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依鑒湖而建,當時鑒湖是典型的城市湖泊,后來鑒湖殘存的部分就是紹興護城河。”在《南宋紹興府城圖》發布會后,紹興文史館副館長任桂全說。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鑒湖是柯橋區柯巖景區重要組成部分,在紹興越城區則僅是偏門外的一片水域。但是,在文史專家眼中,鑒湖與紹興古城有著十分緊密的交集,鑒湖不僅僅是紹興的“母親河”,更是古城的護城河。此外,記者發現鑒湖這個地名在越城區的東部、西部、南部多地出現,涉及鑒湖、陶堰、東浦、府山、城南等多個街道,鑒湖的范圍到底有多大?記者進行了采訪。 完整的鑒湖存在800多年 如今柯巖風景區的鑒湖,岸邊立有石碑,上面的“鏡湖”二字出自乾隆手筆,陸游名句“千金無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鏡湖”鐫刻于牌坊兩側。鏡湖是鑒湖古稱,但人們說到“稽山鑒水”時,鮮有人聯想到東南10公里外的紹興古城,其實與鑒湖之間也有著許多歷史淵源。任桂全認為,當年鑒湖是典型的城市湖泊,與紹興古城緊密相關,越州因此被譽為“山水國”。 ![]() 《會稽縣志》里的《鑒湖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為消除越地旱澇之災,動員了十三縣的民力筑堤建湖。鑒湖形成了東西帶狀水域,成為連接城鄉的水道,上蓄洪水,下拒咸潮,平添舟楫之利。它既是一個大水庫,也是航運要道、旅行動線,歷史上曾呈現出“鏡湖八百里,水闊渺荷香”面貌。 唐代元稹在越州為官時,留下詩句:“州城回繞拂云堆,鏡水稽山滿眼來。”稽山鑒水所呈現出的美景,是唐詩之路詩人紛至沓來、留下詩篇的一個重要原因。北宋曾鞏《序越州鑒湖圖》記載:“鑒湖,一曰南湖,南并山,北屬州城漕渠?!?/span> 根據史料記載,從東漢至南宋,鑒湖這個巨大的水利工程在紹興至少持續8個世紀之久。南宋古城就是根據鑒湖依湖而建的一個城市。 鑒湖為何在南宋湮廢? 在南宋,鑒湖卻被湮廢,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原因和背景呢?在南宋初期,鑒湖還尚具規模。任桂全翻閱史料,里面記載“紹興十五年七月,宰相秦檜向高宗提出干湖為田的建議,如此'歲可得米十萬斛’。但遭到高宗的反對,他說:'若遇旱歲,無湖水引灌,則所損未必不過之。’鑒湖當時僅存的湖面得以保存?!钡撕?,即使有賢臣的聯名反對廢湖,也沒能阻止鑒湖加速湮廢的步伐。 任桂全認為鑒湖湮廢與南宋紹興的特殊情況息息相關。他告訴記者,南宋紹興迎來一個全盛期,人口超過30萬。人口增多,人們與水爭地,尤其是豪族大戶的兼并掠奪,成為鑒湖湮廢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還有開墾種植技術提高、政府在水利調控決策上失當等原因。 到了南宋嘉定年間,紹興知府汪綱對府城進行了合理建設,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的《會稽志》序言中,說“城府內外,嶄然一新”。當時的面貌反映到《南宋紹興府城圖》上,呈現出西北密,東南疏的情況,城池延伸到地廣人稀的東南方,是什么原因呢?任桂全回答,南宋府城是依鑒湖水系而建,南側城墻走勢與湖堤大致相同,城墻南面的不遠處就是鑒湖水系,便于城內外的水路通航。當時鑒湖湮廢大半,但基本水系尚存。 任桂全這個說法得到了多位文史專家的認同。紹興文史研究者方俞明認為,鑒湖與紹興府城距離很近,中間分布了堰、閘等水利設施,至今仍有地名留存如清水閘、鐘堰等。 鑒湖到底在哪里,有多大? 曾有一位作家提到,紹興有兩樣東西聲名如雷,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們具體在哪里,鑒湖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說柯巖風景區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鑒湖的代表,那么當地圖上出現東鑒湖、鑒湖街道、鑒湖水街、大湖頭時,柯橋區、越城區都有鑒湖村時,很多人一時會摸不著頭腦——大名鼎鼎的鑒湖到底在哪里? 記者從水利部門了解到,鑒湖全盛時期,南界是會稽山北部丘陵,北界是人工修筑的湖堤。以會稽郡城為中心,分東西兩湖。東湖自紹興五云門經原山陰故水道到上虞蒿口斗門,長30.25公里。西湖,自紹興常禧門經今柯橋區的柯巖到錢清廣陵斗門,長26.25公里。據水利專家周魁一考證,鑒湖完整的水域面積約206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30多倍,可以說整個紹興都被鑒湖水系包圍,在古代紹興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水城。 古鑒湖水域如此寬闊,足以拉直我們心中的問號,越城區的東部、西部、南部出現的與鑒湖有關的地名,都位于鑒湖范圍內,比如大湖頭,就是鑒湖北岸的所在地。這些地域現有水系的名稱各不相同,但以文化視角來看,它們是鑒湖的殘存水域,可以稱之為鑒水。宋代以后的紹興湖田交錯、河網密布,多了一些像勞家葑、張家葑這樣的地名。1989年統計,古鑒湖范圍內尚存的河湖面積,原鑒湖(西湖)區域內為14.78平方公里,原鑒湖(東湖)區域內為15.66平方公里,合計為30.44平方公里。歷經歲月磨洗,如今鑒湖殘存的水域面積仍達到杭州西湖面積的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