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為什么是錦州 首先要提到的是遼西走廊。上圖可以看到:背靠遼西山地,東臨遼東灣,形成一條長達150公里,寬10公里左右的狹長平原上。這個平原的南端起于萬里長城的起點山海關,北端就是錦州城。在地理上,它被稱為遼西走廊。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錦州-山海關一線的鐵路在這種情況下都是必爭之路。 二、而為什么是錦州而不是山海關呢? 1、是因為錦州處于遼西走廊的北邊,是東北的門戶,山海關處于遼西走廊的南端,是華北的門戶。 而遼沈戰役是以東北地區為重點的戰役,所以作為東北的大門,攻占錦州是首要之選。 2、錦州是多條鐵路的交匯點,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 而且是東北國民黨堅固設防的重要城市。駐有國民黨第93軍和新8軍等部6個師及由沈陽空運來的第49軍兩個團的兵力,共計10萬余人,而山海關相對較小,現在也僅僅是秦皇島的一個區。 3、三大戰役主要是以消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占領山海關,國民黨除了營口還有葫蘆島等海上通道可以撤退。 4、更重要是東北野戰軍主要軍事力量集中在長春沈陽附近,山海關相較錦州戰線更長,行軍后勤戰線更長,不利集中殲滅敵軍。 5、山海關更靠近華北傅作義部,攻打山海關更容易收到傅作義部的支援,會大大增加戰役難度。 三、是錦州還是長春? 當時東北國民黨軍主要兵力布置在錦州(10萬余)、沈陽(20余萬) 、長春(10萬余) 三個孤立點,其中長春已被合圍,沈陽錦州未被包圍。 遼沈戰役發動前,東野主力遠在長春以北。國民黨如決定全軍收縮于錦州,沈陽國民黨軍可通過鐵路迅速南下,長春國民黨軍如突圍后也可通過鐵路迅速南下,及時長春突圍不利,三處集中到錦州的國民黨軍將近30余萬,如此國民黨就有進、守、退三策。進可等待形勢變化,獲補充后再次進軍,爭奪東北。守,可與華北傅作義部形成犄角之勢,相互支援,堵住解放軍進軍關內通道,華北無憂。退,一旦形勢不利,可將數十萬國民黨軍撤入關內,加入任何一個戰場,這對解放東北華北和全國造成巨大阻礙,也將會極大改善國民黨的被動戰場態勢,極大推后解放戰爭的進程。而只要解放軍在沈陽長春國民黨撤退前,率先占據錦州,就等于鎖住東北咽喉,徹底隔斷東北與華北國民黨軍聯系,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以上是毛主席和軍委中央的戰略部署,但以林彪為首的東野卻顧慮重重。所有人都覺得毛主席的手筆實在是太大了,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長春才是東北野戰軍下一個目標,打錦州,相當于把長春和沈陽甩在后面,這是一種很冒險的行為。 不過大家都覺得,毛主席的想法在戰略上其實沒什么問題,只是在實際中去實現它卻困難重重。 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錦州是東北的門戶,蔣介石不會丟棄,定會拼死防守,范漢杰率領的錦州、錦西守敵有十五萬人,城防堅固,攻堅作戰十分困難。 第二,華北傅作義集團和沈陽衛立煌集團都可能增援,形成東西夾擊,如果打錦州久攻不下,那錦州就會變成第二個四平,而且最后的結局會比四平糟糕得多。 第三,南下作戰,相當于遠離大后方,后勤補給線拉得太長,很容易被敵人切斷,沒有了糧食彈藥的供給,攻擊錦州的部隊很有可能因此全軍覆沒 林彪沒有下打錦州的決心,給軍委中央的復電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目前的情況打不了錦州,還是先打長春,以攻城打援的方式同樣可以拖住衛立煌。根據林彪的部署,他攻城攻的是長春,打援則打的是沈陽。在他看來,一旦長春被圍困,衛立煌一定會讓沈陽的軍隊增援,而在沈陽,剛好有一支林彪做夢都想解決掉的國民黨軍精銳。那就是國民黨在東北的頭號王牌主力——廖耀湘的第九兵團。 林彪覺得,廖耀湘如果龜縮在沈陽城內,依托著沈陽那種變態的防御工事,想打掉他幾乎不可能,所以最好把他引出來,在野外干掉他。 廖耀湘其人,與其說他打仗強悍,倒不如說他打仗精明,跟有“東方隆美爾”之稱的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有的一拼,如果他是東北國軍統帥估計壓根不會管長春,但是衛立煌下令,他絕對會去。如果東野對長春發起猛攻,衛立煌一定會讓廖耀湘增援長春,到時候就可以從容不迫地收拾第九兵團了 軍委中央的復電很快就被送到了林彪的辦公桌上,內容小編記不住,反正概括起來就是這意思:考慮到東北野戰軍尚且缺乏攻擊大城市的經驗,打長春也好,可以獲取這方面的經驗。 軍委回電的語氣很平實,是一種公事公辦的口吻。但以林彪對毛澤東的了解,覺得主席同志在起草電文的時候心里一定非常不爽,倒不是因為林彪否決了他提出的作戰計劃,而是出于一種不甘心。 毛澤東認為,林彪的東野有百萬大軍,衛立煌手下的部隊也就不到六十萬,如果你林彪連錦州都搞不定,讓國軍主力撤退到山海關內,到時候衛立煌和華北的傅作義聯手,那我們怎么收拾啊? 如果林彪在幾乎兩倍兵力優勢下都沒有對東北的敵人達成全殲,毛澤東這種雄才大略的人怎么會甘心?但是毛澤東畢竟是一貫堅持軍事民主,即便是林彪不貫徹他的意圖,毛澤東還是選擇了尊重他的意見,表示可以讓林彪先打長春試試看。 不久,長春戰役正式打響,東野副司令員蕭勁光率領東野兩個縱隊六個獨立師共十萬余人殺向長春。與此同時,林彪在沈陽到長春的沿線部署了八個縱隊,擺好陣勢等著廖耀湘自投羅網。 駐守長春的是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第一兵團主要由中央軍嫡系新七軍,原滇系部隊第六十軍,然后就是一些地方雜牌部隊。林彪選擇打長春原因不僅是因為打長春容易部署,風險小,而且駐守部隊的戰斗力相對錦州也稍薄弱。 但是東野司令部顯然小看了長春的防御工事,要知道,戰斗力再差的部隊一旦躲進了堅固的工事,那就比精銳部隊還難對付。在日本侵華時期,長春是“偽滿洲國”的首都,日本在長春苦心經營多年,將其變成了一座超級堡壘。在長春城內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長春市內的主要建筑都擁有一米多厚的鋼筋混凝土墻和屋頂,街區的主要道路寬度達到了六十米,極大的射界空間使得守城的敵軍極易發揮火力優勢,而且城內的各個軍事據點還有坑道相互連接,互為呼應,這些再加上第一兵團的十萬余名官兵,組成了長春市號稱全國之冠的強悍防御體系。 長春外圍戰斗結束以后,東北野戰軍才真真正正領教了長春防御工事的厲害,長春就像一塊死硬死硬的石頭,攻不破也啃不動;而且,東野的打援部隊對廖耀湘守株待兔,廖耀湘就是不出來,從這點可以看出,即便是衛立煌也認為就憑長春的全國最強城市防御,對付東野的進攻不成問題,何必讓廖耀湘去出這個頭?而且利用長春這樣的一座孤城,就牽制住了中共最強的東北野戰軍大部,在南京的蔣介石對這種局面也是可以接受的。 長春的攻擊舉步維艱,林彪就此察覺到,長春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目前的戰略計劃,他在辦公室里踱步,一面命令蕭勁光停止進攻,改為將長春團團圍住;一面重新拿出毛澤東之前的電報仔細閱讀起來。毛主席在此之前就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的問題跟林彪反復致電討論多次,其中有一份電報內容,小編覺得非常值得玩味,不妨摘錄其中一段電文如下: 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所說的攻打沈陽附近之困難,以及入關作戰之困難等,有些只是設想的困難,事實上不一定有的。.......在對目前的干部中,只能說在目前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處于被動地位。 軍委中央1948年4月22日電(摘錄) 毛澤東在此之前的電報雖然說同意了林彪攻打長春的提議,但是從他的復電看,毛澤東仍然認定南下攻取錦州才是上上之策。1948年7月29日,林彪,羅榮桓并劉亞樓致電軍委中央,表達了東北野戰軍愿意接受主席的意見,南下攻取錦州。 東北野戰軍向軍委中央匯報的攻打錦州的電報很快就得到了回復,1948年9月,毛澤東在電報中指出:“要置沈陽長春之敵于不顧,確立你們南下攻取錦州——山海關——唐山一線的決心,確立你們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時敢于同他作戰......” 1948年9月12日,林彪率領東北野戰軍南下錦州,并且,他只帶了單程的汽油,還有一顆忐忑不安的心。這說明,林彪是抱著必勝的決心,誓要奪取錦州,進而取得東北戰局的主動權。 四、攻占錦州 ![]() 1948年9月7日,毛澤東主席代軍委中央為東北野戰軍制定了遼沈戰役作戰方針,提出了“攻錦打援”的戰略部署。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發起遼沈戰役,連克昌黎、北戴河、綏中、興城、義縣等地,25萬大軍直逼錦州。 為解錦州之圍,國民黨組成“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企圖從錦西葫蘆島和沈陽兩個方向夾擊錦州。 為此,10月10日,毛主席再次向東北野戰軍首長強調了攻錦作戰的重要性,指出“你們的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求得盡可能迅速地攻克該城。即使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這一指示,堅定了東北野戰軍攻打錦州的信心和決心。 東北野戰軍攻錦打援部署最后確定后,東總指揮機關根據錦州敵情、地形,確定攻城部署:以2縱、3縱和6縱17師、炮兵主力和坦克團組成北突擊集團,以7縱、9縱,配屬炮縱一部組成南突擊集團,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主要突擊;8縱配屬1縱炮兵團由東向西擔任輔助突擊。戰術上,充分運用義縣戰斗中挖交通溝的經驗,盡可能使進攻出發陣地逼近國民黨守軍防御陣地。 各攻城部隊經過充分準備,于10月9日開始向錦州外圍據點發起攻擊。經過激烈戰斗和反復爭奪,至13日,北突擊集團第2縱隊攻占城西北的合成燃料廠、十二畝地、黑山團管區等據點;第3縱隊第7、第8師和第6縱隊第17師攻占城北的配水池、大疙瘩(亮馬山)等據點。南突擊集團的第7、第9縱隊攻占炮臺山、罕王殿、雙山子、松山、大嶺、老爺廟、南山等外圍陣地,前出至女兒河北岸。第8縱隊攻占紫荊山、百官屯、北大營,進迫城東關。至此,東北野戰軍控制了錦州外圍有利地帶,錦州城區已處于攻錦部隊瞰制之下。 為確保主力部隊攻克錦州,東北野戰軍在掃除錦州外圍據點的同時,分別在塔山和彰武、新立屯地區進行了阻援作戰。 ![]() 10月14日11時,攻錦部隊向錦州城發起總攻。近千門火炮集中向錦州城垣實施轟擊。各突擊集團在炮火掩護和坦克配合下,發起全線猛攻。在主要突擊地段擔任攻擊的第2縱隊第5師,通過挖交通壕迫近錦州城守軍防御陣地前沿,在總攻發起不久即首先突破城垣進入巷戰, ![]() 隨后北突擊集團第2縱隊主力沿惠安街、良安街突進;第3縱隊主力由偽省公署東側突破城墻入城猛插;第6縱隊第17師沿突破口北側投入戰斗,攻入縱深,從康德街、大同街向市內攻擊;坦克隊也隨同北突擊集團突入城內,協同步兵作戰。南突擊集團第7、第9縱隊涉過女兒河、小凌河,同時突破錦州南面城防,沿牡丹街、中央大街向縱深發展。東突擊集團第8縱隊也從瓦斯會社方向突入城內。各突擊部隊入城后,穿插分割,迂回包圍,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廣大指戰員不顧國民黨軍飛機的轟炸、掃射和城內守軍的拼死抵抗,英勇沖殺,以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的戰術,逐個攻破各核心據點。至15日18時,經31小時激戰,東北野戰軍全殲國民黨守軍10萬余人,解放錦州,取得了遼沈戰役的關鍵性勝利。 戰后,被俘的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感慨地說:“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 從9月12日東野南下錦州,到10月15日錦州全境解放,僅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直接攻城更是僅用了1天多時間,大大出乎人們預料,極大地增強了我軍的士氣和信心。 錦州的解放,也完全封閉了東北國民黨軍從陸路撤向關內的通道,實現了“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戰略構想,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