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們都知道,夏爾丹(Charon 1699-1779)是法國18世紀著名的靜物畫和風俗畫大師。 他的油畫作品,細致入微地描繪了巴黎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反映了他們和善、儉樸和勤勞的品格,也成為平民生活趣味一個美好的縮影。 《慶典》(油畫.約1942年)劉一層 但看官們不一定知道,“百年湖美”也有一個類似的油畫家,早在上世紀40年代初期,他曾經被朋友圈譽為“中國的夏爾丹”而名聞遐邇。 他的名字叫劉一層。 他是湖北大冶人、1913年出生。1936年進入武昌藝術??茖W校(簡稱武昌藝專)附中師范組就讀,1939年升入西洋畫本科。 夏爾丹立身之初的經歷非常艱辛,打小跟著做木工的父親學手藝,挨家挨戶地攬活兒。后來拜學院派畫家賈克斯為師,勤奮鉆研,終于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家。 約1942年,劉一層(后排左1)與唐一禾(中排左2)、張肇銘(前排左2)、唐義精(前排左3)、陳仲壁(前排左4)和蔣蘭圃(前排左5)等師生在江津合影。 與夏爾丹一樣,劉一層生長于一個鄉下的油漆工家庭。 他的祖父做油漆,還會雕刻各式各樣的花紋。受到影響,他自幼酷愛胡涂亂畫,放牛時在石板上畫,做飯燒火時在地上、墻上畫。 他讀了6年的私塾,11歲時獨自跑漢口謀生,在一家英國人開的茶廠當童工。工余時他常常觀看街頭的電影廣告,再依靠記憶將其中人物畫了出來。 上街時發現了一家裱畫店,武昌藝專許多老師的作品在這里裝裱。他幾乎每日都來觀摩,然后回到住處默畫。他反復對照,直到畫的一模一樣才罷休。 《爺孫倆》(油畫.約1943年)劉一層 不久茶廠倒閉了,他在一家雜貨店做學徒。當時的香煙盒里都夾有畫片,一有空他便臨摹這些畫片。后來在一個親戚的介紹下,轉到一家做臺燈的作坊里打工。 這個廠子專門雇了三、四個畫工師傅,在臺燈的紗罩上畫一些山水花鳥、仕女人物。他不僅很快地掌握了畫法,還可以把在裱畫店看到的新花樣,畫在燈罩上。 他拼命地工作,將省吃儉用錢積攢起來,用于上夜校和補習文化課。1936年,終于如愿以嘗地考上了武昌藝專。 《人物》(油畫.約1948年)劉一層 18世紀的法國,正是“洛可可”藝術風格大行其道的時期。這種風格以貴族階層為審美對象,崇尚豪華、強調動感,具有濃郁的享樂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 夏爾丹之所以反其道而行之,沒有選擇從事流行風格的肖像畫和歷史畫、而是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不為人關注的靜物畫,在于他的生活經歷。 他自幼與下層民眾在感情上產生了共鳴,覺得灶臺、銅罐、碟子、水果和刀叉這些看上去極為普通的東西,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他筆下的靜物或者日常生活場景,充滿了一種自然、親切和樸實的審美情趣,打破了“洛可可藝術”僅滿足于上流社會欣賞的局限,形成了平民寫實主義的美術風格。 1943年劉一層(左)與夫人池錫權在江津縣德感壩五十三梯寫生 《籬芭》(油畫.1954年)劉一層 《五兒》(油畫.1969年)劉一層 劉一層也是如此。 1938年,他隨校遷至四川江津德感壩(現屬重慶),正處于抗日戰爭烽火硝煙的時期。 他的經濟極其困窘,轉到西畫專業后沒有錢買材料,平時寫生只好以畫水彩為主。畫好之后洗掉再畫,一張紙總是要畫上4、5次。 上油畫課則自已動手用破汗衫、短褲制作畫布,撿別的同學丟棄的畫筆、顏料反復使用。 他為了從一個高年級畢業生的手里買一套舊畫具,借了學校的貸款,靠著課余時間勤工儉學,做了二年的助教才得已還清。 1944年劉一層在江津縣德感壩五十三梯 當時,革命的救亡運動如火似荼,激進的藝術口號也不絕與耳。但在紛至沓來的各種新興美術思潮之中,他堅定地選擇了現實主義的繪畫道路。 他癡情于描繪當地的山民、以及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鍋盆飄碗、壇壇罐罐。因為,這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物品,似乎與他熟悉的生活產生了密切的聯系。 實際上,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影響了他的藝術理念,這就是他的老師唐一禾。 《老鐵匠》(油畫.1961年)劉一層 唐一禾畢業于巴黎美術學院,出自著名的古典主義畫家勞倫斯門下。 他具有堅定不移的現實主義的藝術信仰,主張“藝術必須在民眾的底層里負起神圣偉大的使命”,恰好與時代的精神相吻合。 唐一禾在教學上極其認真負責,對待學生親與父子、情同兄弟。尤其是在德感壩艱苦的日子里,他總是與同學們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 唐一禾有三個最得意的學生,其中之一是劉一層。他幾乎每日都泡在老師的畫室里,常常成為老師的助手和模特兒。 約1947年劉一層在武昌藝專(漢口萬國跑馬場) 1945年武昌藝專教員名冊 唐一禾著名油畫《勝利與和平》中的強壯漢子,模特兒也是由劉一層充當的。而其中裝扮“勝利女神”的女學生叫池錫權,后來與劉一層結為了終生伴侶。 1942年,在重慶舉行的“教育部第三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上,他的油畫作品《慶典》榮獲優秀獎,引起了美術界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此后,他得到了“中國的夏爾丹”的稱謂,其名聲不徑而走。 約1948年劉一層(右)與同事在武昌沙湖寫生 《高灘巖瀑布》(油畫.1954年)劉一層 1956年劉一層在中南美專舉辦的“梅爾尼柯夫油畫班”上臨摹蘇聯油畫 《風景》(油畫.約1965年)劉一層 1943年劉一層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等職。 1946年他與楊立光、劉依聞等人,在武昌藝專返漢后西洋畫科的重建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他1949年任重慶歌樂山蜀中藝專副教授;1951年任重慶藝專教務主任、教授;1952年任西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1992年獲得了重慶美術家協會頒發的榮譽金獎。 約1968年“文革”中劉一層在西南師大 《水果》(油畫.1960年)劉一層 《枇杷》(油畫.1985年)劉一層 1980年劉一層(右)與夫人池錫權等在家中習畫 《秋菊》(油畫.1980年)劉一層 約1981年劉一層(左)及夫人池錫權(中)與劉國樞(右)在西南師大 《鏡前的水仙花與山茶花》(油畫.1979年)劉一層 1990年代劉一層(右)與夫人池錫權 他的繪畫創作與教學生涯,被美術界贊譽為“西南三劉”之一(另二人是劉藝斯和劉國樞),也使武昌藝專的藝術理念在西南地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與夏爾丹相同,劉一層在生活和藝術的道路上沒有隨波逐流,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洞察力,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的個性。 與夏爾丹不同,劉一層的作品把西方油畫寫實的語言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相結合,無論是一草一木、還是一器一物,都蘊含了東方式的審美趣味。 晚年的劉一層 自古華夷不相通。 其實,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假若硬是要把夏爾丹、劉一層,二位處于不同文化和時空的油畫家扯在一起,確實顯得有些牽強附會、風馬牛不相及。 但是,劉一層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足以在“百年湖美”的歷史畫卷中,留下閃閃發光的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