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按語 構建分類理論綜合框架——基于文化社會學的視角 01 基本信息 刊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3年第03期 作者:王篪,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講師 02 摘要 從建構主義社會學的誕生開始,分類就一直是理論與經驗研究都集中探討的核心議題,,它不僅是生活經歷轉化為社會事實的起始點、當代官僚機構運行的核心困境、社會與世界圖景的自然感和普世感的來源、普通人認識和組織社會生活的基本工具、最頑固的社會不平等得以生根與延續的土壤,更隱藏著符號權力、合法性與國家秩序的秘密。分類是將復雜、模糊、流動和難以名狀的信息,以簡化、清晰、相對固定和一目了然的形式再現的過程。它既是動態變化的過程,也是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系統,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白紙黑字與萬事萬物以及宏觀結構與微觀行動的聯結點,同時也是國家管理、組織運行和個人認知與行動的文化基礎。本文結合經典與當代文獻,將文化社會學中的分類問題作為核心問題與奠基性邏輯,將分類這一分析概念作為構建綜合性理論框架的基礎,并把賦值、評估、量化、通約和排名等過程納入該框架中,試圖為我國文化社會學理論建設和實證應用提供新的路徑,同時為學科經典問題和當代普遍關懷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本文簡略介紹國際社會學界文化轉向的三個要點,即領域革新、概念處理與認知屬性。它區別于文化的社會學,是以文化視角所展開的社會學研究的統稱,而非傳統意義上以經驗領域和研究對象來劃分的學科。轉向后的文化社會學大大超越了以實體性的“文化”為研究對象的范圍,成為綜合性的社會學分支。而對文化概念的去實體化,是與文化社會學中的去實體化特征一以貫之的,文化社會學打破了概念與范疇的實體性質使用和預設,對社會學乃至社會科學中眾多邊界清晰、歷史悠久且看似與社會現實十分契合的概念(如階級、種族等),都進行了歷史性和建構性的考察,對概念本身的邊界、概念所指的社會現象的邊界以及二者之間在不同語境下的對應關系及其變化都進行了廣泛細致的挖掘。這文化社會學的認知屬性也十分明顯,即其所強調的社會的認知屬性與認知的社會屬性,以及對意義制造(meaning-making)的核心作用的關注。 筆者提出,根據分類前后對象的表達方式以及分類的大概過程,除了最直觀的,例如性別、家庭、種族、戶口等,以及各種各樣的正式分類體系,還可以將賦值(valuation)、量化(quantification)、評估(evaluation)、通約(commensuration)、排名 (ranking) 這些社會現象與行為一并納入分類這一總體框架里。它們是互相交織和包含的社會過程。筆者在這里將這些過程看做既獨立又互相合作的不同社會步驟,幫助我們用文化社會學的視角來理解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 (一)賦值 賦值,是將有形或者無形的事物和行為等賦予金錢、符號等價值的過程。根據能賦和所賦對象的關系,這個過程有可能包含兩個子過程:(1)與賦值的種類的連接;(2)對賦值的大小的確定。 (二)量化 量化是用數字再現社會事實和生活的過程。結合上文對國家符號權力、分類系統與賦值的分析,筆者在這里著重探討量化的普及與擴張的兩個重要議題:客觀性與霸權能力。 (三)通約 通約是將本來不對接的實體(entities)用同一度量(metric)進行對接的過程,是把質的差異抹平并轉化為量的差異的關鍵步驟,分數、排名、指數、流量、價格等等都是常見的通約度量。通約決定了我們的關注點,重塑了事物之間的關系,更改變了我們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通約有兩個內在屬性,第一是簡化信息,第二是重組事物關系。 (四)評估 評估是對人事物所包含或體現的金錢、符號等價值的多少的判斷。評估這一總體過程,包含范疇化(categorization)與合法化(legitimization)兩個子過程。 (五)排名 排名是將人事物通過某種標準進行評估后分辨高低的過程。它與上面所討論的賦值、量化、通約和評估存在互相交織、不可分割的關系。筆者在這里主要討論排名的兩個特點:公共性和社會建構性。 ![]() 將文化社會學中對分類過程的關切引入,是在宏觀的符號權力,中觀組織設置和個體認知與行動之間建立起了一座橋梁。對分類、賦值、量化、通約、評估和排名的研究在方法論上十分靈活,適用方法定量定性兼備,體現了這一領域的豐富性與靈活性,為文化社會學實現本土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對分類的社會學理解,不僅是當代學人回顧經典文獻中對現代性困境和社會痼疾的探討的支點,更是幫助我們剖析技術飛躍、信息爆炸而又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氛圍的當代社會的密鑰。分類是現代人主動或被動走向異化不知不覺又萬劫不復的第一步,也是我們進行反思、實現救贖的起始點。分類理論和分類研究雖把傳統意義上的宏觀結構與微觀個體認知進行勾連,其探索過程是扎根于大地、落實于經驗研究的,它從具體的組織與社會情景下的行動與認知入手,兼具比較思維和過程視角,自始至終貫徹著社會學的建構傳統。它在理論上的跨時空性、方法論上的包容性,和對傳統分支學科與概念邊界的融合與突破,使得它能夠成為既充滿學術洞察力、又極具使用和推廣價值的綜合性領域。 編輯:長弓 審核:朱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