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繼續航行了一兩天,終于離屯溪不遠了,屯溪是這條航船的終點。下午兩點左右,距離屯溪不到4英里的地方,因為江水非常淺,船很難通過,大部分乘客選擇整理行李,下船徒步去往屯溪。大概三四點的樣子,福瓊一行(福瓊和兩個仆人)就到達了屯溪。 屯溪是個很繁榮很忙碌的市鎮,離徽州府20英里左右,是徽州府的主要碼頭。因為這里的江水很淺,無法再往上游行駛,所有杭州、嚴州過來的大船都需要停靠在這兒上下貨物,所以這里就變成一個貿易中心。幾乎所有的綠茶都在這兒裝船,沿著新安江順流而下運往杭州,然后再轉運到上海。運往廣州的茶則需要向西先翻過一座山嶺,那兒有一條流往鄱陽湖的河。 這條流往鄱陽湖的河,就是婺水。婺水又叫婺江、樂安江、大溪水,其上游稱為昌江河。婺水源于江西婺源東北的五龍山西南麓。向南流后折向西南,經婺源、德興、樂平,在鄱陽縣與昌江匯合成鄱江。鄱江在鄱陽縣蓮湖注入鄱陽湖。 徽茶從產地運往廣州,一般是先將茶葉送至屯溪,雇船運到黟縣漁亭,再雇挑夫經過數十里的山間小道,將茶葉運到祁門,再雇船經昌江(婺水的昌江河段)、浮梁抵達饒州,穿過鄱陽湖抵南昌,沿贛江而下,經豐城縣、樟樹鎮、吉安府、贛州府和南康縣抵達南安府(今江西大庾縣),其中要經過著名的贛江十八灘,然后在南安府起旱,雇挑夫行數十里翻越大庾嶺,到達廣東南雄州(今南雄縣),再雇船沿北江、東江而下,經韶州府(今韶關市)、英德縣、清遠縣至廣州。從徽州到廣東,全程共需兩個多月時間。 (婺源茶商怡珍寶號運往廣州的茶葉清單,徽州文化博物館收藏) 雖說路程頗為不便,但將茶葉運到廣州賣給洋人,可以獲利頗豐,所以也就有相當多的徽州人從事相關行業。同治四年(1865年)出版的夏燮之《中西紀事》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自海禁大開,茶葉之出口歲益加增,……徽商歲至粵東,以茶商致富者不少。而自五口既開,則六縣之民,無不家家蓄艾,戶戶當壚,贏者既操三倍之賈,絀者亦集眾腋之裘,較之壬寅以前,何翅倍蓰耶!”清代婺源人江之紀《熙春行》序曰:“徽茶昔稱松蘿,近以熙春為最,色味雙清,價逾閩產,商載南海,鬻諸洋人,歲得番銀百萬。”(王振忠《徽商“走廣”》) 這里人煙稠密,從福瓊下船的地方開始,一路上都是房子,可以算是屯溪的郊區了。屯溪估計有15萬居民,最大宗的貿易物品就是綠茶。這兒有很多大的茶葉商,他們從茶農或和尚們手中購買茶葉,然后進行加工與分類,把茶葉分成不同的批次,運往上海或廣州,在那兒再賣給外國商人。據說每年屯溪要運出去七八百批次的茶葉。這兒也有很多木器店,生產柜子,光是這一行業就雇了不少人。實際上屯溪和周邊人口稠密的地區可以說都是因為茶葉對外貿易而興盛起來的。 從嚴州府一路行來,新安江兩岸幾乎都是高高的山嶺,但是到了這兒,這些山嶺似乎都退了開去,留出一條寬寬的美麗的河谷,新安江就從河谷的中間流過。幾乎所有的低地都種上了茶樹,這些土地富含營養,非常肥沃,茶樹當然也就長得非常茂盛,福瓊從來沒見過長得這么茂盛的茶樹,這讓他相信,土地對于徽州綠茶的高品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屯溪鎮,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吳主孫權在屯溪設犁陽縣,屬新都郡,為屯溪建制之始;晉改犁陽為黎陽;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撤黎陽縣,并入海寧縣(今休寧縣);南朝梁承圣二年(553年)復設黎陽縣,屬新寧郡;南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犁陽縣入海寧縣(即今休寧縣),屯溪即為休寧縣首鎮。至清末宣統年間,直隸靜海人劉汝驥主政徽州時進行的一次全府的民情調查:休寧縣內的“職業趨重之點”,“屯溪、率口、黎陽、陽湖一市,茶之區也。朱明節屆,男婦壯幼業此者數以萬計,茶號藉錢莊以資助之……工匠缺乏,又召江西人以伐木燒炭矣,此時的屯溪業已成為“茶務都會”,時人有詩云:“皖南巨鎮首屯溪,萬戶居民本富庶。商賈輻輳闋閱盛,茶客年年竟來去”。 (現吳裕泰茶莊北京前門大街店) 屯溪位于皖南徽州之中心,同時又扼皖浙贛之結合部,地理位置極為顯要。屯溪還擁有良好的水運交通條件,東由新安江到杭州,可轉至上海及外洋;西走婺水經鄱陽湖而入長江,可通達沿江各埠。所以以屯溪為中心的徽州6縣(歙縣、婺源、祁門、績溪、黟縣、休寧)以及其他鄰縣都將商品聚散于此,屯溪遂成為皖南地區重要的商埠,以致商務發展繁盛,有“小上海”之稱。民國時期,屯溪憑借著優越的地理區位條件,成為皖南地區茶葉的加工與集散中心,其茶葉市場地位“甲于皖南”,上海、香港、福州、天津等均是其重要的貿易市場。另外需要補充的一點,著名的祁門紅茶創制于光緒年間,所以福瓊前往時還沒有。 到了民國,徽茶以祁門的紅茶與屯溪綠茶最為有名。由于地處“兩江交匯,三省通衢”的優越地理位置,作為皖南物資集散中心的屯溪,徽州六縣、浙西及贛北之茶葉大多在此集散,一時商賈云集,茶號林立。此時的屯溪是安徽茶區重鎮,不僅是安徽的茶業經濟中心,而且還數度成為行政中心。就屯溪的經濟而言,屯溪茶業以產制綠茶見長,故被稱之為“屯綠”,英文稱之為“TwaikayTea”(屯溪茶)。 (現位于北京前門大街的張一元茶莊) “屯綠”是清代徽州名茶中的后起之秀,其前身是著名的松蘿茶,清嘉慶年間從中分離出珍眉、貢熙等花色,從而誕生了屯綠茶。當時徽州府所轄的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婺源以及太平、石臺、旌德、寧國,甚至江西的樂平、德興、玉山和浙江的昌化、開化、淳安、遂安等縣所產的綠茶大多集中到屯溪加工精制,所以稱為“屯綠”。屯綠茶以葉綠、湯清、香醇、味厚“四絕”而蜚聲中外,故而又被譽為“綠色的金子”。據《皖南茶葉概述》記載:太平天國(1851-1864年)時期,“屯綠”茶開始外銷,“俞德昌”、“俞德和”、“胡阮馨”、“金隆泰”四大茶號,各制“屯綠”茶千余箱,經澳門銷售歐美。 從此,屯溪綠茶即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一些茶號還應國外之需,制成屯綠茶“特貢”試銷且得到好評,各茶號紛紛仿制經銷。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屯溪公濟局征信錄記載:其時屯溪茶號有136家,民國九年(1920年)是109家,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多達287家。抗戰開始之后,茶號劇減,最少時僅12家。據《安徽省重要農產品制造業調查》記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經安徽省茶葉管理處核準登記的制茶廠(號)556家,其中,祁門281家,至德88家,休寧(包括屯溪)98家,歙縣88家。未登記的有37家,其中,祁門20家,至德2家,休寧15家。但是,隨著國內外茶葉市場的暢滯,至1949年,屯溪只剩10余家茶廠(號)。屯溪鎮現為屯溪區,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 徽商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商幫之一,明朝后期到清代初期,徽商進入全盛期,將當地的特產銷往四方,其中茶葉是主要商品,許多茶葉老字號都是徽商開創。北京的吳裕泰茶莊(光緒十三年,1887年)創辦人吳錫卿、張一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創辦人張文卿和謝裕大(光緒元年,1875年)的創辦人謝正安都是歙縣人,謝正安也是黃山毛峰的創始人。 福瓊一行在屯溪雇了轎子,穿過市鎮,跨過新安江,踏上往松蘿和休寧的道路。在天剛擦黑的時候,到達了目的地,這是福瓊第一次看到大大名鼎鼎的松蘿山,據說綠茶最早就是在這座山上被發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