不明原因上腹部痞滿不適,口微苦,不渴,納少,二便正常,舌苔薄黃,質紅,脈細緩。曾服香砂六君子湯及藿香正氣散,均無效。 ![]() 中醫病名:痞滿—實痞 辨證:中焦濕熱,阻遏氣機 治則:辛開苦降,兼以扶中 處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組成:法半夏1 干姜1 黃連1 黃芩1 南沙參3 谷芽2 二診:服上方后,自覺上腹部痞滿大減,飲食增加,舌苔脈象同前,原方再進二劑。俟后探問病人,自訴服前方以后,諸癥痊愈,精神健壯如常。 案例2 患者女,23歲。初診:自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飯后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癥已年余,經某軍醫院鋇餐檢查,診為 “胃下垂”,多處治療無效遂來就診??滔拢后w型瘦弱,肌肉不豐,精神疲倦,少氣懶言,經期正常,量少色淡,大便兩日一次,舌質淡紅,脈緩無力。 ![]() 中醫病名:痞滿——虛痞 辨證:脾胃虛弱,中氣下陷。 治法:補脾健胃,益氣升陷。 主方: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黨參1,當歸1,柴胡1,升麻1,北黃芪3,白術1,陳皮1,炙甘草1,砂仁1,生姜1,大棗1 服上方15劑,療效不顯,再服15劑,食欲消化稍好,囑用此方堅持常服,飲食注意營養,少吃多餐,每于飯后仰臥一小時,用枕頭墊高臀部,以手從下向上按摩腹部,療養年余,其病始愈。 ![]() 小結 ![]() 胃痞病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情志失調、體虛久病為主。 主要表現為胃脘痞塞,滿悶不痛,按之柔軟無物,外無脹形。 病位在胃,與肝、脾等臟腑相關。 初病多為實證,久病不愈耗氣傷陰而為虛證,臨床多為虛實兼夾,寒熱錯雜。 治療以調和脾胃,行氣消痞為基本法則。 本病容易遷延反復,若能注意飲食、情志、起居的調攝,適當體育鍛煉, 病后堅持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說明:以上醫學觀點為專家個人意見,不代表天江藥業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