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morl結節代表椎間盤穿過椎體終板的局灶性突出或膨出。德國病理學家克里斯蒂安·g·施莫爾于1927年首次描述了這種局限性椎體終板畸形。 Schmorl結可能發生在下或上終板,盡管下終板據說是更常見的部位。據報道,它們更常發生在男性,更常見于胸腰段附近。典型的schmorl’s出現在椎骨終板的中間三分之一處,最常見的是位于椎骨終板的中心軸的稍后方。典型的Schmorl結發生在中線附近,但中線旁的位置也很常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術語的用法施莫爾結范圍已經擴大,現在用于描述幾乎任何終板凹陷,局灶性或彌漫性,無論位置。 ![]() 正常的椎間盤與椎體的關系 ![]() 許莫氏結節示意圖 ![]() 典型的Schmorl結節,矢狀T1加權磁共振成像。Schmorl結節位于L3椎體終板中軸稍后方。T1高強度區域(箭頭)圍繞著Schmorl結節。 Schmorl結節的發病機制仍有爭議。Schmorl淋巴結可能是原發性的、發育性的或獲得性的。所謂的病因學先天的和發展的Schmorl結節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源于一些預先存在的終板畸形、異常或軟骨下骨壞死(缺血性壞死),它們削弱了終板,使其易于通過終板突出髓核。這些終板異常可以是在終板血管或營養通道存在,或曾經存在的地方出現的小骨化、凹陷或缺損。髓核是脊索的殘余。 不完全的脊索退化也可能留下終板缺損,其通常位于椎體的中線和中軸線的稍后方。這樣的天生的Schmorl結節在早期影像中可見,表現為鄰近髓核的孤立或多發性椎體終板缺損,可能與椎體畸形有關。Scheuermann型椎骨(幼年型脊柱后凸)沿其椎骨終板可能有Schmorl結節,通常位于前方。在兒童中很少見到,但在成人中并不少見的邊緣椎骨,被認為是由于髓核在融合前通過環骨突突出,導致孤立的前環骨突碎片。 ![]() 天生的Schmorl結節在早期影像中可見,表現為鄰近髓核的孤立或多發性椎體終板缺損,可能與椎體畸形有關 ![]() CT圖片可見,大的囊性Schmorl氏結(箭)通過狹窄的峽部連接到狹窄的L2-L3椎間盤。小施莫爾氏結(箭)在L2椎體的上部。兩個Schmorl結節附近可見高密度(硬化)骨密度。MRI矢狀圖片,T1高信號邊緣(箭頭)包圍L2上終板的小T2低信號的Schmorl結。L3椎體中較大的Schmorl結節中央為T1高信號,周圍有T1低信號的小邊緣(箭頭),T1高強度的大區域(長箭頭)位于Schmorl結后面的松質骨中,T1高信號的較小區域(短箭頭)位于施莫爾結前的松質骨中。 ![]() Schmorl結節的影像學圖片與病理切片對比 Schmorl結節痛嗎? 并非所有的許莫氏結節都是疼痛的。正常的終板應該是完整的,以保持椎間盤和骨的結構完整性。就像椎間盤的外部一樣,結構性破壞會導致椎間盤的內部推入或穿過外部。不是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是疼痛的。它們可能不會對神經或其他敏感結構造成任何壓力,但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在Schmorl結節或椎間盤突出癥中,隨著終板破裂,一些椎間盤內的髓核物質進入骨骼,就像在冰凍的池塘上行走,腳跟穿過冰裂開,水滲出。正常情況下MRI圖像顯示,如果許莫氏結節周圍的白色區域是骨炎,這表明最近的創傷,臨床上患者會抱怨腰背部的疼痛。疼痛通常感覺是在背部深處,不會像典型的椎間盤突出那樣輻射到腿部。可能會痛苦幾年,然后最終平靜下來。 有研究表明,產生癥狀的Schmorl結節可能非常疼痛,患者報告疼痛程度高,并且對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 即使沒有感染,當椎間盤的內部與骨內部的血液供應接觸時,也會引起顯著的免疫反應,導致高度腫脹,產生稱為細胞因子的化學物質的疼痛,以及高度疼痛,這可以遵循與炎癥相關的疼痛的模式,即早上更嚴重,中午更好,下午又更嚴重,晚上更嚴重。 如果前期發現的許莫氏結節為無癥狀的,隨著髓核繼續突出到骨髓中,它會產生癥狀。一旦髓核與血液接觸,炎癥免疫反應會導致疼痛和對骨骼本身以及椎間盤的進一步結構損傷。 在一個分類研究中發現,某一亞組的Schmorl結節可以引起腰背痛,這些只在核磁共振成像上可見,在結節附近的骨質里有一個活躍的病理過程。與modic型變化類似,這些變化表明骨髓中有腫脹和炎癥。當看到這種情況時,很有可能是許莫氏結節本身就是疼痛的原因。當然,這可能不是主要原因;通常,這些疾病與椎間盤突出或椎間盤退化有關,可導致放射痛以及除淋巴結以外的其他部位的骨骼改變。然而,一個活躍的節點也會引起疼痛。 在做影像學追蹤研究時,發現大部分許莫氏結節是穩定的。然而,有文獻表明,在大約一年半的時間里,大約26%的大小會增加,大約13%的節點周圍會出現modic型變化。還表明這些活動結可能增加約10%的椎骨骨折風險。像modic變化一樣,當骨髓周圍的骨被破壞時,侵入骨髓會產生微骨折。微骨折會產生深而劇烈的疼痛,并會加重腫脹和炎癥。 似乎更高水平的脊柱負荷;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例如,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提起重物和反復彎曲和/或扭轉運動可導致椎間盤終板失效。這導致椎間盤突出(如這些結節所示)、韌帶彎曲(可伸入椎管,如椎間盤高度降低所示)、骨贅或脊柱骨和關節的生長、不穩定,并最終導致癥狀性退行性狹窄。 參考文獻: study in Fukushima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21) study in Osteoarthritis & Cartilage(2016) study in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7) study in the journal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8) study in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21) stud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22) study and follow up in Pain Physician(2017) retrospective study in Medical Science Monitor(2017) study in the journal Neuroradiology(2019) |
|
來自: zskyteacher > 《影像醫學(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