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張獻忠有四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李定國在四人之中,算是一個異類。 張獻忠被清軍射殺時,其他三人都是40歲左右,而李定國才27歲。這當然顯示了李定國的能力,不然也不可能如此年輕就位居高位。 張獻忠戰死,大西軍該何去何從成為了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孫可望提議去廣東,萬一打不贏,還可以從海上逃跑。 李定國主張歸順南明,合力抗清。 比較二人的計劃,孫可望的提議很顯然沒有什么說服力。 眾將都偏向于李定國的意見,孫可望只得讓步。妥協的本質是實力的欠缺。 這次分歧也為孫李日后矛盾埋下伏筆。 02 張獻忠死后,群龍無首,孫可望是最威望的,但李定國能力出眾,成為孫可望有力的挑戰者。 孫可望本來想著繼承張獻忠的位置,這下加入了南明,上面多了永歷帝,下面又有個李定國,別提有多糟心了。 利用滿清主要精力對付南明政權的間隙,大西軍在西南地區迅速發展。 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的經營下,大西軍余部逐漸在云南、貴州站穩了腳跟,并逐漸向四川進發,占據了川南地區。 軍力也增長到了20多萬。 1649年到1650年間,清軍攻下了湖南和廣西,永歷帝成為了孤家寡人,能依靠的只有大西軍了。 當初大西軍想要和永歷合作,永歷雖然同意,但要價頗高,孫可望想要封秦王也沒能成功。 現在風水輪流轉,永歷帝成了有求于人的一方,自然是孫可望要啥給啥。 這個世上的合作,不是談出來的,靠的是肌肉。 03 現在清軍已經到了門口,吳三桂由四川南下,孔有德從廣西西進,合擊大西軍所在的云貴,這兩路都是清軍的精銳。 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大西軍決定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于四川迎擊吳三桂;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孔有德。 此時艾能奇已死,孫可望留守云貴。 李定國并沒有直接進軍廣西,而是攻打湖南。清軍主力在廣西,李定國在湖南一陣翻江倒海之后殺向廣西。 孔有德駐扎在桂林,對于李定國頗為輕視,并沒有召回各地駐軍,只是簡單加強了桂林門戶全州的防御,李定國只用了一天就占領了全州。 孔有德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帶主力強占桂林的天險——嚴關。 雙方的決戰在嚴關展開,李定國的戰象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孔有德的戰馬受驚,繼而全軍混亂,李定國乘勢掩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孔有德只得倉皇逃回了桂林城。 李定國自然是痛打落水狗,緊跟著猛攻桂林城,一天多時間,就攻破了城池,孔有德在絕望中自殺。 李定國基本收復廣西全省。 04 此時,滿清派遣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南下。李定國搶先率領主力北上湖南,連取全州、永州、衡州、長沙等重鎮。 尼堪大軍到來之后,李定國佯裝不敵,從長沙撤退,又在衡州城外假意敗了一陣。 原來,李定國早就讓馮雙禮、馬進忠二人各率領一軍埋伏在山上,自己佯裝失敗,引誘尼堪進入包圍圈。 但孫可望不愿意李定國立功,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馬進忠見狀也跟隨離開。 尼堪見李定國敗退,全速追擊,追了20里,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全軍潰散而逃。 這時,李定國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二部并沒有到達戰場,這才知道他們早就離開了。這也導致了大西軍雖然斬殺清軍主將,卻沒能完成合圍,讓大量的清軍得以逃離戰場。 05 在李定國取得桂林和衡州兩次大捷之時,劉文秀在四川也與吳三桂展開了生死決戰。 吳三桂首先占領了成都和重慶等地,劉文秀率主力到達之后,一路上連戰連捷,吳三桂逐漸退卻到保寧。保寧是一個小城,給養都需要漢中接濟。劉文秀意圖全殲吳三桂軍,把保寧為了個水泄不通,還派兵在吳三桂逃跑路線上守候,這時要將吳三桂一網打盡。 吳三桂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全軍出擊。 吳三桂一生走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對戰場的瞬息萬變有著極高的敏銳度,他發現了劉文秀帳下的張先壁軍比較弱,遂全力攻擊。張先壁軍不敵,士卒潰逃,并引起其他部隊的連鎖反應,劉文秀大軍全數崩潰。 劉文秀戰敗,孫可望趁機解除了劉文秀的兵權。 06 李定國在湖南和廣西的大勝,讓其聲望如日中天,引起了孫可望的猜忌。孫可望率領大軍出云貴,甚至謀劃解除李定國的兵權。 李定國無可奈何之下,為避免和孫可望兵戎相見,遂從湖南進入廣西。 孫可望在與清軍在寶慶的決戰中,遭遇慘痛失敗,大西軍精銳損失殆盡,民眾死傷近百萬。 而李定國在兩廣的會戰中,進展也不順利,尤其是在新會之戰中,圍困新會城長達2個多月,卻一無所獲,又遭遇瘟疫,待到清軍援軍趕到,李定國慘敗,主力全數損失。 但孫可望仍然不準備放過李定國,孫可望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想要自立。當然,孫可望還需要消除阻礙他的最大障礙。 孫可望將永歷帝安置在安龍,實際上就是把永歷帝軟禁在此。李定國兵出其不意,帶兵將永歷帝解救出來。 雙方的大戰不可避免。 孫可望組織了10萬大軍向李定國發動攻擊,李定國雖然兵少,但其支持者很多,加上其指揮得當,孫可望的大軍竟然在陣前倒戈,成為李定國的支持者。孫可望在眾叛親離中,選擇了投降清朝。 孫可望在投降的時候,說了一句話:
07 經過孫李內訌,南明實力大損,失去了湖南和廣西,孫可望的投降又讓清軍知道了南明的家底,滿清據此發動進攻了對云貴的總攻。 李定國此時也是無力回天,逐步敗退,最終退入緬甸。 永歷帝被緬甸王擒獲,交予清軍,李定國救援無果。 在永歷帝被吳三國殺害15天之后,李定國在悲痛交加中去世。 李定國死后葬在今天的云南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清廷為了防備南明余部借李定國墓聚眾反清,因此將李墓遷到北京。 |
|
來自: 新用戶36578gX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