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雨798 多梅尼科·科維(Domenico Corvi,1721–1803)是18世紀末的一位意大利畫家,活躍于羅馬及其周邊地區,其繪畫風格為早期新古典主義。 科維出生在意大利小鎮維泰博。年輕時在維泰博創作了一些早期作品之后,科爾維搬到了羅馬,在著名畫家弗朗切斯科·曼奇尼(Francesco Mancini)的工作室學習,在當時羅馬的藝術氛圍中,蓬佩奧·巴托尼(Pompeo Batoni)的晚期洛可可風格和安東·拉斐爾·門斯(Anton Raphael Mengs)的早期新古典主義并存,并在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 ![]() 多梅尼科·科維自畫像 洛可可風格相較于之前巴洛克與后來的新古典主義,洛可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 洛可可風的建筑 ![]() 洛可可風家具,傾其所能不使用直線,甚至木頭的紋理也故意采用斜邊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國高度發展,并受到中國風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筑和家具蔓延到油畫和雕塑,表現在讓-安東尼·華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 ![]() 佛朗索瓦·布歇作品 新古典主義繪畫興起于1760年初,德國藝術史學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發起了一場反對浮夸的洛可可風格的呼吁,宣揚回歸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簡樸。作為這場運動的先驅,安東·拉斐爾·門斯是當時最符合溫克爾曼所宣揚的美學理念的畫家。 門斯和溫克爾曼合作完成的大型壁畫巴那斯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壁畫以古希臘、古羅馬作為背景,場景的構造采用了正交視圖。在顏色和線條的選擇上,壁畫突出線條和造型,景深的缺失讓畫面呈現出淺浮雕的效果。 安東·拉斐爾·門斯作品 隨后這場運動蔓延到羅馬。米蘭畫家博西(Giuseppe Bossi)和阿皮安尼(Andrea Appiani),羅馬畫家卡姆基尼(Vincenzo Camuccini),波倫亞畫家貝拉基(Pelagio Palagi)便是其中四位代表畫家。 當新古典主義浪潮席卷大不列顛和德國之時,卻在法國放慢了它的步伐。直到1770年,在法國畫家約瑟夫·瑪麗·維恩(Joseph-Marie Vien)的影響下,人們才接受了這股風潮。 ![]() 多梅尼科·科維作品 多梅尼科·科維的藝術創作高峰便身處這一時期,他在羅馬的第一套獨立作品是在1758年完成的一系列油畫,其中包括為特列塔尼蒙特教堂創作的壁畫作品。 ![]() 多梅尼科·科維作品 1754年,在安東內利家族的資助下,科維獲得了塞尼加利亞教堂三幅壁畫的委托。期間還為圣馬塞洛教堂、巴貝里尼宮繪制了一系列歷史主題油畫。 ![]() 多梅尼科·科維作品 1770年—1778年,科維完成了可爾維教堂的天頂壁畫繪制。1771年,科維完成了為博爾蓋塞別墅繪制的《阿波羅凱旋》壁畫。并為博爾蓋塞家族修復了卡佩拉·保利納長廊壁畫。 ![]() 多梅尼科·科維作品 1774年—1778年,科維為瑞士索洛圖恩的一座瑞士修道院完成了環廊壁畫。在此期間,科爾維加入了藝術家“阿卡迪亞學院”。并創作了《圣若瑟·卡拉桑茲的奇跡》,這幅畫是為了紀念1767年7月16日圣徒被冊封而創作的,現收藏在雅典沃茲沃斯博物館。 ![]() 多梅尼科·科維作品 多梅尼科·科維的學生中有意大利著名新古典主義畫家弗朗西斯科·阿爾伯里(Francesco Alberi)和溫琴佐·卡馬卡尼(Vincenzo Camuccini)。 1803年,多梅尼科·科維在羅馬去世,享年82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