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從何來 ![]() ![]() ![]() ![]() ![]() 何謂上火下寒?資料顯示如下: 一是寒熱錯雜。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nèi),上部表現(xiàn)為熱性、下部表現(xiàn)為寒性的證候。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則泄瀉、肢冷、脈沉遲。 二是指腎陽虛,陰寒盛于下,火不歸原而虛陽上浮,又稱上熱下寒,一般是指上焦、中焦(頭面、上肢、胸、胃部)有火氣,出現(xiàn)口干舌燥、手汗、煩渴、目赤腫痛、頭痛、口腔潰瘍等癥狀;同時兼有下半身(小腹、子宮部、前后二陰、腿、腳)的寒癥情況,比如怕冷、腹瀉、白帶淋漓、痛經(jīng)、月經(jīng)愆期、不孕、腳冰涼、抽筋、水腫等。 三是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而運行不暢,由于氣血不足,無法供養(yǎng)肝血,繼之肝血不足,血屬陰,陰虛導致陽盛,所以肝火旺盛,產(chǎn)生上焦熱。由于脾胃虛弱,脾臟生血虛,血虛引起氣虛,氣虛則氣的涵養(yǎng)功能失調(diào),不能溫暖下焦,導致下焦虛寒。 四是上火下寒是心腎不交引起的,心在上屬陽,腎在下屬陰,正常情況下,心里的陽氣下行到下焦來中和腎的陰氣,腎的陰氣上升到上焦來中和心的陽氣,這樣陰陽平衡,人體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而心腎不交,則出現(xiàn)下焦陰氣過多,出現(xiàn)怕冷,上焦火氣較旺,出現(xiàn)臉燙等癥狀。 …… 之所以引用這么長一段資料中對上火下寒的解釋,是為了讓學者們先對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再來對比筆者的理解。 ![]() ![]() ![]() ![]() 筆者對于上火下寒的理解十分簡單,就是上焦有熱像,比如頭疼、眼睛紅腫、咳嗽黃痰、咽喉痛、牙齦腫痛、起痘痘等;下焦有寒像,即肚子怕涼、畏寒怕冷、手腳冰涼、腹瀉等,還有全身寒涼的陽虛癥狀伴隨的局部熱像,即寒熱錯雜等。 上火下寒僅僅是我們眼睛看到的癥狀表現(xiàn),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上火下寒呢?這個非常重要。只有明白了什么原因引起的,才能有很好地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寒涼的東西進入人體后,人體的脾胃中焦受到寒涼,寒主收引,熱脹冷縮,中焦血管收縮,經(jīng)脈緊束,于是上下交通不利,水不得升,則火不得降。水不升則下寒,火不降則上熱,于是上火下寒的格局形成。因此,上火下寒的根本成因在于中焦下焦受寒。 中下焦受熱會不會形成上火下寒?不會。因為中下焦有熱時,會使水液蒸騰氣化,于是就會有水升火降的正常升降,所以不會出現(xiàn)上火下寒。 自然界的狀況就是如此,天氣很熱,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下雨,就是因為熱可以使底下的水汽蒸騰氣化,“地氣上升為云,天氣下降為雨”,中下是水土之居所,喜歡熱,不怕熱。有熱,才有蒸騰氣化,蒸騰氣化才能生生不息。 火會不會獨居于上?不會。人體是氣機循環(huán)不息的,會自我修復,自我平復,自我調(diào)整。如果火在上,水會升上來,滅火。如果水不能升上來滅火,那就是動力不足,不能把中下焦的水升提上來。由此可見,還是陽虛導致的。 ![]() 自然界中的事件也可以反映上火下寒的治療思路: 一次筆者在回赤峰老家的路上,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特別干旱,大地一片干燥,可謂地上火大。路旁有一棵樹,其下半部分還有綠葉,但是上面的樹枝已經(jīng)枯干了,這就如人體上火的征象。再看看農(nóng)民是如何對付干旱的呢?他們用機電井將地下的水提上來澆灌田地,莊稼綠油油的,這不就是水升火降的原理嗎? 對于人體來說,也是如此,人體的地平線相當于肚臍部分,由此分開人體的地上地下,那么當上焦有火的時候,我們醫(yī)生采取了什么方式方法呢?符合自然規(guī)律嗎?你是用溫陽的方法把地下水升提上來呢,還是用滋陰藥物給他補水呢?補水不就是相當于人工挑水灌溉嗎?能解決根本問題嗎? ![]() ![]() END 聲明 1、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上,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2、本文涉及到的醫(yī)學理、法、方、藥,作為醫(yī)學科普內(nèi)容,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