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想要孩子親近自己,就請不要忽視他的情緒和感受。 唯有和孩子的情感連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到被疼愛、被欣賞、被尊重,他才能隨時依靠在父母臂彎里撒歡兒。
——虎媽 ? 養育孩子,最令父母感到無奈的是:“我的孩子跟我不親”。 我們崇尚的家庭文化總是強調“父慈子孝”,孩子身上的這種“冷淡”無疑讓我們難以接受。她的女兒自從去外地上學之后,跟她的聯系就少了,很少打電話、開視頻,畢業之后,就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工作。不知什么原因,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種距離不僅是空間上的,更是心靈上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變糟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在孩子童年里,即使父母不是故意,但有一些行為、言語確實傷害了他,讓失望慢慢累積。第一次失望 當他需要你的陪伴時,你不在身邊 前幾天,有位朋友因為孩子一句“不要媽媽”而傷心,5歲的兒子,晚上不要她陪睡,吵著要奶奶。剛生完孩子那會,孩子晚上特鬧騰,她沒什么帶孩子的經驗,常常折騰得她睡不好覺。老人家看著心疼,就把孩子抱回自己房間哄,一來二去,她也習慣了。加上產后她還要工作,經常出差,陪孩子的時間也少,最后也任由這種狀態持續到孩子5歲。結果孩子從小就跟爺爺奶奶特別親,偶爾白天他也會黏著媽媽,但一到晚上,就死活不要她。有個女孩,從小跟著奶奶長大,長大之后,與父母的關系就像隔著一道墻。但她對奶奶特別孝順,小時候經常對奶奶說,等她長大了、賺錢了就讓奶奶過好日子。在這兩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愛都很簡單,小時候,誰陪伴他的時間最多,他就最粘誰、對誰好。第一個故事中的媽媽還有機會挽回,但第二個故事的父母卻無法再給孩子任何親密感了。于是,很多父母因為現實原因,便舍棄了這段時間的陪伴。實際上,0到6歲,是孩子建立依戀關系的重要時期,他們對母親有著天然的依戀。這個時期,肌膚的接觸和情感的交流,對孩子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也從這種親密關系中獲得愛、信任與安全感。“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里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所以,孩子越小,越需要父母花時間和心思去陪伴他,并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在他的身邊。哪怕因為生活,爸爸媽媽無法自己帶孩子,但也要努力提高陪伴的質量,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在孩子黏著你、離不開你的時間, 盡量滿足孩子的早期依戀,這樣才能建立起親子之間早期的親密感,你才能占據孩子內心最寶貴的位置。第二次失望: 當他需要你的支持時 你總是忽視他的感受 在有的家庭里,父母、老人簇擁在孩子周圍,但孩子依舊對大人有一種疏離感。在生活中,很多大人生活基本上圍繞著孩子轉,但孩子依舊感受不到親密。有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對除此之外的所有事情,都表現出批評和冷漠。處在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幾乎感受不到關心,他們內心感受總是被大人輕描淡寫地敷衍過去。“我不在意孩子現在恨不恨我,只要他能把學習搞好就行。” 而讓一個孩子對父母從信任到失望,再到冷漠,父母只需要一直輕視他的感受。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由于他們正處于情緒和精神格外脆弱的時期,很多難以消解的復雜情緒存在于他們小腦瓜里。在童年早期,他們會毫無保留地表達這些情緒,然而因為不被理解,總是被否定,孩子漸漸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為什么很多孩子寧愿在網絡上和陌生人分享秘密,也不愿意對父母說?就是因為孩子知道:大人總是會輕視他的痛苦,總是會強調外在成就的重要性,認為他的感受不重要,更不會理解他。孩子拿壓歲錢買了最喜歡的盲盒,大人批評他:“你錢多了沒地方花?” 孩子害怕看醫生,大人不耐煩地吼:“別的孩子都不怕,就你怕!” 孩子考了個好成績,大人不夸獎,反而警告他:“繼續努力,你不要飄。” 如果一個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忽略、被誤解,他會自不自覺地拉遠了與父母的心理距離,也就無法對父母坦誠,在父母面前也會越來越沉默。最后的結果是,家長們認為孩子什么心里話都不愿對我們說;而孩子們認為你們永遠都不懂我。第三次失望
當孩子需要溝通時 在你的語氣里,他們感受不到愛 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然的依戀,我們常常把這稱為“血濃于水”。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孩子與父母的親疏,并不完全由血緣關系決定,它也需要認真經營。很多孩子跟父母不親,不是沒有愛,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感受不到。在這樣的家庭里,大人說話常常不注意語氣,說話總是帶著諷刺、不耐煩、命令、否定、嫌棄、打擊……明明擔心孩子天冷著涼,說出口的卻是:“為了好看,穿這么點衣服,誰看你啊!”明明想讓孩子放學早點回家,說出口的卻是:“下次再回來這么晚,你就待在外邊別回來!”明明心疼孩子摔倒受傷,說出口的卻是:“活該!看你以后還敢亂跑!”在這樣的親子溝通中,孩子毫無保留的分享總會被潑冷水。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而且皆是暗傷,刻在孩子的童年記憶里,澆滅了孩子對父母親近的所有熱情。在某檔綜藝節目里,一個11歲的男孩沉迷電子產品,不愿和媽媽交流。媽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時說: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我兒子想跟我說什么話時,我總對他說:當父母用最簡單粗暴的語言去回應孩子,實際上就是在把孩子推得更遠。童年里,孩子與父母這種糟糕的溝通模式,直接導致成年后的親子關系逐漸冷漠。“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段高質量的親子關系,父母一定要具備“好好說話”的能力。不同的家庭,親子之間的親近方式也不同,有的偏重外在的語言表達,有的偏重不留痕跡的默默關心,這兩者的前提是和善的態度。文末點個“在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最親近的人。
*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于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