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的民間驗方,有方向的中醫藥文化傳承,請關注上方“觀至真傳承”公眾號!每天都能學到新知識 一提到“癌”,大家都會色變,因為這個名字太恐怖。在咱們國家消化病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因為有一個大背景不得不考慮,那就是做不到嚴格的分餐制,很多消化病的傳播都是在餐桌上交叉感染的。比如肝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細菌性痢疾等等。 肝炎這個話題是老生常談了,但是不可忽視的另一個極端“肝癌”確實是打垮一個家庭的致命疾病,雖然肝炎并不是肝癌的絕對誘發因素,但是至少是其中一個誘因,并且臨床上對于肝癌的治愈率極低,所以談“癌”色變。 那么中醫是不是有治療癌癥的優勢或者妙招呢? 《傷寒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心中結痛”,“心腹煩滿,臥起不安”,這是什么意思呢?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有人半夜1-3點之間醒來,翻來覆去睡不著,等過了那個時間又迷迷糊糊睡著了?這個提示很重要,半夜兩三點正是肝經值班的時間,到這個時間就醒了睡不著,就是肝經出了問題了,一定要及時調整。程國彭在《醫學心悟》中提到治懊憹,用梔子豉湯,因為梔子是治肝熱的特效藥,有平肝通便的作用。 《靈樞經》:“肝藏血.....肝氣實則怒,肝氣實則兩肋下痛”,這也是一個指征,經常愛生氣的人如果動不動就雙側脅肋脹痛,也得注意了。 《難經》說:“色青善怒,其病四肢滿閉,淋漓便難,肝病也”,這里的“淋漓”是指的小便不爽,“便難”是指的大便閉結,如果出現二便艱澀的問題也要注意。 上面提到的三種值得注意的證候,都是指向肝病的,我們常說大病來臨之前一定會有征兆,這種征兆往往不被重視而已。 “肝癌”一詞是西醫的說法,中醫沒有這個詞,那是不是中醫不會治療這個病呢?其實不是,中醫雖然沒有“肝癌”一詞,但是中醫典籍上治療肝病的條文和方法卻都有的,只是病名不同而已。肝癌的主要表現:右肋下硬、痛、腫、二便艱澀,易怒等等。尤其值得注意,腹膜破裂是很危險的,所以動手術就是冒險。 經方大家曹穎甫先生《經方實驗錄》有一則治療“肝癌”的醫案,堪稱經典,展示給大家,給有需要的人以幫助。 連雅堂(此人也是名人,有興趣的人可以搜下他可是寶島連姓人的族親),福建人,六十八歲,身體瘦弱,一日夜間起夜小便,忽覺右肋下痛楚非常,下牽睪丸,上引背部,以至于不能獨自回到床上休息,上下仿佛一條經脈牽住,不能轉側,次日凌晨到西醫處就診,診斷為肋膜炎,給與外用膏藥,口服藥物均不見效。后找到虞舜臣先生,中醫診斷為“肋疽”,也就是西醫講的“肝癌”。遂給處方: 柴胡9克,白芍18克,桃仁18克,當歸尾9克,柏子仁12克,瓦楞子12克,青皮5克,郁金6克,香附5克,橘葉5克,橘絡3克,水煎服,連用三劑。 患者用藥后黑色大便甚多,牽扯疼痛證候卻大減一半,遂改處方: 歸身9克,柏子仁10克,白芍18克,阿膠6克(烊化),代赭石12克,人參須15克,炙甘草9克,生地黃15克,調理十余日,逐漸康復。這一則醫案有據可查,堪稱經典。虞舜臣先生講:“柏子仁是補肝的特效藥,用在攻肝或者疏肝的方劑中,常常收到很好的效果,屢試不爽”。 醫案值得借鑒,經方傳承的是方證對應,不過這個醫案留下的思考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比如用藥方向很明確,那就是,柴胡,梔子,桃仁,白芍,黃芩,柏子仁,甘草,當歸等治本的藥物。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看完文章的朋友,如果覺得本文分析透徹,請點擊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看到本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