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立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周邊 約2-3世紀 灰色片巖 日本美秀美術館藏 犍陀羅又稱健駝邏、乾陀衛等,意譯為香行、香遍、香風,是古代地名,指印度河西岸的地方。這是一片富饒的土地,擁有宜人的氣候、整齊的山丘、灌溉良好的谷地。 菩薩半身像 犍陀羅地區 4-5世紀 片巖 高76.2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由于其位于印度和中西亞的交通樞紐,犍陀羅地區在歷史上曾先后被波斯人、亞歷山大帝國、孔雀王朝、斯基泰人、帕提亞人、巴克特里亞王朝(別稱中亞希臘王國)、貴霜帝國、噘噠人等占領。犍陀羅作為印度的邊境,雖有印度本土文化的影響,卻不能說根深蒂固。外族入侵帶來希臘、羅馬和中亞的諸多文化元素,商貿交流使得該地區經濟繁榮,而處于文明交匯地區的犍陀羅則在繼承中產生了突破。犍陀羅地區長期受到佛教文化、希臘文化的共同影響,產生了對佛的偶像及其前生菩薩偶像的崇拜。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希臘的藝術技巧和雕刻形式來展現佛本生和菩薩諸行就成為犍陀羅佛教藝術的主要內容。 一、犍陀羅藝術的發展歷程 1、犍陀羅藝術之前雕刻藝術的特點 在著名的犍陀羅藝術產生之前,犍陀羅和印度已經有了雕刻藝術。阿育王石柱詔諭的柱頭和巴特那附近發現的藥叉即半神的雕像都證明了這一點。 如來立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周邊 貴霜王朝 約2-3世紀 灰色片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印度古老的雕刻藝術在佛教產生之前有以下特點:完全一樣的面孔;體格強健;臉部是正面的,表情刻板呆滯;剛健有力;圓雕;石板上刻滿雕像,不留空隙,畫面擁擠。在這一古老的藝術中,軀體各部分的比例,遵循當地印度人的身材和印度雕塑的“納瓦塔拉”(梵文意為“新尺寸”“新標準”)原則,臉是圓的,其長、寬幾乎相等;鼻子略平;腳長約為身高的十一分之一;女性的乳房和臀部沉重豐滿,以表現其生育力。石板上的各種浮雕像均凸起四分之一(指相當于所用石板厚度的四分之一),衣服很少,衣服的褶紋少而淺。 圣物 犍陀羅地區 約1世紀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2、犍陀羅雕刻藝術的特點 與上述特點相反,犍陀羅的雕刻藝術汲取了希臘和羅馬雕刻藝術的風格。臉的寬度為長度的三分之二,稱書型或古典型臉;腳長為身高的七分之一;鼻子長而隆起;石板上各雕像之間保持適當距離,布局不再像印度雕刻那樣凌亂擁擠;臉型漂亮;浮雕凸起的高度為三分之二;衣服增多,褶紋多且深,或至少與真實的衣褶一樣深。最后一點是,在這一雕刻藝術中,不再采用圓雕的手法,其背部不加雕刻,即雕像只朝向前面。 佛陀坐像 犍陀羅風格 2-3世紀 巴基斯坦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3、犍陀羅藝術的編年尚未確定 直到現在,犍陀羅藝術的編年尚未確定,但已可以看出犍陀羅藝術史的大致框架。各個作品的確切年代很難判定,文獻資料依據幾乎沒有,有紀年銘文的作品非常少(即使有銘文,亦不知根據哪個紀元,仍難以判定絕對年代),幾乎沒有美術史上的標準作品,再加上其造型樣式,融入了希臘、羅馬、印度、伊朗系中亞的因素,其變遷更難追尋。 佛龕浮雕(戰爭之神)犍陀羅地區 6世紀 片巖 高9.8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經過在犍陀羅地區14年的調查研究,把犍陀羅雕塑藝術的年代劃分如下: (1)呾叉始羅非佛教石雕藝術(前1世紀),包括塔拉基砂巖和云母片巖雕刻;(2)呾叉始羅的佛教灰泥塑造藝術(1世紀-5世紀);(3)喀布爾河谷石雕藝術(1世紀-5世紀),大多采用藍色云母片巖,亦有用綠色云母片巖。 釋迦牟尼佛苦行頭像 犍陀羅地區 3-5世紀 片巖 高13.3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呾叉始羅在各個時期都是犍陀羅的首府,因此這三種藝術都可以也應當稱之為犍陀羅藝術。喀布爾河谷是當時的西犍陀羅。 二、犍陀羅的宗教建筑藝術種類 在犍陀羅,宗教建筑藝術的遺跡僅限于佛教和耆那教的遺址。佛教遺跡遍布犍陀羅,主要有以下幾種。 (1)窣堵波:印度地區原先就有建造窣堵波的習慣,窣堵波就是埋葬遺體燒完后余下的灰燼和骨灰的土丘,也可以說是一種墓葬建筑。佛陀寂滅之后,各方羅阇將舍利分為八份,當作圣物,于其上建窣堵波,這樣就形成了最早期的佛塔。一般來說,在中心的大窣堵波周圍,還建有由還愿窣堵波組成的院子。還愿窣堵波里不一定埋有佛陀或圣人的遺骨,但中央的大窣堵波中一定有佛陀或某位佛教圣賢的遺物。按照佛教的傳統,興建窣堵波是一種功德,許多還愿窣堵波就是出于這樣一種信仰而建造的。還愿窣堵波周圍還建有一間間小禮拜堂,里面供奉佛陀雕像、佛本生故事雕像或者與佛教神話有關的雕像。這一切共同構成窣堵波的院子。許多窣堵波不止一個院子,還有上、下院子之分。 鑲石榴石的金舍利盒 高6.7cm 來自犍陀羅畢馬蘭第二舍利塔 阿富汗 約公元50年 飾帶中有對佛陀最早的描繪 大英博物館藏 隨著對窣堵波也就是佛塔的崇拜,其周圍的圍欄上出現了各種有關佛陀事跡的雕刻畫面,諸如寶塔、菩提樹、法輪、足跡、寶座等,以此表征佛陀的存在和活動。一頭象表示佛陀降生,一匹馬表示佛陀出家,寶座暗示降魔,菩提樹暗示成道,輪子象征說法,塔象征涅槃。諸如此類,用實物的形象圖解抽象深奧的教理。 (2)僧伽藍或僧舍:這是僧眾的住所,由一間間小屋組成。中間是一個大院子,院子中央有水池,是僧眾沐浴和排放雨水的地方。池子旁邊有一間可遮蔽的沐浴處或浴室,這大約是供需要遮蔽的沐浴或供女僧徒用的。 (3)會堂:在僧院附近的僧伽廳是僧眾聚會的場所,附近有廚房、清洗器皿的地方和倉庫。 (4)廚房附近是餐廳或服務廳,旁邊有房間和浴室,各處均有廁所。 三、犍陀羅佛教藝術的產生、發展與衰落 犍陀羅佛教藝術是在貴霜時代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轉變之際,并在希臘藝術的影響之下產生的,犍陀羅的佛教雕刻多半附麗于佛教建筑中。出于佛教對偶像崇拜的需要,犍陀羅的佛像雕刻應運而生。 立佛3-4世紀 灰色片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佛教,是從犍陀羅走向偶像崇拜的。佛教在印度的早期崇拜是無偶像的,傳入中國時,無偶像的崇拜就變成了有偶像的崇拜,而這個變化的完成,就發生在犍陀羅。作為初期印度佛教美術的象征-中印度的巴爾胡特和桑奇窣堵波及其周圍的欄后和門的裝飾,己經包含內容豐富的浮雕佛傳圖,但其中并沒有出現釋迦的形象,僅用菩提樹、圣壇、法物、佛足跡等象征性地表現釋迦的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無像時期”。這樣的表現說明了永恒涅槃境界的釋迦被認為是種不可見的存在,或者至少是種“超越人間的存在”。對于印度佛教徒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供奉釋迦舍利的窣堵波是他們禮拜的對象。 如來立像 巴基斯坦 4-5世紀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公元前257年之前,佛教已經開始在犍陀羅傳播,到了貴霜時代印度佛教從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演變。大乘佛教標榜普度一切眾生,認為釋迦摩尼只是如來的暫時化身之一,未來的佛陀-菩薩是為普度眾生而顯現人形的救世主,是神化的超人或人格化的神。這種觀念恰恰符合犍陀羅地區流行的希臘、羅馬化的“擬人說”的造像傳統,這也是佛像首次在犍陀羅被創造出來的理論源泉。 于是犍陀羅藝術家仿照希臘、羅馬像直接雕刻出佛陀本人的形象,因此佛陀像出現了太陽神阿波羅的特點。除此之外,建筑物也出現了圓柱和圓頂。犍陀羅的工匠們開始制作超越世俗的佛像,取代了象征性的表現手法,讓佛教徒借此寄托人間的感情。工匠們不僅制作了悟道的釋迦像,同時還制作了普救眾生的菩薩像,進而將富于傳奇色彩的佛傳故事大量地雕刻在石頭上。犍陀羅美術試圖通過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歷史意義的釋迦造像,來表現釋迦的非凡與神奇。在工匠的制作過程中,不斷和希臘的雕塑藝術漸漸融介,產生了犍陀羅獨特的佛教雕塑,這在佛教傳播中是個重要的轉變。印度是個擅長哲理思辨的民族,而雕塑則是希臘文化的精華。犍陀羅藝術包含了古希臘的寫實主義,連同其整一、清晰、明澈的風格,它是美的觀念的體現。 彌勒菩薩 犍陀羅風格 約3世紀 灰色片巖 高163.2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這兩種文化的優勢組合,使佛教在犍陀羅時期達到了高潮。英國藝術史家約翰·馬歇爾慨嘆于這一段藝術史上的佛像雕塑,認為在整個佛教藝術的王國里,的確沒有哪件菩薩使藝術家能如此成功地“從物質上體現出精神”。用希臘藝術來宣揚印度佛教,完美結合了西方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東方的宗教信仰,這是犍陀羅藝術的最寶貴之處,也是其他地方的佛教藝術無法達到的境界。 然而犍陀羅地區經常發生戰亂。隨著犍陀羅地區政權的更迭,統治者對佛教的態度極大地影響了佛教在該地區的傳播,因此佛教也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 青銅窣堵波 犍陀羅地區4-5世紀 高57.8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一開始佛教的廣泛傳播得益于阿育王對佛教的重視。公元前262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戰爭造成的流血和破壞,使他對這種統治方式深惡痛絕,并皈依了佛教。為了在廣袤的國土上弘揚佛法,闡明施政方針,他在七個地方的巖石上鐫刻了自己的詔諭,其中兩件就保存在犍陀羅地區。 其后的統治者對佛教都采取了寬容的態度,他們給犍陀羅地區佛教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益處,偶像雕塑藝術也全面發展起來。60年,貴霜統治時期和羅馬政權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政治和商業關系,這使羅馬對貴霜時期犍陀羅佛教雕塑藝術的影響與日俱增,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所受到的影響不純粹是希臘的,而是希臘羅馬的。特別是貴霜王迦膩色迦本身就是一個虔誠而狂熱的佛教徒,在他的推動下,犍陀羅佛教藝術發展達到了頂峰。在他之后的婆蘇提婆(203年~230年)信仰了印度教,此后印度教開始興盛,佛教和佛教雕塑藝術開始衰落。婆蘇提婆之后,貴霜王朝隨即衰落。 菩薩半身像 犍陀羅地區 約2-3世紀 片巖 高31cm 亞洲私人收藏 350年~358年,薩珊人在犍陀羅地區取得了政權,薩珊統治者不信仰佛教,佛教失去了官方的庇護,犍陀羅佛教又衰落了。390年~460年,小貴霜人(寄多羅貴霜)重新奪奪回犍陀羅地區,小貴霜統治者繼續扶持了日漸式微的佛教雕塑藝術并賦予了新的精神。灰泥塑造在小貴霜時期大為發展,產生了如阿富汗的哈達等地的精美絕倫的佛像。佛教開始振興并在這一時期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小高峰。不幸的是,460年~470年間,白匈奴從中亞涌入這一地區,徹底毀滅了犍陀羅。佛教的窣堵波和寺院被摧毀、焚燒,血流成河。此后,佛教及其雕塑藝術一蹶不振,逐漸從這塊土地上消失了,而印度教取而代之,開始在犍陀羅地區興盛起來。 四、佛教在犍陀羅衰落的原因 白匈奴是對佛教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白匈奴政權在該地區只存在了60年(460年~520年),散布于廣闊平原和山地的成千上萬佛教寺院和窣堵波都毀于白匈奴之手的這一說法,依然有待商榷。在同時期的印度其他地區,印度教徒早就行動起來反對佛教了。有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就在自己的領地內焚毀佛教寺院打壓佛教,因此印度教的復興是佛教衰落的另一個原因。 佛陀立像2-3世紀 犍陀羅 灰色片巖 日本平山郁夫美術館藏 大乘佛教為了吸引信眾,擴大了神的系統以便于鼓勵印度教徒和印度其他宗教信徒皈依佛教。這個做法起初頗為奏效,一批批印度教徒改宗佛教。佛教徒為了取悅信仰印度教的統治者,甚至還把印度教神的形象改頭換面納入自己的神話,如吸收了印度教神祇濕婆和雪山女神。這時期出現了多手的佛像,在佛教中神祇只有兩只手,而多手是印度教諸象征之一。到后來,因為佛教和印度教的神系沒有太大差別,人們認為沒有必要放棄自己的宗教去改宗佛教,寧愿繼續信奉印度教。于是,佛教的發展停滯了,印度教又逐漸發展起來。這一過程自貴霜統治者婆蘇提婆時代開始,至白匈奴入侵后更為加速。 彌勒菩薩立像2-3世紀 鍵陀羅 灰色片巖 日本平山郁夫美術館藏 3世紀,佛教失去了自己的宗教精神,佛陀曾經說過不要依靠奇跡來傳教,最后大乘教派在犍陀羅占了優勢。由于向民間發展的需要,大乘佛教把符咒和法術當作宗教的一部分,逐漸成了炫耀佛教神通、傳播佛教教義的手段,由此出現了大批專以咒語治病、安宅、驅鬼役神、伏龍降雨等類的佛典,同時,僧侶通過迷信等手段聚斂了大量財富。大乘佛教使信徒陷入迷信之中,離早期佛教的原旨越來越遠。隨著佛教教派的增多,派別間的爭論也愈演愈烈,大乘教派作為早期佛教的異端分化出來,經歷了相當激烈的斗爭。教派間的爭斗和分裂也對犍陀羅地區佛教的衰落造成了一定影響。 由于有政府的支持,佛教興建了大量宏偉的寺院,很多人成為僧侶后脫離了農業生產,平時的生活來源完全依靠布施。為了興建和維持眾多的寺院,統治者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為了擺脫無數僧侶帶來的經濟負擔,人們寧可信仰印度教。當人們開始躲避對佛教寺院的幫助時,寺院便慢慢荒廢了。在印度教復興之后,人們將佛教寺院和窣堵波改建成了印度教的廟宇。佛教徒一味依賴統治者的庇護,興建宏偉的寺廟給下層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最終失去了信眾。這也是該地區佛教衰落的原因之一。 炸毀前的巴米揚西大佛 結語 犍陀羅藝術,這個對佛教藝術有著重大貢獻的藝術形式,經歷了萌發、成長、繁盛、衰亡的四個階段。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這種藝術形式呢?第一,犍陀羅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經常被不同的帝國、種族占領,從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第二,統治者的鼓勵和影響。在白匈奴進入之前,不管什么人種占領犍陀羅地區,都沒有迫使當地人廢除對佛教的信仰,反而支持和宣傳佛教,并將希臘化的文化與之結合。貴霜統治者把佛教定為國教,使犍陀羅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第三,當地人民的開放性和佛教的深入人心。由于此地為不同民族的聚居地,當地人民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并與自身文化相結合,加之佛教在該地區的廣泛傳播,就形成了犍陀羅藝術。 佛頭5-6世紀 阿富汗 灰泥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由于佛教對偶像崇拜的需要,犍陀羅地區形成了獨特的造像藝術,佛教也促進了犍陀羅藝術的發展。隨著佛教的北傳,犍陀羅藝術被帶到了中國、朝鮮和日本,并和本地的傳統藝術相互結合,新疆和敦煌的壁畫佛像、大同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的佛像都受到了犍陀羅藝術的影響。不管犍陀羅藝術到底是由何種原因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發展、消亡的,它對佛教藝術的貢獻以及形成的藝術形式都對后人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本文來源:《造像之美:從犍陀羅到龍興寺的佛造像藝術》第一篇“犍陀羅藝術》,作者宋宇。 《造像之美:從犍陀羅到龍興寺的佛造像藝術》梳理了從佛教初始的第一尊佛造像,沿絲綢之路東傳,到中國北朝晚期,逐步民族化的藝術演變過程:從犍陀羅到巴米揚,從斯瓦特到克孜爾,從莫高窟到麥積山,從云岡窟到龍門鎮,從響堂山到龍興寺,以500余年為時間限,并特邀國內佛造像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撰稿,以時間和地理兩條線索,從歷史、藝術、文化、哲學、鑒賞等多個角度,系統地梳理了佛教雕塑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脈絡。書中除了古代佛造像藝術,還策劃了一個“汲古涵今”的版塊,并邀請了近30位知名藝術家,以水墨、工筆、書法、篆刻、巖彩、唐卡等多種藝術形式,將他們理解的古代造像經典繪于筆下,以求一組古今對照,藝術碰撞的畫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