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消費—中國式養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22-12-02 中國不僅面臨全球共性的養老問題,也需要解決特有的養老挑戰,預計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增至3億人,2022年起預計將保持在1000萬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老年人口眾多,社會撫養比提升,傳統意義的“養兒防老”很難解決中國當下及未來的養老問題。怎么辦呢?養老產業又面臨哪些問題、機遇和挑戰呢。 01 養老結構“九五倒掛”,為何“80后”是養老壓力最大的一代? “80后”的父母基本是“50后”“60后”,父母是新中國第一波“嬰兒潮”,當時是每年2000萬的增速在增加,這部分人老齡化結構現在加劇了。未來20年,養老結構會發生“九五倒掛”,現在是9個年輕人養5個老人,20年后會是5個年輕人去養9個老人。所以,職場上有個梗叫供著“70后”,哄著“90后”,罵著“80后”,因為他們不敢辭職。他們現在是上有60歲的父母,下有k12教育的子女,屬于“三明治”的中間。中國養老金從98年開始普及的,“50后”“60后”的家長并沒有這個社會福利或者比較少,局限在少數人。他們的孩子,“80后”這代人會承擔更多財務上的壓力。當然,每代人的養老壓力都會有特定的歷史階段難題。養老所有人都會焦慮。一方面是擔心自己,另一方面為父母有養老壓力。 02 直面挑戰:城市居民、農民工群體“老齡化”雙向加劇 一線城市老齡化人口比例大,這個是有目共睹的,一線城市里除了深圳,老齡化程度都很高——尤其是上海,人口老齡化比例是35%,518萬人。像山東、四川、重慶、遼寧、江蘇、安徽,老齡化差不多也超過20%。未來這樣的城市會越來越多。中國的醫療資源分布也非常不均勻。今天“80后”“90后”很多人在北漂、南漂,很多人努力在一線城市的郊區買了房、市區租了房。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就醫很可能是隨著子女所在城市就醫,從醫院的醫保支付來看,老年人占了很大比重。農民工群體的養老問題,就更多。現在中國差不多有3億農民工,1/4都在50歲以上,他們的養老問題更嚴峻。 03 9073養老模式下,中國養老院為什么住不滿? 中國老年人每1000人里有30張床位,發達國家是50-70張。但中國整體的養老機構入住率只有50%左右,北京差不多60%,上海65-70%。為什么住不滿?一方面,中國養老院大部分是虧錢的,所以只能把養老院放在郊區,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下,子女把父母送到那么遠的養老院,顯得很不孝順。會有愧疚感。如果養老院開在市區,有嚴格消防要求,樓層數好像不能超過三層,所以成本和價格就會更高。還延伸了另一種現象,就是很多地產公司直接進軍養老產業,為了更容易拿到土地資源。 04 中國養老,錢從哪來?為誰服務? 預計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增至3億人,2022年起將保持在1000萬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中國形成了數量眾多的“4-2-1”或者“4-2-2”家庭形態,傳統意義的“養兒防老”很難解決中國當下及未來的養老問題。養老對錢袋子是個考驗,家庭、政府、商業保險等等,現在中國養老人群,整體而言,錢從哪來? 養老保險從1951年頒布為起點,體系不斷成熟,覆蓋人群逐漸變大。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1年2月我國養老保險人群參保人數達9.99億,全國近3億人領取過養老金。但高低線城市的老齡化程度和養老金儲備的差異比較大,所以現在1.社保基金要入市,就是存量的國家投入;2.養老目標基金要加強,就是個人買養老產品。2020年8月已有148萬人購買養老基金,規模是353億元,目前收益是正向的。 還有就是護理保障。2016年出現了長護險,目前在全國15個城市推廣復制——長護險被稱為社保的“第六險”,從醫保基金、企業、個人等來源籌集,重點解決失能人員的生活照料和服務,就說白了養老金給錢,長護險給服務。 05 業內人士“實戰指點”:養老院該怎么挑? 50-60歲,還年輕,很享受自己的狀態,不用操心子女,有了自己的時間,文娛訴求強烈,比如老年旅游、老年大學。這個階段,子女讓老人高興就好了。 60-68歲,有慢性病但不影響生活狀態。開始關注養生,同時在電商、各大商超場景中的健康、文娛消費增多。 68-77歲,基本上是有3-5種的慢性病,這個狀態下一定要看好他們,盡量多陪陪他們,防止他們陷入保健品圈套。 77歲以上的老人基本進入身體機能的衰退期,可能伴有各種術后康復,狀態不是很好了,這時要考慮家庭護理。這時,我們可以去有資質的機構請護工,大概成本是四五千/月起步;也可以去選養老機構。資金充足的,可以給爸媽找個條件好的養老機構,這樣的養老機構在老人中的滲透率是萬分之二,也就是每5000個老人中,有一個有錢、有意愿入住,且決策周期較長,通常在半年到一年;一部分的家庭可能是將老人的房租出去,以租養老,然后父母和子女同住,有獨立房間,請一個家政阿姨,既做家務活,也幫忙照顧老人,成本在七八千;還有一些不寬裕的家庭,沒有多余住房,會選擇一些公建民營的養老院,一線城市的成本大概4000-5000,往下會更低,住的往往是三人間、兩人間。 06 中國養老產業,為何“門票好買,生意難做”? 養老創業分“硬性”和“軟性”。 “硬性”就是耗資源比較大的,比如養老院、托老所等。這部分的難點剛才也說了,郊區的沒生意,市區的成本高,所以民營養老院基本都不掙錢。 “軟性”是指一些中小創業者集中的服務領域。比如,各種綜合服務和垂直服務,比如家政陪護、老年大學等。這部分錢也難掙,啟動資金門檻低,意味著競爭更激烈。而且教育用戶和市場的成本高,老年人不像年輕人那樣勇于嘗鮮、敢花錢。中小創業者還是蠻艱難的。 所有的商業都是為了賺錢,那就要看誰來付費。銀發經濟,要么老年人自己付錢,要么子女來付。現在50-60歲的老人,他們工作時可能還沒有養老金制度。子女可能會付一部分費,但子女的壓力也大,供房、供娃,能拿出來用于采購養老產品和服務的錢,其實還是比較少的,反而是長輩有時要支持子女買房。 從心理上,人有兩種心理愿意付費:1.恐懼和焦慮;2.求認同。在中國,相當多的老人還是在恐懼和焦慮中更有付費意愿,所以才有保健品騙局和亂象。行業里都說,老人的錢“好騙不好賺”。 07 銀發經濟創業者的“失敗故事”——我以為你需要 養老產業理論上賽道很大,但是“踩坑”的遠比成功的多。 1.陷入偽剛需的“陷阱”。比如,認為子女應該給老人配專屬健康硬件,時刻監測并把數據傳到子女手上。但很多老人并不愿意“被監視”。這種創業者用一個文娛明星的梗來形容就是“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 2.高估了孝心經濟。比如有人模仿年輕人的潮流,發明了“孝心盲盒”,定期給老人寄禮物“驚喜”。但老人并不喜歡,還覺得“浪費錢”。你以為年輕人會買賬嗎?不,他們看到盲盒宣傳中有老年人中意的東西后,回去到網上比價購買。最后這個項目死得很慘。 而一些互聯網短視頻平臺,你會發現很多“會玩”的老年人,比如“穿高跟鞋的汪奶奶”等,非常活躍且粉絲眾多,年輕人也喜歡“會玩”的老年人。所以,銀發經濟創業,找到目標老年群體的需求更重要。 08 加強頂層設計,消除數字鴻溝 《阿凡達》有一句臺詞叫“Iseeyou”,不光是用眼睛看到你,而是產生共情。無論是創業,還是對自己的父母,這很重要。 每個人都會變老,每代人也終將面對數字鴻溝。為了數字鴻溝不變成數字貧困,需要國家頂層設計,還需要基層組織、企業發動起來,比如一些基層居委會給老年人辦“數字”培訓班,有的老人學成了“明星”,比當廣場舞明星還受歡迎,老人就有意愿和積極性去學習。 年輕人和子女的鼓勵也很重要。數據顯示,老年人對數字技術“退學”的重要原因是自信心受打擊后“逃避”,怕被子女嫌棄、拒絕。 產業和企業協同方面,銀發經濟既是生意,也是公益。大企業間,也要打破門戶成見,共享教育和普及的理念。比如在線下推廣自己家的App時,是否也可以教會老人如何手機打車、點餐?即使不是自己公司的業務,也應有大格局和共情理念。 同信息數字科技發展一樣,銀發浪潮也勢不可擋。積極應對老齡化和發展數字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成為21世紀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這就要求科技和長者相向而行,尋求最大公約數,共生發展。讓每一位當下的老年人和未來的老年人老有所依,幸福養老。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