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成德,改變命運。 智者說:“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世間萬物皆有運行規律,天命看似無常,禍福總是相伴,但善良的人最終總能去災避禍,轉變運勢; 世事好似多變,外物轉瞬即逝,而德高的人卻始終能駕馭一切,豐盛充盈。 可見,德高可承載萬物,心善能轉化萬境。 一個人身上最好的風水,便是“德”和“善”。
老話說:“人在做,天在看,善惡終有報。' 宇宙有推動一切向好的力量,上天有維持事物變好的法則。 遵循規律,順勢而為,存善念,做善事,利他人,自然會得到上天的庇佑,擁有好運的加持。 看過一則故事: 從前,有個村子,坐落在兩座大山中間,位置偏僻,土壤貧瘠,村里人經常食不飽腹,貧困拮據。 一天,村里來了個采藥的老人,因長時間滴水未進,餓得奄奄一息,倒在了地上。 村里很多人見后都避之不及,唯有一名年輕人見狀,將僅有的口糧分給了老人。 又因此時天降暴雨,年輕人擔心老人安全,就親自把老人送到了城里。 不想,回來后整個村子都被泥石淹沒,而年輕人不經意間的善舉,讓他得以逃脫此劫。 天地之間有巨大的磁場能量,可以準確無誤的接受每一個信號。 你的每一份善念,每一次善意,每一個善舉,都會被知曉,被回應,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給你支撐,在危機危難的時候護你周全。 《荀子·榮辱》中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善意無大小,善念無高低,善良往往體現在日常,善行常常反應在言行,出言多關懷,說話少傷人;待人多體諒,做事少計較,就是最好的善良。
《禮記》有云:“德者,得也。” 一個人的德行越高,能量就越大,所能承載駕馭的外物也就越多。 生活中,有的人總是小心翼翼,不斷向外抓取,試圖掌控一切,卻往往因小失大,一無所獲; 而明達智慧的人,不計個人得失,以助人為樂,以修德為業,反而能夠輕松贏得人心,自由支配萬物。 北宋名相范仲淹就是這樣一個人。 范仲淹擔任宰相期間,推行義田,減免徭役,鼓勵教育,深得百姓的愛戴。 一次,他回蘇州私宅小住,一位精通風水的朋友前來拜訪,看到這座宅子,驚嘆的說: “這是一塊兒風水寶地,若是興辦學堂,必定人才輩出。” 范仲淹聽后,毫不猶豫的將此宅捐出,設立蘇州學府,供學子讀書學習。 后來,很多人聽說了此事,紛紛捐出財物供他興辦義學,范仲淹的后代雖不在此宅居住,但子孫多為棟梁,千古流芳。 《大學》里有一句話:“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外在是內在的映照,財物是德行的顯化。 若是不提升德行,人生的總量就是固定的,即使一時風光,也難長久維持,縱使絢爛奪目,終是曇花一現。 所以說,放大格局,不貪一時之利,不慕虛華之榮,以察人之心察己,以待己之心待人,是增進德行的智慧,也是益于眾生的慈悲。
孟子說:“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當一個人誠心正義,從做善事開始,不斷積攢德行,久而久之,善行愈多,德行愈高,便能轉禍為福,改變命運。 有這樣一則故事: 唐朝時,有一縣令叫王進,為官二十余載,一直無所進升,且唯一的兒子患病臥床,膝下子孫凋零,為此很是愁苦。 一天,王進看到許多無家可歸的孩子流落街頭,心生憐憫,便開始資助他們進學堂學習,幫助人數多達百人。 驚奇的是,三年后,王進的兒子逐漸康復起來,他的官職也是一升再升,后來這些孩子學成入仕,遍布朝野上下,待他格外親厚。 《荀子·勸學》中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人生這趟旅程,迷者從不改變,隨性而為,因此渾渾噩噩,坎坷疊至;悟者則反思改進,積善成德,故而清明覺醒,順心如意。 堅持多做善事,日日行,天天做;關注自身德行,多反省,常精進,就是轉變命運的最好做法。 ▽ 古語有云:“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德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善良是最寶貴的財富,德行是最牢固的資產。 順境有余時,多分享多給予,自會積攢善報; 逆境艱難時,多暖言多和氣,便會招攬善緣; 迷茫困惑時,多幫人多助人,就能走出迷霧。 *作者:木木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