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光榮紀念證 合肥市肥東縣長臨河鎮境內的四頂山,瀕臨巢湖,是一座風景歷史文化名山,“四頂朝霞”在古代被評為“廬陽八景”之一。601省道從四頂山東側經過,將長臨河、六家畈、中廟這三個具有濃厚歷史文化色彩的江淮明珠聯結在一起。 601省道東側,有一座名不經傳的小山與四頂山遙相對應,這座小山就是羊嶺山,山上安息著一位烈士,1927年9月在武漢被敵人殺害的吳學源烈士。 一、吳學源烈士生平及漢陽兵工廠革命經歷 吳學源,又名吳學元,字鎮高,1909年3月3日出生,父親吳泰桂,母親吳歐氏,家里有7個孩子,吳學源年齡最小,也最受家庭喜愛。吳學源親屬介紹,吳學源母親吳歐氏曾在李鴻章北京的家里幫過工,見過世面,就想讓孩子們上學讀書。 吳學源在家鄉讀過幾年書。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沙二崗吳姓人家在吳前旭等人牽頭下,對沙二崗《吳氏宗譜》進行了第七次續修。續修后,專門印制了一本《吳氏宗譜﹒功德榜》,里面有介紹吳學源的文章《革命烈士吳學元(源)傳》。文章介紹,吳學源在家鄉的小學讀書,1924年7月從“合肥縣東二鄉第一高初兩級小學畢業”。吳開源家里人委托巢縣斬龍崗(現巢湖市黃麓鎮斬龍崗村)的張姓親戚介紹、擔保,來到武漢,進入漢陽兵工廠當學徒。 漢陽兵工廠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主持創辦的軍工制造企業,原名湖北槍炮廠,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制造的“漢陽造”步槍非常有名。 吳學源在工廠里“勤勞好學,進步快,尊師重友,關系融洽”,由于會外語,在漢陽兵工廠工作的外國技師也愿意與他接觸。當時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吳學源在革命熱潮感染下,于1925年或192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擔任團總支書記。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集會議,宣布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開始在武漢地區搜捕、屠殺共產黨人、革命人士和工農群眾,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陷入低潮,漢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駐漢陽兵工廠的何鍵三十五軍查封了廠政治部,霸占工會,禁止工人集會,恢復了工人出入廠門的搜身制度,工人經過斗爭所取得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被取消。 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工會決定,從8月2日起,在武漢三鎮舉行總同盟罷工,漢陽兵工廠是罷工的重點。由于計劃泄漏,當時的武漢政府從8月1日起就開始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工人,總同盟罷工沒有能按計劃全部實現。 漢陽兵工廠工會委員長胡錫泰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在8月2日帶領工人罷工,4000多名工人全體參加,兵工廠機器設備頓時全部停擺。漢陽兵工廠的大罷工在險峻形勢和幾乎孤軍奮斗的情況下,持續了十多天。 胡錫泰也是安徽肥東人,1901年出生,家住六家畈小官份,1927年8月21日被捕,不久遭敵人殺害。吳學源和胡錫泰烈士的弟弟胡錫光,都參加了這次大罷工,并且由于在大罷工中表現積極,都被廠方開除。 吳學源烈士故居 二、參與籌備武裝起義 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湘鄂贛粵四省秋收起義暴動大綱》和“農民大舉暴動”的決定;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通過了《最近農民斗爭決議案》,將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時黨的最主要任務。很多共產黨人根據黨組織委派,紛紛回到家鄉發動武裝起義、開展武裝斗爭;一部分共產黨人潛伏下去,隱蔽在敵人力量最強大的城市,準備武裝暴動,或者為武裝斗爭提供支持、運送槍支彈藥等。 在反動派氣勢洶洶、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武漢各級黨組織迅速調整工作方式,由公開轉入地下。吳學源被漢陽兵工廠開除后,與幾位同志一起隱蔽在漢陽的一家飯店,冒著隨時被捕和丟失生命的危險,組織秘密機關,印發傳單標語,同時準備在漢陽兵工廠組織武裝起義。 胡錫光和吳學源都參與其中。他們認為,漢陽兵工廠工人的革命基礎好,易于組織和發動起來,而且地處兵工廠,獲取武裝起義所需要的武器的也方便。為此,他們制訂了武裝起義計劃,起草了起義宣言等文告,組織骨干人員秘密學習使用武器,操練隊伍等。 由于某些原因,漢陽兵工廠的武裝起義沒有組織起來,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吳學源卻被捕犧牲。 胡錫光后來總結說,在武漢這樣的大城市,在身邊敵人那么強大的情況下,立即組織漢陽兵工廠工人起義其實不現實。工人們制造武器,但是工廠武器制造分工非常細,絕大部分工人只會制造部分零部件,接觸不到成品的武器,更不會使用武器;并且由于兵工廠制造武器的特殊性,敵人戒備森嚴,崗哨林立,不僅廠內有全副武裝的警衛部隊,工廠外面也布了重兵。如果貿然起義,損失肯定慘重,不僅很難成功,還會將大革命后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一點點革命力量拼光,給革命帶來更大、更加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在斗爭中犧牲 1927年9月的一天,吳學源組織相關人員在漢陽的許老五飯店秘密開會,突然一群軍警沖過來包圍了飯店。軍警闖進去,逮捕了在場的吳學源、徐興民、白金泉等人,當場搜出印制好的標語傳單和印刷工具等,又去幾人住宿的地方搜查出槍彈等。這個許老五飯店,很可能就是吳學源等人隱蔽的飯店;吳學源等人被捕時,很可能正處于籌備武裝起義的階段。 吳學源親屬介紹,當時連吳學源在內,4個革命者一起居住,開展革命工作,其中1人叛變,出賣了吳學源等其他3人,被出賣的這3個人就是吳學源、徐興民、白金泉。 吳學源等人被捕后堅貞不屈,1927年9月28日上午10時,國民黨武漢衛戍司令部以“秘密組織機關,印發反動傳單標語,私藏槍彈,密運炸藥”等罪名,在漢正街和租界之間的“模范區”后的空地上,將他們槍殺。 1927年9月30日的漢口《民國日報》為此登載了一則非常簡短的消息,“公安局治安報告”“九月廿八日”“第九署報,本日上午十時,衛戍司令部槍決人犯徐興民、吳學元、白金泉等三名,系秘密組織機關、印發反動傳單標語、私藏槍彈、密運炸藥罪名。” 吳學源(元)、徐興民、白金泉,壯烈犧牲! 這一則消息后面還有另一段文字,“第一公安分局報,衛戍司令部在閱馬廠槍決反動派張郁文(或“張耶文”)、吳文龍二名”。顯然,這張郁文、王文龍也是共產黨人,被敵人殺害。 吳學源的戰友胡錫光幸存下來,在組織安排下,1927年11月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8月回國繼續斗爭,1982年當選為安徽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他在回憶錄里寫道,“后來聽說我們走后不久,漢陽兵工廠的白金泉、吳學員兩同志即遭敵人逮捕殺害”。吳學員就是“吳學源”。 吳學源犧牲后,黨組織痛心不已。1929年3月15日,中國濟難會全國總會創刊《犧牲》刊物,悼念在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和“四﹒一二”事件中犧牲的187位烈士,吳學源名列其中,《犧牲》刊物上登載了吳學源犧牲后入殮前的照片。18歲的吳學源著白色上衣、深色褲子,褲腳微微卷起,身體略側地躺在棺木里,神情安詳,好像睡著了一樣。 中國濟難會是中國共產黨1925年在上海領導成立的革命團體,1933年至1934年被敵人破壞。照片下方的注解文字是“吳學源漢陽鐵廠工人”,漢陽鐵廠也由張之洞創辦,是另外一個企業。綜合各方面材料看,《犧牲》的這個注釋文字不準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向吳學源親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編號2652號,“查吳學元同志在革命斗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其家屬當受社會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發給恤金外,并發給此證以資紀念。”有時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的署名。 吳學源烈士永垂不朽! 立碑儀式 四、烈士精神永存 吳學源犧牲后,遺體由親屬收殮,運回家鄉,安葬在生他養他的故土。他犧牲時穿在身上沾染了很多鮮血的“血衣”被細心保藏著,前些年才燒化在烈士墓前。1958年“平墳整地”時,親屬將其遺骨移到村南面羊嶺山的一個小山洼里。后由當地政府支持,移至羊嶺山上,并立碑紀念。 1997年11月9日,肥東縣人民政府在羊嶺山吳學源墓前舉辦莊重的“紀念吳學源烈士犧牲七十周年暨立碑儀式”,吳學源親屬代表和學生、機關干部代表共20多人參加。曾任六家畈養正小學校長的吳前旭主持儀式,全體人員肅立,鳴炮,向烈士敬獻花圈,向烈士致哀,向烈士三鞠躬,時任湖濱鄉鄉長牛中林在烈士墓前致悼詞,山水嗚咽,大地悲慟,悼念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犧牲的烈士吳學源。 吳學源犧牲時只有18周歲,尚未成家,其母親吳歐氏根據當地習俗,安排吳學源兄長吳學經的長子吳業興、次女吳秀玉過繼到吳學源名下,作為吳學源的兒女。1951年2月,吳業興從肥東師范學校畢業時,肥東縣民政部門介紹其參加教育工作,退休前任六家畈小學教導主任;吳秀玉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1960年代完成了初中學業。 值得一提的是,吳學業參加了《湖濱鄉志》的撰寫工作,家里還保存著他生前用復寫紙工工整整謄寫的《湖濱鄉志》目錄。湖濱鄉2000年4月升格為六家畈鎮,六家畈鎮在2006年12月與長臨河鎮合并形成新的長臨河鎮,原湖濱鄉的歷史記載更加珍貴,希望吳學業付出過心血的《湖濱鄉志》沒有丟失,被精心保管在相關部門、相關場所。 1997年10月,肥東縣人民政府在沙二崗中份吳學源故居的門上方,懸掛了木制的“吳學源烈士故居”牌匾,雖然經過歲月的斑駁,大大的紅色字體仍然清晰可見。吳學源后人在吳學源故居東側蓋了新房子,院門朝東,院門上懸掛著由退役軍人事務部監制、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光榮之家”牌匾。 每年清明節前后,當地村民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會去烈士墓地緬懷,清碑文,除雜草,湎懷烈士。當地的沙二崗小學、黑石小學沒有撤并時,學校都組織學生去吳學源烈士墓前掃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可惜,沒找到同時犧牲的徐興民烈士、白金泉烈士其他方面的資料,也沒有找到同日在閱馬廠被槍殺的張郁文烈士、吳文龍烈士其他方面的資料。 烈士們永垂不朽! (感謝支持幫助完成文章的吳業軍、吳吉文及其妻子和胡國慶、胡奇) 主要參考資料: 1、漢口《民國日報》,1927年9月30日第2張第4版 2、《犧牲》,中國濟難會民國十八年三月十五日(1929年3月15日)出版 3、《湖北省志﹒大事記》,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4、《中國共產黨肥東歷史資料文集(1921-1949)》,中共肥東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編著,團結出版社2022年9月第1版 5、《胡錫光回憶錄》節選,胡錫光原著,胡曉整理,《安徽文史》1997年第4期 6、胡錫光回憶文章,未刊印。 作者:吳釗,筆名遠人,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人,現在合肥市區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