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鄧芝出使東吳,孫權問計于張昭,投降派子布又搬出了聯魏即安,退蜀來使的主意;而原著中只寫張昭獻計支油鍋,并未明言其政治取向… 原著中對鄧芝說吳侯之描述十分粗略,理由并不充分,而此處周鍇有很多細節加戲,將鄧芝說詞的邏輯性提高了一個檔次,他首先解析了吳侯騎虎難下的態勢,繼而說明臥龍已有退四路大軍之計,隨后小校來報,蜀軍果真退四路大軍,群臣驚愕;這時再把原著中的說詞接上,說服孫權就水到渠成了… 東吳的首鼠兩端一直頗受詬病。此次仍是如此。就電視劇言,東吳并不知道四路兵馬無功而返,遂陳兵設鼎。張昭呵斥鄧芝不拜。 鄧芝的回答不卑不亢漂亮極了:“上國使臣,不拜下邦之主。”有身份,卻不咄咄逼人。 隨后一段利害分析,有理有力有節。張昭等猶自不信,“分明是蜀國危在旦夕……” 恰于此時,斥候來報,情勢逆轉。鄧芝將退兵之法一一說來,酣暢淋漓。 而后表明心跡:“若大王以愚言為不然,愚將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絕說客之名也?!?/p> 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吳人都傻了。 孫權揚手高呼“攔住他”——十幾年后,我在《大秦帝國》的魏惠王身上,看到了同樣顢頇的影子。 鄧芝躍上臺階,士兵交戟攔截。鄧芝大笑,“吳王,既要烹我,為何又攔?為何又攔!”這一聲,痛快! 孫權審時度勢,請鄧芝入后殿商議。芝整衣冠而入。至此,重歸使者莊重。 |
|
來自: 鮮說故事 > 《三國演義·小說·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