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手術失敗留給我們的教訓央視正在熱播科學家黃大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會問他得什么病?是怎么死的?下面轉載一個醫生的文章,頗長但是非常值得一看,值得每一個人冷靜思考! ![]() 黃大年手術失敗的原因不一定完全來自手術本身。如果沒有以下這些失誤,也許他至今仍然活著。記住他的教訓吧,尤其注意不要讓用錯的好心謀害了您的親人······· ——題記 2016年12月14日。黃大年因膽管癌被推進手術室。晚8點,醫生說手術很順利。誰知僅僅過了10多天,他就發燒、內臟大出血、肝昏迷、腎衰、水腫,做完手術還不到25天,生命就嘎然而止。他才58歲,事業如日中天,在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一顆科技巨星英年隕落,國人無不為之痛惜! 都說如果不做手術,他的生命還會大大延長。但我不想涉及這個話題,也不想探討手術本身有無失誤。我只想說一臺手術做完了只是成功了一半,手術后的護理至關重要,任何一個細節的失誤,都可能奪去病人的生命。可在黃大年身上,醫生和病人只手術成功,卻忽視了手術后的護理。這也是許多醫院許多病人的通病。 為了防止類似的悲劇重演,我不得不寫這篇文章,給病人給醫院給大家提個醒! 【1】頻繁探望變壞事 黃大年手術以后,他的病房就幾乎成了客廳。“每天都有不少人去病房看他。有同事,有學生,還有一些項目伙伴。黃大年見到他們就忘了生病的事,不停地跟他們討論專業問題”。 24日平安夜,幾個學生還布置了病房,擺了好多平安果,滿屋都是圣誕節日氣氛。但是,有那個必要嗎?黃大年還沒有脫離危險期,他最需要的是安靜,是休息。國人愛搞形式主義,這些人竟然也把這種陋習帶進了病房,放了平安果就能保佑病人平安嗎? 到了元旦,去探望他的人又帶了《新年賀詞》到病房里播放。你們知道嗎,這時的黃大年已經病情危重,哪經得起這么人來人往,亂亂哄哄地折騰! 這是醫院,這是病房,不是客廳,不是娛樂場所。他在養病,他需要安靜。你們年輕,血氣方剛;你們健康,活力四射。他多處器官被切除,剛從重癥監護室出來,身上插滿了管子,你們車輪戰術,那么多人輪番熬一個病人。你們來了,出于禮節,他必然會給你們打招呼。你們坐下,夸夸其談,眉飛色舞,他必須聽你們喧嘩。 中醫書上講,說話會消耗人的肺氣,“日出千言,不損也傷”,聽話會消耗人的腎氣。我們健康人都有體會,過年過節來一大幫人客人,陪著說話時間長了比干家務還累。你不是病人,你沒有患過黃大年那樣的病,沒有象他那樣切除了多個器官,自然沒法體會黃大年多說幾句話多聽一會兒閑聊的勞累與苦衷。 也許正是這種人之常情,正是你們,他的親友,他的學生,正是這種用錯的好心,成為他的催命符,把他送上黃泉路!我說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請看下面的悲劇—— 我在博客上看到一個兒子寫他的父親,他說:2001年正月21,他的父親患心梗住進醫院。29日,醫生說他的父親已脫離危險,并將他轉入普通病房。那天,來了好多親戚和鄉鄰看望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個極好客要面子的人,不管誰來了都笑著拉家常。傍晚,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他父親說累了就悄悄睡著了,可他卻再也沒有醒來,剛過60歲,就這樣走了···· 如果不是這么多人探望,很可能他父親至今活的好好的。不知探望他的人會有何感想,你們的好心何止是變成壞事,簡直是謀殺了別人的生命!!! 覺醒吧,以后千萬不要再去探望這樣的重病號,要探望必須等他們康復了,再去盡這份人情。即便這時,也要快去快走,不要久留,讓病人多休息。更希望醫院對病房嚴格管理,把這些探望的人群拒之門外! 【2】自己折騰太任性 黃大年素有“拼命黃郎”的美譽,可病房是養病的地方,不是拼命的戰場。一個人得了重病,住進醫院,做了手術,就該暫時忘掉自己的身份,就不再是什么學者、教授、專家,不再是什么項目領軍人。而只是一個普通病人,就該一切聽醫生、護士的。“既來之,則安之”,才能讓身體慢慢生長抵抗力,最終戰勝疾病。 可黃大年卻“是一個非常不安分的病人,把病房當成了第二個辦公室”。盡管他還沒有脫離生命危險身上插滿了管子,卻不斷約談相關人員,詢問工作進展,經常和探望他的人討論專業問題。“病重的黃大年仍做著最后的沖刺”。護士知道他需要休息,可他誰的也不聽,護士勸也勸不住。 更令我想不到的是,他這樣的杰出人物一身光環一身榮耀竟也未能超凡脫俗,住在病房里,還不忘他的,躺在病床上給他的學生用講那么一大通冠冕堂皇無關緊要的空話套話。平安夜那天,還給他的學生發紅包。那么重的病,想那么多閑事,干那么多無關緊要的瑣事。你說這樣累不累? 人在病房,心猿意馬,胸中風起云涌驚濤駭浪,這病怎么養?身體又怎么能康復?自己折騰自己,病情反復,回天無力。不知天堂里的他會不會對自己的這些作為認真反思,會不會對自己的不理智感到后悔···· 【3】飲食指導是短板 從相關資料得知,黃大年這次手術切除了很多器官,十分兇險。做完手術才兩天,就因病情反復危重重回重癥監護室。不知他在里面住了幾天才出來。12月24日,他就又喝粥又吃青菜!他那樣的身體怎么消化得了?以致后來灌腸疼的大喊大叫,再后來胃里全是血塊找不到出血點。 “中藥是起源于食品的”。人吃食物都和中藥一樣有五色五味之分,溫涼寒熱之性,升降浮沉之別。中醫書上講,一些重病號,最好喝陳小米熬的米油。剛收下的小米有風吹日曬雨淋之毒性。放置3個月的陳小米性情平和取之熬稀飯用上面那層粘粘的稠稠的米油給病人吃,幾乎適合所有年齡所有病情的患者,又好消化又有營養。黃大年吃得下青菜卻消化不了,怎么能由著性子跟著感覺隨便吃呢? 我發現許多醫院只安排最好的醫生給病人做手術,只手術是否成功,卻不把病人飲食當回事,很少細致指導。這是一個短板,更是一個大錯。 2001年11月,我一個要緊的親戚車禍腦挫傷蛛網膜下腔大面積出血在市腦科醫院做了開顱手術。昏迷兩天醒來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那家醫院醫生醫術精湛,醫院風清弊絕不收紅包。但對病人飲食卻無人問津。病人隨心所欲到食堂或外面餐館買飯。我的親戚嘴上起滿白水泡,體溫37點8度。天天輸先鋒霉素等抗菌消炎藥也不退燒。 她失憶,舌頭也不靈活。我全力以赴,管理她的飲食。先讓她的親屬用塑料眼藥水瓶每隔半小時往她嘴里滴兩滴水,24小時沒停。我每天早上4點起床,熬好粘粘的米油再加一個熟雞蛋黃碎末裝進暖水瓶乘公交車跑80里送到她的病房。僅僅兩天,她的體溫就降到36點7度,嘴上的水泡完全消失。 我突然悟到:原來她發燒不是什么菌什么炎,而是胃長時間不得食缺少滋養造成的。輸液再多也很難進入胃中無法滋養胃粘膜。如果她不退燒是很難完全康復的。以后她天天好轉,胃口大開。她住了18天院,我起了17天五更送了16天米油。醫院食堂的飯不對她的口,我每天中午自帶食材聯系醫院門外快餐店按我的要求加工。同病房的人都比我的親戚病得輕卻都吃不下飯。我的親戚一吃飯,一大群人都圍著看,不知她為什么那么能吃。這么大的病那么大的手術,我的親戚什么毛病也沒落現在她比生病以前還聰明。 接診醫生說,她康復這么好,是這家醫院建院以來,接診醫生臨診以來,同類病號中恢復最好的一個,在他們醫院尚屬首例!和她同病房的人說,她幸虧有我這樣的好親戚。 【4】建議外科病房配置全科醫生 因為探望病人,因為護理要緊的親戚,我先后去過幾家外科病房。發現無論多大的手術,只要病人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醫生對病人的監護就流于形式。每天上午醫生查房走過場看看表面現象最多問問吃飯從不問大小便這些對病人來說十分重要的問題。醫生一天到晚坐在辦公室,護士每天給病人量次體溫按醫生開的藥給病人輸液。沒人問病人感覺,沒人指導病人飲食。護理的親屬隨便給病人買飯,甚至讓病人吃探望者帶去的垃圾食品、不該吃的保健品。 人身是一個整體。做了手術的病人往往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甚至不少病人因這種病住院手術,卻在手術后因其他病突然死亡。比如黃大年本來是做膽管癌手術,卻因胃出血肝腎衰竭告別人間。對于可能出現的這些復雜狀況,單憑外科醫生是解決不了的。 我想,如果在外科病房配置一個全科醫生,隨時觀察病人病情,及時排除潛在危險,并對病人的飲食,病人的護理全面細致地指導,該多好呀!可能就會避免黃大年這樣的悲劇,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2011年9月底,一熟人81歲的離休干部住進小城第一人民醫院做褥瘡手術。醫生醫術精湛德藝雙馨。但他們是外科醫生,不能要求他們必須懂專業以外的學問。手術一周后,我發現病人便盆里的尿呈粉紅色知道是血尿懷疑輸液的某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引起。要求前去輸液的護士暫停用藥調整配方。可護士不予理睬只呆板地執行醫生指令。我只得讓其親屬找主治大夫才調整了用藥,兩天后病人血尿消失。醫生查房,護士輸液,誰也沒發現病人血尿,護理的親屬又不懂。如果繼續輸下去,后果不堪設想。假設再放到一個有腎臟病的人身上,是否因此致命也未可知。 按該院的醫療進程,輸液兩周停止用藥。但這位老干部有嚴重的便秘,當地藥店市售的通便藥幾乎全部無效。他五、六天未出恭,兩只眼睛布滿血片,體溫38點5度。按該醫院的標準,這樣的病人發燒不超過38點5度不作處理。可病人怎么受得了。他年老體弱我不敢用峻猛藥瀉下,下著雨我一天往醫院跑了5趟,買藥送藥用偏方用中藥用了6個方法才解決了他的便秘。第二天他的體溫降到37點3度,眼睛的血片也開始消退。但37點3度還算低燒。我發現他的右膝輕微紅腫就每晚給他用熱毛巾熱敷半小時,3天后體溫降到36點7度。 可以說,沒有我的參與與幫助,他做這么樣的小手術也不一定能夠平安地走出醫院。想不到便秘、右膝紅腫都會使人發燒。這不是什么病菌、什么發炎引起的,輸液抗菌消炎沒用。手術后的病人常出現許多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外科醫生是解決不了的。 外科病房配備一個全科醫生對住院病人全過程監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就補上了醫院的短板,就給手術后的病人加了一道保險。 總之,手術的成功與失敗,并不僅僅取決于手術本身。手術后的護理同樣重要。細節決定成敗。其間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任何一個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甚至奪去病人的生命!記住黃大年的教訓吧,希望不要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讀者文摘微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