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欏玉,又稱草花玉,是一種白堊紀時期的蕨類植物桫欏和鄧普斯基蕨化石,寶石學歸屬石英質玉石,產于中國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其特點是顏色豐富,并保留了蕨類植物內部精美的結構,且清晰細膩,有纏繞飄動的韻律,外觀和花草神似,她的神態是任何玉種無法比擬的,深受廣大玉友喜愛。 桫欏玉開發利用以初具規模,但大部分人們對桫欏玉這個新的玉種還不熟悉,如想被廣大群眾廣泛認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需政府、媒體、協會、相關企業進一步加強宣傳,同時根據桫欏玉的寶石學性質和特點,設計加工出一批優質的作品。進一步提升其觀賞性,使其充分體現出自身價值。 桫欏玉的組成礦物主要為石英。有少量斜硅石、赤鐵礦、白云
石、重晶石及赤鐵礦等。 桫欏玉的化學組成主要是SiO?,含量達94%。其中Fe2O3含量達1%,微量的MgO、 Al2O3、CaO、K2O、MnO、TiO2、P2O5等。 桫欏玉是顯微隱晶質-顯晶質的集合體。纖維狀結構、粒狀結構和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 桫欏玉顏色有白、灰、黃、紅和黑色,少量藍、紫和綠色。 01-5-6、紫外熒光 紫外熒光呈惰性。 01-5-7、吸收光譜 放大檢查桫欏玉是顯微隱晶質-顯晶質的集合體。呈纖維狀、粒狀結構,可見桫欏的草絲、葉脈以及徑干狀紋理。 根據桫欏玉包體形態分為草絲紋桫欏玉、大葉紋桫欏玉和莖干紋桫欏玉三個品種。 草絲紋桫欏玉,草絲定向或不定向分布,呈絲管狀,管壁可見植物纖維結構,顏色有白、灰、黃和紅色,少量紫和綠色,折射率1.54 -1.56(點測),密度2.59-2.75g/cm3,不透明-微透明。 大葉紋桫欏玉,葉脈呈長條狀,不規則葉片狀,常伴隨草絲狀一起出現,顏色有黃和黑色較多,少量藍色。折射率1.54- 1.55(點測),密度2.57-2.61g/cm3,不透明-微透明。 莖干紋桫欏玉,縱向呈莖干狀,橫截面呈圓形放射狀,圓心有淺色色心,顏色有白、黃和黑色,折射率1.54(點測),密度2.61g/cm3,微透明。 桫欏玉是顯微隱晶質-顯晶質的集合體,纖維狀、粒狀結構,顏色有白、灰、黃、紅和黑色較多,少量藍、紫和綠色。色調偏暗。不透明至微透明,玻璃光澤,可見植物形態。 桫欏玉的折射率1.54-1.56(點測),密度2.57- 2.75g/cm3之間,硬度摩氏6.3-6.5,是顯微隱晶質-顯晶質的集合體,放大觀察可見桫欏的草絲狀、葉脈和莖干狀的紋理,易于鑒別。 桫欏玉主要產出于黑龍江省境內,齊齊哈爾地區的克山縣、克東縣,黑河地區的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孫吳縣,伊春地區的湯旺河流域,綏化地區的海倫市,牡丹江地區的東寧市、穆棱市,佳木斯地區的湯原縣,還有雞西部分地區均有產出。
桫欏玉是白堊紀時期的樹蕨類化石,被二氧化硅所交代形成,保存了精美的內部結構,髓、網狀中柱、皮層、葉柄基清晰可見。主要產出于河床表面至三米的深度內的沙礫中,磨圓度一般較好,有風化皮。 注:本文部分數據和圖片來源于桂林理工大學測試中心,中南大學實驗室 《黑龍江硅化木檢測分析報告》、《桫欏玉》和《系統寶石學》以及網絡軟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