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字原文: 褲襪俱綿厚,大鞋底用氈,羊皮暖帽子,哪怕大雪天。閑在家里坐,小襖套布衫;袍子套大襖,縐子靴卷尖;觀音兜一個,蒙頭并護肩。有這幾件子,冷點不相干。 釋義: 氈(zhān):用動物毛(主要是羊毛、駱駝毛、牦牛毛等)經濕、熱、擠壓等物理作用制成片狀的無紡織物,具有回彈、吸震、保暖等性能,可做防寒用品。早在周代已有制氈技術和使用氈的記載。 暖帽(nuǎn mào):是舊時人們在寒冷季節常戴的一種圓形帽,用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帽色為黑色或褐色,有檐,左右有帽耳以御風寒。在帽耳上縫有各種毛皮,高檔者有狐貍毛皮,一般的為羊、兔等毛皮。 襖(ǎo):有襯里的比較厚重的長袖上衣。襖按衣長又可分為大襖和小襖,大襖即長襖,擺線在膝蓋上下;小襖即短襖,擺線在腰際至臀部之間。男襖以對襟式為主;女襖則采用右大襟、偏襟、對襟等,其領、袖、衣擺多有變化。 布衫(shān):即布制的單上衣,或稱布單褂。清時有大襟、對襟兩種。后來,老人們仍沿用大襟衣衫,尚藍色。青年中主要流行對襟的一種,布扣五對或七對,忌用四對或六對,俗謂“四六不成才”。 縐子靴(zhòu zi xuē):舊時穿的一種用縐布(表面具有縱向均勻縐紋的薄型平紋棉織物)做的鞋尖前凸上翹的高靿(yào )棉鞋。 ![]() 觀音兜(Guān yīn dōu):是一種披肩蓋頭的風帽,因形似佛像中觀音菩薩頭上戴的那種風帽而得名。 ![]() 解讀:“羊皮暖帽子,哪怕大雪天”中的“大雪天”,不是指天氣下大雪,而是指節氣已到了大雪。天氣大雪,是按降雪量分類時的大雪。“大雪”節氣則有所區別。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之二十一,一般在每年的陽歷12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 人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為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還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農諺。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云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遼闊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裝,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達—10℃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以下。山東北部有句諺語:“大雪不嚴河,經不住西風戳”,說的是節氣到了大雪,河面很快就全封凍了。 在大雪時節,我國北方由于天氣寒冷,患感冒的人明顯增多,這時注意保暖非常重要。在舊時,一到寒冷季節,人們便很少出門。因事外出,都是身穿厚棉褲厚襖厚襪子,頭上戴著暖帽子,這樣一般不會被凍著。正如《日用雜字》所說:“褲襪俱綿厚,大鞋底用氈;羊皮暖帽子,哪怕大雪天”。 ![]() 《日用雜字》中“褲襪俱綿厚”的“綿”字,在這里作動詞。在山東多數地方,做被褥、棉襖時,要把棉花逐片逐層的整平再縫好,叫做綿被褥、綿襖;若把成型的棉絮平整地裝入被子或襖里縫好,則叫做套棉被、套棉襖。同樣,做厚棉褲就是將棉褲綿得厚一點,做厚襪子也是如此。在綿褲襪時,先將褲子或襪子按需要尺寸裁好布片做表,再把棉花一片片、一層層的絮在布片上。要做薄褲襪,就少絮一兩層;要做厚一點,就多絮一兩層。待棉花攤勻壓平后,再加上里子,就可以縫制了。因此,綿衣被也叫絮衣被。綿衣被不能圖省事,將棉花成塊成團的一放了事,那樣在使用時容易成塊脫碎,撒風透氣。只有一片一片的粘連在一起,才嚴絲合縫,經久耐用。 ![]() (男式緬腰棉褲) 棉褲是以前冬季御寒的主要衣物之一。在舊時的北方,不論男女老少,做棉褲時往往把褲腰做得很高很肥,棉花絮得也多,以保護前胸后背不受凍。在扎腰時還要把棉褲腰緬起來,楞把個肚臍上下捂得嚴嚴實實,抵御外寒的能力夠強的。有些女人在冬天懷里揣孩子,常把孩子的雙腿塞進大褲腰里,即便天再冷也保證凍不著孩子。 ![]() (女式緬腰棉褲) 以前的平民百姓在冬季沒有高檔御寒衣料,但有一套冬季保暖的辦法,那就是穿厚褲厚襪子,保肚子保腿保雙腳。這些措施用現代眼光來看,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 ? (老棉襪) ![]() 特別是雙腳,由于怕寒從腳起,若嫌厚襪子還保暖不夠,就來個“大鞋底用氈”,即用氈做鞋底,確保不腳冷。之所以說大鞋,是因為有前面說到的厚襪子。當襪子加厚后,所穿的鞋子必然要隨之加大。 ![]() (大鞋底用氈) 清代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這可能與滿族的習俗有關。帽有禮帽與便帽之分。禮帽分暖帽與涼帽兩類。 ![]() (上圖為山東沂南縣河陽社區考古發掘出土的乾隆時期暖帽修復件) 暖帽用于寒冷季節,是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四周卷起約二寸寬的帽檐,依天氣冷暖分別鑲以毛皮或呢絨。暖帽的耳扇多用羊、兔、狐貍等毛皮。一般農民都戴羊皮氈帽,即《日用雜字 》中所說的“羊皮暖帽子”。 ![]() (羊皮暖帽子) 涼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涼帽是用竹、藤絲編織的。 ![]() (清代官帽涼帽) 便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呈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或黑絲線編的結子。為區別前后,帽檐正中釘有一塊明顯的標志,叫做“帽正”。 ![]() 貴族富紳多用珍珠、翡翠、貓兒眼等名貴珠玉寶石,一般人就用銀片、料器之類。八旗子弟為求美觀,有的在帽疙瘩上掛一縷叫做“紅縵”的一尺多長的紅絲繩穗子。這種形制,也有變化。咸豐(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為一般人所不取,為圖方便,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迭放于懷中。一般商販、農民多在天冷時戴“氈帽頭”,帽分左、右、后3塊,翻上去是一圓形帽頭,折下來可蓋住面頰和后頸,多為褐色。 ![]() (氈帽頭) “褲襪俱綿厚,大鞋底用氈;羊皮暖帽子 ,哪怕大雪天”,說的是在大雪時節出門時的保暖問題,那么“閑在家里坐”時又穿戴什么呢?《日用雜字》中說得很清楚:“小襖套布衫”。 套,在這里作為動詞,是罩在外面的意思。“小襖套布衫”即小襖里面套一件布褂子。舊時北方人冬天穿衣,不論窮富,多數都在棉襖里面套一件單褂。為什么這樣做,除了增加一點保溫量外,原因還有三。一是過去冬天沒有洗澡條件,襖里面加一件褂子,這單衣臟了便于換洗。二是古人大都招虱子,而虱子卵叫“蟣子”,粘附在衣縫上,很難除掉,但只要把套在襖里面的貼身單衣放在開水里一煮,就暫時徹底解決問題了。三是襖里面有褂子,遇到忙活感覺身上熱了,可脫下外面的棉襖披在身上即可。當然,也確實有些窮人在冬天能有件破棉襖遮身就不錯了,哪還計較里面套不套褂子。 上面說的是“閑在家里坐,小襖套布衫”,如果外出,一般都是在襖外面罩一件略長的大襟褂子。這種裝束適用于男女,過去在農村常見。襖外面套大襟褂子不僅比單純穿棉襖暖和,還易換易洗,便于保潔。之所以說外面的罩衣要略大于里面的棉襖,這是為了讓人看著順眼,否則就不怎么好看。 說到大襟褂子,筆者想到了那句人人耳熟能詳的俗語:“吃不了兜著走”。現代很多人是不知道這句話的本義了。在我小的時候,真沒少見吃不了兜著走的場景。因為那時農村穿大襟褂子的太多,女人們順手掀起大襟褂子下擺兜東西是習慣動作。比如你到鄰居家串門,人家送你點瓜果梨桃吃,臨走再讓你捎點回家給孩子吃,那時沒有塑料袋什么的,衣服上也沒有大口袋,這人就很自然的兩手掀起大襟褂子的下擺,做成兜形,裝上東西兜著走了。這就是真正的“吃不了兜著走”,后來這句話演變成了帶著警告、威脅語氣或玩話的意思,比喻不識大局,惹出了事或造成了不良后果必須自己承受。 ![]() (大襟褂子) 如若“小襖套布衫”還覺得冷,那就“袍子套大襖”,即袍子里面再加上件大襖。但在舊時的農村,窮苦人家多的很,沒幾家有條件準備小襖、大襖的,往往是一件棉襖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的穿了小的穿,直到四處都露棉。 從《日用雜字》中所說的“袍子套大襖,縐子靴卷尖”看,有這樣條件的家庭,至少也是中等富裕人家。在一般家庭里,僅“袍子套大襖”就不容易,哪來的“縐子靴卷尖”。因為窮人家冬天是穿不上“縐子靴”的。 ![]() “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其特點是保溫性強,易于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于騎馬等。靴原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稱“馬靴”和“高筒靴”。靴的樣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云頭靴、鵝頂靴等等。它是隨胡服的傳入逐漸普及的,在漢代以后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已官庶咸宜。宋代始出現女靴;元代盛行高麗式靴;明代雖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現了許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清代官員穿方頭靴,平民穿尖頭靴,靴子用緞、綢、布、革制成。《日用雜字》中所說的“縐子靴卷尖”,實際就是自家做的短筒過踝骨、鞋尖前凸上翹的青(黑)縐布靴。之所以說是自家做的,因為在《日用雜字》最后還有一句“囑咐截紫縐,要把靴口沿”可以佐證。 在清代,男式“多臉鞋”及“千層底鞋”則一直在民間流行。多臉鞋,平常用布或緞子制成,冬則用建絨(因最早產于建康得名。表面絲絨密而挺立,棕黑色,用于做鞋帽),以雙道皮條縫于鞋臉之上,鞋尖突出于鞋底之外,側面形似小船。 ![]()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大傻鞋”。這種鞋是滿族男人的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千層底鞋,是滿族男女家居穿著,將布頭或舊布裱成袼褙,多層合在一起,以麻線納鞋底,因層多而得名。這種鞋不僅輕便自如,吸汗彈力強,還可以養治腳病,現在農村婦女幾乎沒有做這樣鞋的了。 ![]() 旗式坤鞋分為數種:“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繡花鞋,亦稱“網云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繡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馬蹄鞋”、“花盆鞋”亦稱旗鞋。婦女盛飾時多穿用,走起路來裊裊婷婷,輕盈嫻雅。隨著社會的發展,服飾的改革,民國以后已不多見。 ![]() (上圖:1.竹蝶紋花盆底鞋;2.福壽萬代紋元寶鞋;3.牡丹紋高底鞋;4.萬字紋花盆底鞋) 在冬天,很多普通人家穿的是用蒲草編成的“蒲窩”和用茅草加蘆花編成的草鞋“毛窩子”,里面填充一把麥穰防硌腳。 ![]() (蒲窩) ![]() 茅窩子(毛窩子) 時至今日,還有些喜歡懷舊的老人,不想撂下這門子傳統手藝,打幾雙這樣的草鞋穿著玩。 ![]() 舊時鞋子不分左右腳,自古皆然。若試新鞋大小,只試左腳即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左腳比右腳稍長,只要左腳合適,右腳就沒問題。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于1876年,由上海人沈炳根試制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里,兩只鞋必須一模一樣,兩只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這種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于有些商人多佞,喜官商勾結,關系復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代鞋頭都有高高的“鞋翹”,也就是《日用雜字》中所說的縐子靴“卷尖”,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征。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翹頭,區別一度“男方女圓”。古人為何在意鞋翹?首先,鞋翹與鞋底系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易開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不會踩在鞋底而跌倒。實際上,鞋翹設計還包含古人樸素的良好愿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是不是有“步步高升”之意?筆者認為,古代的鞋翹也好,卷尖也好,都是為了耐穿,因為鞋翹與鞋底連在一起,相對比較耐磕碰。 清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帽子后沿披至頸后肩際,類似佛像中觀音菩薩所戴的帽子式樣而得名。這種風帽“蒙頭并護肩”,在當時非常流行。 在古代,觀音兜與斗篷,是既實用又搭配的冬服。這在《紅樓夢》中有形象的描寫。如在《琉璃世界白雪紅梅》里道:“……寶玉聽了只得回來,剛到沁芳亭,見探春正從秋爽齋來,圍著大紅猩猩氈篷,戴著觀音兜.”。這里說的觀音兜是擋風的帽子,穿斗篷“一口鐘”時可以戴,是冬天的最好衣物,男女都一樣。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觀音兜是一種風帽,不是和斗篷連在一起的。 ![]() 按照《日用雜字》中所說,冬天在家有小襖、布衫,有袍子、大襖,有縐子靴、觀音兜,就是冷點也不要緊了。但是,這樣富庶的家庭能有多少?特別是在棉花還沒在北方推廣的古代,也包括在不遠的過去,每到嚴寒的冬天,都是很難熬的。人們為了保暖,竟在綿襖里填充蘆花。誰若不信,那是你沒聽說過“鞭打蘆花”的故事。 這個故事屬于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講述的是,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常受后母虐待,卻懷“忠恕”之心,矢口不講。一次,子騫及二弟隨父坐牛車出門探親,行至蕭國一山村旁,風雪突起,車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騫則凍得瑟瑟發抖。其父見狀,怒用鞭打,剎時間子騫的襖被抽爛,露出蘆花,騫父發現幼子棉衣則裹著絲絨,始明兩個孩子的棉衣用料不同。其父立即趕車返家,怒要休妻。子騫跪求父親饒恕后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古人確有用蘆花來做棉衣保暖的,只是閔子騫本不應該用而用了。但對饑寒交迫的窮人來說,在用不起絲棉又無棉花的古代,用蘆花也是很正常的。直到上世紀初,北方人在冬天打草鞋、做暖帳,還在使用蘆花這種東西來保暖。 ![]() (蘆花) 時至今日,每當回想起以前的冬天,還是有點絲絲涼意。那時祖國剛解放,百廢待興,大家的日子都很緊巴,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寬裕。特別是那時的冬天,感覺比現在要冷很多,究其原因一是身體攝入的熱量遠比現在少,二是所穿衣服沒有現在的保暖效果好。對《日用雜字》中所說的那些“褲襪俱綿厚,大鞋底用氈”什么的,無疑都是奢望。那時農村的孩子在嚴冬凍腳、凍腮、凍耳朵,都是常態。小子們幾乎沒有不流鼻涕的,每個襖袖子都擦得油光發亮。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穿上一身新衣裳。那時日子雖然清苦,但大家都差不多,也倒不覺得多么難受,孩子們該玩就玩,該樂就樂,過年穿上新鞋見到碎磚破瓦照樣踢一腳,被大人發現免不了會挨罵。那不是心疼孩子的腳,而是心疼把鞋臉子踢壞了。當年做母親的看到孩子玩“踢瓦片”的游戲,無不心痛那雙來之不易的布鞋。看來古人的“縐子靴卷尖”還是有道理的,因為有“鞋翹”,孩子調皮踢一下磚頭瓦片,有卷起的厚鞋底擋著,絕不會踢壞鞋臉子。 ![]() (作者:王守照 圖片大多源自網絡) |
|
來自: 新用戶0118584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