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書法很厲害,但是因為“尚意”風格的影響,有些人輕視古法。到了元代,趙孟頫領導下的書壇掀起了復古熱潮。 在那個時候,趙孟頫是最棒的書法家之一。但他的好友鮮于樞才是草書復興的功臣。他和趙孟頫并稱“二妙”,在草書方面也不輸給趙孟頫。 據說鮮于樞寫草字比趙孟頫更好!他用特殊筆法創造出中鋒懸腕作字法,并且行筆非常自由流暢。他最經典的作品《石鼓歌》曾在2004年以4620萬天價拍賣,打破了米芾行書大作《研山銘》2999萬天價紀錄。 與其同時代袁褒曾評價:“困學老人善回腕, 故其圓勁, 或者議其多用唐法。” 鮮于樞憑借自己力量復興了草書,并且《石鼓歌》傳世至今真跡存在。這件作品線條老辣、十分精良,在學習草書入門時非常值得參考。 宋代的書法成就雖然也很輝煌,然而在“尚意”書風的影響下,書壇存在著輕視古法的弊端。到了元代,在趙孟頫的帶領下,書壇掀起了一股復古主義的熱潮。 在元代書壇,趙孟頫無疑是“頭號人物”;然而對草書的復興,卻不是趙孟頫完成的,而是他的好友鮮于樞。他是在元代鮮少能與趙孟頫平分秋色的書法家,與趙孟頫并稱“二妙”。 趙孟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余與伯機(鮮于樞)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 這個鮮于樞到底有何本事,能讓趙孟頫輸得心服口服? 這要從草書的發展說起。唐代的草書經由張旭、懷素兩位草圣,發展至巔峰,到了宋代除了黃庭堅之外,就沒有特別突出的草書家,而黃庭堅獨創蕩槳筆法,也是創新多于對古法的繼承。 鮮于樞不喜做官,曾在西湖邊自己的困學齋中待了足足二十余年鉆研書法,是一位真正的隱世高人。 他曾在偶然間見到車夫挽車于泥沼之中,而領悟了古人寫草書的筆法秘訣,于是恢復了特殊的中鋒懸腕作字法,與當初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筆法之妙”是殊途同歸的。 鮮于樞一生中最經典的草書,要數這件《石鼓歌》。這件草書在2004年北京翰海拍場,拍出了4620萬的天價;打破了米芾行書大作《研山銘》2999萬的拍賣紀錄。 這件草書筆筆都是中鋒,并且行筆瀟灑不羈,筆墨酣暢淋漓;它的文字不僅法度嚴謹,并且線條都極其老辣,勁力十足,像這樣精良的草書,當真當得起當年4000余萬的天價。 與鮮于樞同時代的書法家袁褒曾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 唐代張旭、懷素的代表作品多為狂草,并不適合我們將其作為草書入門范本;況且還有真偽之爭,不一定是真跡。 鮮于樞是憑一己之力復興草書的大將,《石鼓歌》又是真跡傳世,是一件連外行看了都覺得賞心悅目的作品,很適合我們將其當作草書入門范本來學習。 |
|
來自: 新用戶6166lZE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