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的父母,從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而是不斷地給予孩子能量。 營造松弛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充沛的愛與安全感中自由生長。 來源 | 育兒女神蜜絲懂(ID:baogaomama2016)閨蜜說,只要跟媽媽在一起她就非常緊張,生怕出一點錯:“小時候吃飯不小心掉了一塊肉,媽媽就會指責我浪費糧食; 走路不小心絆了一下,媽媽又會說我做事馬虎; 連不小心打破一個碗,媽媽也會罵我一整天; 她還經常會抱怨我鞋子沒放好,水杯亂放,吃飯把衣服弄臟了...... 每天都對我大吼大叫,辱罵責怪,仿佛我犯了天大的錯。 長大以后,媽媽也經常翻舊賬、喋喋不休,好像我從來沒有做對過事情。 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對我進行糾錯,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我從小就畏手畏腳,敏感焦慮,經常處于內耗狀態......” 看看周圍,身邊的確有很多父母喜歡在小事上糾結,內耗!孩子考試成績不太好,那簡直就是不可救藥了,似乎將來一定會去工地搬磚......孩子最怕的也不是物質匱乏,而是父母無時無刻的數落和打壓。在小事上不斷消耗孩子,不僅會損害孩子的精氣神和向上的動力,還會減損掉家庭的運勢。當然,這并不是在說孩子犯錯了就不用管,而是家長一定要改變管教的方式。用積極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而不是無止境地說教、挑刺。養育孩子,在小事上切勿內耗。缺少松弛感的家庭,很難養育出來有幸福感的孩子。小時候,我家雖然不富裕,但平時想玩什么、怎么玩,只要是規則范圍之內的,我都可以自己選擇。至于一些無心之失,只要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也沒有傷害環境,父母就不會指責我。記得有一次,爸爸給我買了一雙新涼鞋,結果我一不小心,把新鞋子的鞋帶給剪斷了。我爸知道以后,看了看鞋子,微笑著跟我說:沒事,爸給你補起來。我們小時候出門玩耍,可以到草地上、泥坑里隨便玩,爬樹、攀巖、鉆洞也沒關系。因為在我父母看來,衣服臟了可以洗干凈,破了可以補。總之,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家雖然家風家規很嚴格,但父母總能做到張弛有度,從來不會在小事情上沒完沒了地消耗我們。看著地上的牛奶,陶虹很生氣,便立馬吼了一句:“你怎么回事兒?”結果女兒嚇得忘了哭,眼里只剩下恐懼。陶虹這才意識到,自己做錯了。當女兒第二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后,陶虹沒有再怒吼,而是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女兒,安慰道:“媽媽的最高職責是什么?就是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她在媽媽這兒得到的,就應該是港灣、是安慰,是最好的那個擁抱。” 所以說,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錯誤的應對方法。不要將時間浪費在對孩子的攻擊和指責上,而應當用耐心和包容去理解孩子。換個方式和孩子溝通,你會發現,孩子反而會欣然接受,積極改變。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大工程,作為父母,我們只要把握住其中方向、底線和原則就夠了,不要將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具體細節的內耗中。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浪費在自我攻擊和指責他人上。當一件事情發生時,處理事情本身,往往并不會消耗太多能量。真正消耗我們能量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責、懊悔、羞恥、自我攻擊及互相指責。假如一個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檢查完孩子是否受傷后,就事論事地說:“碗碎了啊,那我們打掃一下吧。”那么孩子就會覺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災難,打掃一下就好了,這個后果是很容易承擔的。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解決問題”上即可,不會消耗太多能量。但如果父母怒罵“你怎么這么笨”、“整天毛毛躁躁的”、“連個碗都拿不住”,或者即使沒說話,但眉頭緊鎖,眼神滿含嫌惡、鄙視與厭煩。那么孩子的能量,就不得不用來承受父母的情緒,用來應對父母責罵帶來的恐懼和羞恥。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僅是一個碗,還有自己的尊嚴。家長多一點耐心、包容心,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孩子的成長會幫助更大。好奇心的驅使、做事情的經驗不足以及動手能力比較差,都會讓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卻往往力不從心。當孩子發生一點小事,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忍不住想要說話,就請先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孩子。切身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老板經常挑你刺,你會如何想),這樣也許就能夠多一點包容孩子的心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當他在你面前感覺很糟糕時,他還會愿意聽你講道理。一個人只有在別人面前感覺有價值的時候,他才會愿意聽你說。所以每次在我們與孩子說話之前,可以先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一次對話,我想解決什么問題,是否可以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 這一次對話,會讓我跟孩子之間的關系變好嗎?還是會爆發更多的問題?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積極的,那我們就可以跟孩子敞開心扉隨便說。家長要多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只有當孩子得到正向的肯定和支持時,她才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快速地成長。用愛滋養大的孩子,才會心中有愛,才能包容這個世界。尤其是當出現經濟壓力時,會更容易被現實壓得喘不上氣。好像周圍的東西都在跟你作對,但又找不到一個合理的宣泄口。這時看見子女們站在一邊,他們正懵懂無知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父母便會容易把火力集中到孩子身上。網上有句名言:“一個人的憤怒,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們的無能。”很多事情明明是自己做不到,但父母情緒失控的時候,孩子卻一不小心成了出氣筒。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是不是都有過被父母莫名其妙批評的時刻?尤其是當他們工作不順的時候,你在那個家里連呼吸都成了錯誤。媽媽下班發現后,直接拿著衣服用力蹭我的臉開罵,而我站那不敢說話不敢動......幾十年過去,我依然記得衣服上的那個涼意,透心的涼!”當孩子系不好鞋帶、拿不好碗筷,甚至是因為生病大哭,他們都能大發雷霆。要不然你的孩子會受盡你的委屈,因為還有下個憤怒、下下個憤怒在等著他。凡是喜歡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家長,往往控制欲都很強!因為他希望孩子的成長和自己的預想一樣,一點差錯也不能出。但凡孩子有一點脫離控制,他就會受不了,開始拼命挑孩子的錯,找孩子的問題。可這樣的掌控欲往往會壓垮孩子,讓他們心靈受損,生活過得不太幸福。父母不緊繃不焦躁,孩子才能樂觀豁達,面對任何困難都能積極面對;父母不焦慮不內耗,孩子才能輕松上陣,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家庭關系中最稀缺的就是“松弛感”,能給予孩子“松弛感”的父母,雖普通平凡,卻能治愈孩子一生。只需要用無條件的愛,用順其自然的松弛與輕盈,為孩子保駕護航!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塑造著每個孩子的最初模樣 并留下一生難以消磨的印記 怎樣才能為孩子打造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6月9日上午10:00 
*來源:育兒女神蜜絲懂(ID:baogaomama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