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大會》第三集邀您共賞 三件書法作品 ![]() ![]() 東晉·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 東晉傳世唯一書法真跡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所寫的一封信札,存世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是東晉傳世的唯一書法真跡。東晉時期書法的師承關系呈現出家族性、時代性等特點。王珣所在的“瑯琊王氏”三代皆有書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書圣”王羲之。然而,由于王羲之、王獻之書法作品存世僅有摹本、臨本或刻帖,真跡已不可尋,因此《伯遠帖》成為研究東晉書法,特別是“二王”書法極為珍貴的墨跡。 ![]() 東晉·王珣《伯遠帖》卷前 引首乾隆御書:“江左風華” 清朝乾隆皇帝對《伯遠帖》珍愛無比,將它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并稱為“三希”,放入養心殿溫室收藏,并將溫室改名為“三希堂”。 《伯遠帖》僅有五行、四十七個字,被后世譽為“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 ![]() 南朝至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真草千字文》 傳播書法的經典教材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和尚用真書(即楷書)和草書兩種書體書寫的《千字文》書法作品。智永生活在南朝至隋間,是王羲之的七世孫,因而盡得“王氏書法”的傳承。 《千字文》是中國古代兒童蒙學經典之一,南朝梁武帝為了便于子孫們學習,命大臣周興嗣以1000個不重復單字編排成有邏輯內涵的文章,這就是《千字文》。《千字文》誕生以后廣為流傳,并被歷代書法家書寫傳播。 ![]() 南朝至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相傳,智永在永欣寺里日夜抄寫,將《千字文》書寫了八百多遍,并送往江東諸寺,作為書法范本讓百姓學習,王氏書法得以流傳開來。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楷書和草書法度嚴謹,文字規范,既是書法史上的精品,也是文化傳播的典范。 ![]() ![]() 唐·懷仁《集王圣教序》拓本 (局部) 《集王圣教序》 王羲之書法字典 唐代懷仁領唐太宗之命,花費二十余年時間,遍求天下王羲之書法真跡,從中選擇不同單字組合成唐太宗所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等內容,并刻成石碑,后世稱為《集王圣教序》碑,今藏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 《蘭亭集序》墨跡與《集王圣教序》單字對比 《集王圣教序》共集1903字,其中不重復單字為755個。集字過程中,懷仁謹慎從事,布局章法,各盡其勢,雖是集字成碑,但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征,后世稱其“備盡八法之妙”。歷代書家對這一作品評價甚高,稱“模仿羲之之書,必自懷仁始”。《集王圣教序》是后世學習王羲之書法的主要來源。 來源:央視科教
書法字典網◎有益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