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②,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③。 【注釋】 ①大象:即“無象之象”,指“道”。 ②餌:精美的食物。 ③既:窮盡,完的意思。 【翻譯】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span>掌握“大道”的人,天下就會向他歸順;歸順、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和平安泰。 “樂與餌,過客止?!?/span>動聽的音樂和美味的食物,能使過路的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腳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span>可是對“道”的表述卻平淡無味。你想看看它卻始終看不見,你想聽聽它卻始終聽不到,但是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沒有限制。 ![]() 蘇轍《老子解》 “道非有無,故謂之大象;茍其昭然有形,則有同有異,同者好之,異者惡之,好之則來,惡之則去,不足以使天下皆往矣。有好有惡,則有所利有所害;好惡既盡,則其于萬物皆無害矣。故王者無不安,無不平,無不泰?!?/span> 道不是物質性的,所以叫偉大的形象。如果道真的有形態,那么它同萬物相比較就能看出有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對相同的喜歡,對不同的討厭,對喜歡的提倡,對討厭的反對,這樣就不可能讓天下萬物都跟隨它了。有喜歡的和討厭的,就有提倡扶植的和限制打壓的;如果沒有喜歡和厭惡,那對天下萬物就都沒有傷害了。所以真正的領袖沒有哪種事物、環境讓他不安,對萬物一視同仁,對一切事情泰然處之。 “作樂設餌,以待來者,豈不足以止過客哉!然而樂闋餌盡,彼將舍之而去。若夫執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而況得而惡之乎?雖無臭味、形色、聲音以悅人,而其用不可盡矣。” 演奏音樂、烹調美食來接待客人,怎么不夠挽留客人的呢?然而音樂停止、美食罄盡,客人就要離去了。如果拿道來款待天下,天下難道會不以道為美好,反而厭惡它嗎?道雖然沒有香味、美麗的外表和悅耳的聲音來愉悅人的感官,但是它的作用是沒有竭盡的,而不像音樂必然會停止,美食必定會享盡。 ![]() 【經典釋義】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大象”的概念。這里所說的大象,指的是道的法象,它類似于路線圖。在老子看來,如果能夠掌握大道的大象,就能得到天下人的歸附和順從。 老子言:“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就是說,作為統治者,要堅守為君的“大道”,也就是順勢而為,無為而治,愛民、利民,不殘害人民,這樣天下人才會歸心于他,他的地位才能長保,獲得安泰平安。人民追求善政,就像流水向下一樣自然,統治者只要不殘害人,人民向往他,追隨他,就像百川匯于大海一樣,他想不成就一番事業也是不可能的。 在物質豐富的社會中,人們很難克制自己的欲望,必然會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占有欲。老子言:“樂與餌,過客止?!?/span>他說人們都有享受美食的欲望,當人們看到美味佳肴的時候,誰又能抵擋得住這種誘惑呢?這里的“樂與餌”,又可以指流行的仁義禮法之治,而“過客”也可以引申為執政者。老子在本章中告誡那些執政的官員們不要耽于聲色犬馬之中,應該歸附于自然質樸的大道。只有順應大道,才能實現國家大治和人民安定。 人們聽到道的言論,不如音樂和美食能夠使人心喜悅。音樂和美食能夠讓過客止步,而道說出來平淡無奇??此黄鹧?,不夠漂亮,不足以悅目;聽它平淡無奇,無法使聽覺感到享受。對世人而言,道好像實現不了什么價值,然而道的作用卻取之不竭。 老子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span>大道是無聲無形的,不會對人們構成誘惑。而我們既看不見它,也摸不著它,所以也就很難執著地追求大道了。盡管人們不需要爭奪和占有大道,但是大道卻能使我們受用不盡。 因此,得道之人從不對人們進行聲色誘惑,因為他們深知,聲色誘惑不能維持太長時間,一旦誘惑終結了,就會引起人心的不安,到時天下大亂就成必然之勢了。所以,得道者以大道修身治國,人們自然會受益無窮。 ![]() 這一章講大道的運用和本體。從運用的角度講,能夠按道的法則行事,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歸順,沒有禍害。從本體的角度講,大道無形無相,說出來也平淡無奇,但是能用之不竭。本章旨在說明,認識大道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鍵,也是實現人生意義的根本。因此,人們切勿舍本逐末,背離大道,為一時的名利所誘惑。否則,不但不能實現心靈的自由,也會對人生的歸宿產生疑惑。 作為一個人,立身于世,無論處于何等地位,都有他自己的“大道”,也就是不可放棄的原則,只有堅持這個根本,人生才能實現應有的價值,保持長久平安。如果為了某些私欲,而背棄自己的原則,做了有違道義的事,那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他所追求的榮華富貴、名譽地位都將變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很快枯竭千涸,甚至再也不能在世上立足。所以,古人最重視自己的氣節、節操,為了維護原則,寧愿冒險,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