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風向 前言·導讀 ![]() 【高考風向】 題型起源1:【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聯考作文簡析】 作文三(吉林)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當下,很多人倡導簡約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復的價值。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題型起源2:【2022年上海高考卷】 小時候人們喜歡發問,長大后往往看重結論。 對此,有人感到擔憂,有人覺得正常,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 【試題特點】“材料極簡+觀點對立+二元思辨” 高考作文命題一直走在求新求變的通途上。四省聯考作文三“簡約”與“繁復”,在“話題思辨”的基礎上,變化主要表現為“材料極簡”,且觀點對立。作文題材料字數最少,題目直截了當,聚焦當下社會的熱點話題。題目將“簡約”與“繁復”兩個完全對立的生活態度放在一起,要求學生在關注現實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過這樣的取舍來探究背后的根源。試題體現高考新理念下命題設計的主觀性、開放性,引導考生在對立統一中發現世界的復雜性,將思維導向深處。 方 法 指 導 【方法指導】(概念內涵+邏輯關系+結合現實) 從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到教育部的四省聯考,再到近來的廣州二模、深圳二模及各地的二模試題作文來看,材料極簡型(甚至單字型作文)的作文題目值得重視。 這類作文材料極簡,無過多限制性要求;作文材料大多簡要列舉兩種相反的態度(現象、觀點) ,作文話題堅持思辨主方向;要求立足當下社會,寫出新的感悟與思考。 寫作時,審題時突出三點: 一是迅速找到思辨話題(二元或三元);理解話題思辨各方在概念內涵。概念內涵不清楚,或了解不精準,后面的寫作再怎么努力,得分都不會高。觀點內涵是文章的內核中樞,文之“帥”也。作文材料越簡略,意味著思考的空間越廣闊;話題的極簡,意味著內涵的極豐。 二是理解思辨的邏輯關系所在,構思全文。二元概念之意存在的邏輯關系,是思辨重點,也是構思全文構架的關系支撐。 三是注現實關聯點。極簡單的道理,背后關聯著極豐富的生活。作文的難度在于:懂得了這個道理,如何聯系生活把“理”講透徹(作文的普遍性問題)。“對接生活”,是考驗學生思維能力的核心要素,更是作文提分的關鍵。這一點與考生平時的閱讀積累、生活實踐、感知能力、思考深度、見識水平都有密切關聯,非一朝一夕之功。 【典型例題】1: 【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聯考作文簡析】“簡約vs繁復” 01 【真題再現】 作文三(吉林)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當下,很多人倡導簡約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復的價值。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 【審題立意】“簡約與繁復”,是一道二元對立命題論述題,引導學生思考簡約表達和繁復表達各自的美學價值,兩個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關系,簡約有簡約的價值,繁復也并非一無是處,要看具體的情境。審美上,簡約留白,蘊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復濃墨重彩,鋪陳渲染,也具有特別的意蘊;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優孰劣,關鍵看一個“度”的問題。生活中,簡約意味著做減法,簡單樸實,心境平和;繁復似乎是貶義,意味著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復的,簡約有時是一種癡望,但在繁復中保持簡約的心態,卻是值得提倡的。或者由此引申的節儉與奢靡的人生話題,“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場傾向,尤其肯定“簡約”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命題提供的材料非常簡單,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審題,但有足夠的開放度,也有足夠思考挖掘的空間,關鍵是從什么角度思考。 切題立意:1.繁復以享隆重,簡約豐盈精神。2.物質極簡成就精神豐盈。3.各有其用,生命兼美。 03 【范文參考】 說繁道簡 繁簡有道 陽春三月,花團錦簇,是為繁;清秋之際,水落石出,是為簡;“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是為“繁”;“君子之交淡如水”,是為“簡”;“臺下十年功”,是為繁;臺上一分鐘,是為簡。繁與簡,簡與繁,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這個奇妙的世界。 繁是由簡組成的。二十六個拉丁字母,組成了紛繁復雜的英文,組成了一段文明。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單調的色彩,卻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一個個簡簡單單的細胞卻繁衍出了整個地球的生命。一切繁雜的背后是由若干個簡單構成的,沒有這種種的簡單,繁是虛無的。就和一幢樓房卻沒有磚瓦。 繁是簡的過程,簡是繁的結果。一場動人的演出,若沒有先期訓練的繁,哪來最后成功的簡,而最后的簡,又何嘗不是那一連串繁所要達到的。生命演化繁紛復雜,從最初的單細胞到現在的多細胞,從海洋到綠地,從低級到高級,從恐龍的產生到滅亡,從人類的出現到發現,變化繁多,令人費解的過程,歷經了滄海桑田,海陸變遷,而這一切,達爾文將它歸成了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適者生存。”進化論成為生命復雜演化過程的總結。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經過復雜怎么來簡單的結果呢? 繁和簡看似“死對頭”,但卻能相互轉化。春之繁茂之樹,轉眼秋天到,草木凋零,一切又歸為簡單,而來年春風召喚下又重新復蘇。賈府大觀園繁華一時,羨煞旁人,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只剩下斷垣殘壁,人去樓空,再“簡”不過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成長經過則會使一個單純的人變得更復雜,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或坑蒙拐騙,無一不精。人生在世,繁盛,繁榮,終究化成一抔黃土長埋地下,一切從簡。簡與繁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條件改變時,他們會變,當對象改變時,他們會變,當心情改變時,他們也會變。 其實,繁與簡是一對孿生兄弟,關鍵在于你是否能穿透外表直觀它的本質。一篇好文章,有人遣詞華麗,有人用語平淡,但卻同時達到了同一種效果。繁與簡本就沒有固定的差別,其實繁即是簡,簡即是繁,既能從繁中悟出簡,也可從簡中透露出繁。 原子組成了物質,物質組成了地球,地球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組成了宇宙;毛毛蟲經過卵、幼蟲,結繭成蛹的一系列過程,只待最后的破繭成蝶……有人認為它們最簡單不過,最平常不過,但倘有人能從中挖掘出愛與美的情感,化為尺幅千里的山水,或者七色音符中的絕唱,這簡單中蘊含的大美,就回味無窮。千古流傳的藝術的繁復之美,已經讓我們說不清哪是繁,哪是簡,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繁簡交融的美。 生活就是這樣,不必拒絕外在的繁、簡,讓我們都成為生活之美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典型例題】2: 【2022年上海高考卷】“喜歡發問vs看重結論” 01 【真現再現】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小時候人們喜歡發問,長大后往往看重結論。 對此,有人感到擔憂,有人覺得正常,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 02 【審題立意】 “發問”意味著對包括自我在內的對象世界的好奇和主動追問,是主體性突出的表現,呈現動態的、不確定的追求;“結論”意味著客觀性的存在,則是主體性削弱的表現,帶有更多被動接受的傾向,呈現靜態的、確定的取向。同時,又以“小時候”“長大后”的時間跨度作為預設的條件,隱含了時空關系、條件關系的變量。考生既可支持“擔憂”者,反思年齡的增長所帶來的“好奇心的消散”和“提問能力的喪失”;也可以視其為“正常”,從個體成長及其認知規律的角度加以證明;還可以認可兩種態度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表達“需要警惕,但也不必過于擔憂”的第三種態度。 03 【范文參考】 保有一顆探索的童心 老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皆孩之;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獨泊兮,如嬰之未孩。在老子心中,童心童趣或許更加關聯他心中無可替代的道。 小時候人們喜歡發問,長大后往往看重結論。這也許符合成長規律,無需太過擔憂,但也不能完全視為正常。如果人的成長必須以失去童心童趣的天性價值為條件,那一定是世界的資源配置出了問題,主客觀因素沒有很好地調和,那就是一種損失。 喜歡發問是大部分孩子的特點,口無遮攔,童言無忌,對別人來說有好也有壞,但從求知的角度對自身來說,卻是有利的成長狀態。古人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好問則裕,自用則小;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普列漢洛夫也說,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發問。都說明了勤問、敢問、樂問、善問是求知和成長的妙法,重要的是應該保有求知欲、好奇心和誠敬感,這也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美德善品,只可惜有人慢慢喪失了,完全迷信了結論,成為思想的懶漢,那就慘了。 愛迪生是個好奇心爆棚的孩子,數不完的為什么讓他的媽媽和老師應接不暇,也讓他吃了不少苦頭,但天性未曾泯滅。天為什么藍?雨從哪里來?人可以代替母雞孵蛋嗎?二加二為什么等于四?這些小兒科的問題讓人無法回答,這讓他失去了學校學習的機會,在一次火車小火災中被打成耳聾,也沒有改變他的童心童趣、探索精神和科學素養。誰會想到那個讓人嘲笑的卡通活寶,竟然成為大發明家,為人類做出這么多貢獻。 當然我們不可能都成為愛迪生,但保有童心童趣對人的成長是有利的,對環境的和諧也有好處。正如老子所說,嬰兒赤子沒有機心,沒有物欲,專氣致柔,含德深厚,契合大道。 相反,如果一個人眼中、心中、身邊充斥著理所當然、一成不變和一本正經,那該是多么的乏味和痛苦,唯有拋卻功利,保有率真,保有本心,復歸于生命的原生態,才能有精神的煥發和藝術的創新。所以,李廣說,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蘇軾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朋友,保有一顆童心吧,因為好奇,所以純真;因為純真,所以簡單;因為簡單,所以通達;因為通達,所以滿足;因為滿足,所以快樂;因為快樂,所以幸福。 所以,喜歡發問或者看重結論,都不必擔憂,因為你保有探索的童心,經歷了再多的變化,仍然相信美好。 |
|
來自: 閱讀美麗星空 > 《模擬題 解題 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