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某地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 ![]() 1.圖中巖漿巖 ①沿斷層F侵入②切穿背斜軸部③切穿向斜軸部④早于寒武紀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 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 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 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 【答案】1.A 2.C 【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巖漿巖位于斷層F中,說明巖漿沿斷層F侵入,形成巖漿巖,①正確;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中巖層兩翼新中間老,為背斜,巖漿巖切穿背斜軸部,②正確,③錯誤;巖漿巖將寒武紀巖層切斷,說明巖漿巖形成晚于寒武紀,④錯誤。所以選A。 2.該地先是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各種巖石,然后水平巖層受到擠壓,彎曲變形,在進一步受到擠壓作用的情況下,巖層斷裂形成斷層,發生巖漿活動,所以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冰斗底部高度與其形成時的當地雪線高度基本相當,故常依據不同時期冰斗位置來分析氣候變化規律;U型谷特征可反映冰川活動期次和規模。右圖示意我國西北某山區冰蝕地貌特征模式(忽略局地因素影響)。圖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壞微弱,形態完好;F為斷層,它改變了冰斗⑥和⑧的原始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 3.圖中冰斗形成的先后順序為 A.第一期形成⑦⑧,第二期形成④⑤⑥,第三期形成①②③ B.第一期形成①②③,第二期形成④⑤⑥,第三期形成⑦⑧ C.第一期形成①⑥③,第二期形成②④⑦,第三期形成③⑤ D.第一期形成③⑤,第二期形成②④⑦,第三期形成①⑥⑧ 4.該山區氣候的主要變化趨勢為 A.先暖后冷 B.先冷后暖 C.逐期變暖 D.逐期變冷 3.A4.C 分析3.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壞微弱,因此最下面最先遭受外力破壞形成冰斗,因此⑦最先形成;圖中F為斷層,改變了冰斗⑥和⑧的原始位置,⑧在下,形成時間較早,結合斷層兩側巖層的冰斗位置,應與⑦差不多在同一時間,⑥則晚于⑧形成,應在第二期;第二期應在⑦之上,④⑤都在第二期,剩下的①②③則在第三期,因此A正確,排除BCD。故選A。 4.根據材料信息可知,U型谷特征可反映冰川活動期次和規模,U型谷B海拔較低,說明當時雪線高度較低,氣候較冷;U型谷A海拔較高,規模展寬,說明當時雪線高度較高,且冰川活動活躍,氣候較暖,因此氣候變化趨勢由冷變暖,逐漸變暖,因此C正確,排除ABD。故選C。 下圖示意塔里木盆地西南某油氣礦西藏域剖面。據此完成5~6題。 ![]() 5.適合鉆井采油的地點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a、b處N3地層缺失的主要原因是A.巖層向下彎曲,無法侵蝕 B.油氣開發 C.谷地風力太大,侵蝕嚴重 D.地殼抬升,侵蝕加強 參考答案 5.B 6.D 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清水江發源于貴州省南部,為沅江源頭,最后注入洞庭湖。清水江干流絕大部分河段切入基巖,形成基巖河道,沿江普遍發育了兩級基座階地,階地上的沉積物大多厚2~3m,最厚的也僅7m。圖為清水江上游部分河段縱剖面與四個觀測點階地海拔與年齡分布圖。 ![]() (1)描述施河觀測點河流階地T1和T2的形成順序過程。(6分) (2)比較翁東和三江兩個觀測點河流向下蝕的速度差異,并簡析其原因。(6分)(3)分析該河流階地上沉積物薄的原因。(4分) 7參考答案 (1)過程:距今10萬年前,施洞河流流速較慢,側蝕并進行沉積,后地殼抬升,河流下蝕,形成階地T2;距今7.8萬年前,地勢變平坦,側蝕并進行沉積,后地殼抬升,河流下蝕,形成階地T1。 (2)差異:翁東向下侵蝕速度快,三江向下侵蝕速度慢;原因:翁東地區位于斷層中抬升一側,導致河流落差增大,下蝕速度加快;三江位于斷層中下降一側,河流落差減小,水流變緩,下蝕速度減慢。(3)原因:該地為喀斯特地貌,巖石化學溶解,殘留沉積物少;該地地殼抬升明顯,外力侵蝕作用顯著,階地上沉積物殘留少。 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雅魯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兩岸支流峽谷,多古冰川地貌。研究發現,流域內干支流交匯處的寬谷河段廣泛發育坡前黃土沉積地貌。其形成時間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巖性質的山坡前均有分布。有學者研究提出該地沉積地貌發育概念模型(下圖):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積物覆蓋。冰期末期,冰川沉積物受冰雪融水的搬運作用形成洪(沖)積扇。間冰期,該地谷風作用顯著。 ![]() (1)說明冰期末期該地區洪(沖)積扇的形成過程。 (2)推測該地區黃土物質主要來源并說明理由。 (3)與沙丘相比,該地區黃土沉積地貌分布更靠近坡前,試分析原因。 8.參考答案 (1)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形成冰雪融水;大量冰雪融水受支流山谷地形限制,流速快,搬運作用顯著,大量冰川沉積物被搬運至山谷出口;出山后,地勢變緩,(干流河道闊),水流變寬流速減緩,沉積物堆積形成洪(沖)積扇。(2)來源:主要來自于冰川沉積物。原因:黃土沉積地貌多分布于有支流匯入的寬谷河段,此地段冰川沉積物規模大;其形成年代多在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巖性質坡前均有發育,說明上游河流帶沉積物、本地巖石風化產物不是主要來源。(3)間冰期,雅江河谷沉積物出露(于水面),其搬運、沉積主要受風力作用影響;風力搬運、沉積具有分選性;(河谷沉積物中的)黃土粒徑小于砂粒,體積小,質量輕,因此能被風力搬運至更遠的距離,更高的地方(至山坡)。 ![]()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9-地理(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