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叫祛寒藥。溫里藥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溫腎回陽的功效。適用于里寒證。里寒證包括臟寒證和陽虛證。臟寒證因外寒內侵,脾陽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冷痛、嘔吐泄瀉。陽虛證又分腎陽虛和亡陽證。腎陽虛致陰寒內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小便清長、或下利清谷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等;亡陽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均可選用本類藥物。即《內經》所謂“寒者熱之”之意。使用本類藥物應根據不同證候作適當配伍。若外寒內侵兼有表證者,配解表藥;寒凝氣滯者,配行氣藥;寒濕內蘊者,配健脾化濕藥;脾腎陽虛者,配溫補脾腎藥;亡陽氣脫者,配大補元氣藥。本類藥物辛熱而燥,易耗傷津液,凡屬熱證、陰虛、血虧及孕婦忌用或慎用。一、附子
【性味歸經】辛、甘,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應用】1.用于亡陽證。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多與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陽救逆,如四逆湯。治氣脫亡陽證,配伍人參,如參附湯。 2. 用于陽虛證。 ①腎陽虛所致腰膝酸痛,畏寒肢冷,陽痿,尿頻等,常與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如右歸丸。 ②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瀉,常與黨參、白術、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湯。 ③脾腎陽虛,小便不利,肢體浮腫,常與白術、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湯。 ④心陽衰弱,心悸氣短、胸痹心痛,可與人參、桂枝等同用。 ⑤陽虛外感,惡寒發熱,無汗,脈沉,配伍麻黃、細辛,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3. 用于寒痹證。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如甘草附子湯。 【用法用量】煎服,3~15g,宜先煎30-60分鐘,至口嘗無麻味為度。【使用注意】①本品性燥烈,凡陰虛內熱及孕婦忌用。②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③因有毒,內服須經炮制。若內服過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 黑附子 ![]() 黑附子 二、干 姜
【處方用名】1. 干姜:曬干切厚片的姜。長于溫中,回陽。 2. 炮姜:沙燙的干姜,長于溫中止瀉。 3.姜炭 :炒炭的干姜,長于溫經止血。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飲。1. 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多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理中丸。若胃寒嘔吐,脘腹冷痛,配伍高良姜,如二姜丸。 2. 用于亡陽證。與附子相須為用,以增強回陽救逆之效,如四逆湯。 3.用于寒飲咳喘,痰多清稀。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用法用量】煎服,3-10g。 ![]() 干姜 ![]() 干姜 三、肉桂
【性味歸經】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 【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應用】1. 用于腎陽不足。 ①命門火衰,畏寒肢冷等,常與溫腎助陽的附子同用。如桂附理中丸。 ②腎精不足,男子陽痿、精冷,女子宮寒不孕,常與熟地、枸杞、山茱萸等補肝腎同用,如右歸丸。 ③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車前子、茯苓、澤瀉等同用,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如濟生腎氣丸。 ④下元虛冷,虛陽上浮,癥見面赤、虛喘、汗出、尺脈微弱者,常與山萸肉、五味子、人參等同用,能引火歸源。 2.用于中焦虛寒所致的院腹冷痛、嘔吐、泄瀉等,單用研末吞服有效,或與丁香同用,共泰溫中止嘔之效。陽虛寒盛,食少便溏,完谷不化者,常與附子、干姜等溫中散寒藥同用,如桂苓丸。 3.用于經脈受寒氣血凝滯。 ①寒痹,常與羌活、秦艽、當歸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②寒疝少腹作痛、牽引睪丸,常與小茴香、烏藥、沉香等同用,以增強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如暖肝煎。 ③宮寒,行經腹痛或經閉,常與當歸、延胡索、蒲黃等同用,共奏活血通經、散寒止痛之功,如少腹逐瘀湯。 ④陰疽,常與熟地、鹿角膠、白芥子等同用,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如陽和湯;氣血虛者,配黃芪、當歸等,如托里黃芪湯。 此外, 氣血不足者,在補氣益血方中,適加肉桂,能鼓舞氣血生長,如十全大補湯。 【用法用量】煎服,2~5g,宜后下,研末沖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血熱妄行及孕婦忌用。畏赤石脂。![]() 肉桂 ![]() 肉桂 四、吳茱萸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 【功效】散塞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應用】1.用于寒凝諸痛證。 ①寒凝腹痛,常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導氣湯。 ②厥陰頭痛,常與人參、生姜等同用,如吳茱萸湯。 ③寒濕腳氣腫痛,或上沖入腹,常與木瓜、檳榔等同用,如雞鳴散。 2. 用于肝火犯胃,嘔吐泛酸。配伍黃連,即左金丸。若胃寒者,可配生姜、半夏。 3.用于虛寒泄瀉。多與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如四神丸。 【用法用量】煎服,1.5~6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吳茱萸 ![]() 吳茱萸 五、小茴香
【處方用名】1. 小茴香: 又名茴香、小茴。偏于理氣調中,開胃進食。 2. 鹽茴香: 鹽炙的小茴香,增強溫腎暖肝作用。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中。【應用】1.用于寒凝諸痛等。 ①寒凝腹痛,常與烏藥、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臺烏藥散。 ②肝氣郁滯,睪丸偏墜脹痛,可與橘核、山楂等同用。 2. 用于胃寒嘔吐食少、脘腹脹痛等,可與干姜、白術、木香等配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 ![]() 小茴香 ![]() 小茴香 六、高良姜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經。 【功效】溫中止痛。【應用】用于胃寒冷痛、嘔吐、泄瀉等。可單用,亦可配溫中的炮姜,如二姜丸。寒凝肝郁,配香附,即良附丸;胃寒嘔吐者,配半夏、生姜;虛寒嘔吐,可與黨參、白術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 ![]() 高良姜 ![]() 高良姜 七、花椒
【性味歸經】辛,熱。歸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應用】1.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可與人參、干姜等配伍,如大建中湯,亦可用本品炒熱布包熨痛處以止痛;若治寒濕泄瀉,可與蒼術、厚樸、陳皮等配伍。 2.用于蟲積腹痛。常與烏梅、干姜、黃柏等配伍,如烏梅丸。 3.用于濕疹瘙癢,婦人陰癢。本品有殺蟲燥濕止癢之功。可單用煎水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適量。 ![]() 花椒 ![]() 花椒 八、丁香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溫腎助陽。【應用】1.用王胃寒嘔吐,呃逆。 ①虛寒呃逆,常與柿蒂、黨參、生姜等同用,如丁香柿蒂湯。 ②胃寒嘔吐,可與半夏、生姜同用。 ③脾胃虛寒、吐瀉、食少,可與砂仁、白術同用。 2. 用于腎虛陽痿,宮冷等。可與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g。 【使用注意】畏郁金。![]() 丁香 ![]() 丁香 九、胡椒
【性味歸經】辛,熱。歸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止痛。【應用】用于胃寒腹痛,嘔吐,泄瀉。可與高良姜、蓽撥等溫中藥同用,也可單用胡椒粉置膏藥中貼臍部,治脾胃虛寒之泄瀉。 胡椒是常用的調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食欲。 【用法用量】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5-1g。外用適量。 ![]() 胡椒 ![]() 胡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