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萎縮性關節炎,是一種具有關節炎變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早期有游走性的關節腫痛和運動障礙,晚期則關節僵硬,出現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縮。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尚未肯定,但寒冷、潮濕等常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 患病以青壯年為多、女性多于男性。這種病起病緩慢,患者最初起病時只是感到疲倦乏力,低熱,手足麻木刺痛,胃納不佳,體重減輕。繼后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當時關節外觀并無異常,以后關節逐漸腫大如梭狀。關節腫大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以后再累及其他關節?;疾∪站?,關節附近肌肉的僵硬和萎縮也日益顯著,關節周圖組織也變得強硬。最后關節變成僵硬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掌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白,形成特征性的尺側偏向畸形。此時患者穿衣、吃飯、翻身都需人幫助,非常痛苦。 患者上肢的鷹嘴突、腕部和踝部可出現堅硬如橡皮的皮下小結(直徑自數毫米到3~4厘米不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通過病變關節的X線檢查、血液的類風濕因子等檢查而確診。 ![]()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祖國醫學的“痹證”范疇,其癥狀與歷節、痛風、骨痹等相似。中醫認為其病因由于體虛陽氣不足,衛外不固,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于經絡、肌肉、關節,致氣血運行不暢,凝滯日久而成痹。 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型: 一、風濕熱痹:關節腫大,灼痛脹痛,或局部發紅,灼熱,舌質較紅,苔黃燥,脈細滑數。 治宜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佐以益氣健脾,活血通絡。 處方:黃芪30克,防己12克,土茯苓30克,防風12克,白術12克,當歸12克,羌活12克,地骨皮20克,獨活12克,桑枝30克,川牛膝10克。 服法:水煎服。 加減:風重者,加海風藤30克、威靈仙15克、路路通10克;濕重者,加苡仁30克,蒼術10克;熱重者,加生石膏30克,地龍12克。 二、風寒濕痹:關節腫痛,屈伸不利,畏寒,泄瀉,舌淡,苔白,脈弦滑。 治宜驅風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制川烏10克(先熬),制草烏10克(先熬),桂枝20克,羌活30克,獨活12克,威靈仙12克,尋骨風30克,烏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服),牛膝12克。 服法:水煎服。 ![]()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 1. 木瓜、防風、防己、紅花各30克,生地、威靈仙、當歸、土茯苓各60克,泡酒三周后,取濾液。另外用白花蛇一條、蘄蛇30克、烏梢蛇30克,泡酒三周,也取其濾液。兩種濾液合并,每次服10~15毫升,每日服三次。高血壓及心臟、肝臟、腎臟病患者慎用。 2. 桂枝12克,甘草、白芍、知母、白術、麻黃、生姜、防風各10克,附子30克(先熬二小時)。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30劑為一療程。癥狀緩解后,方中加用黃芪30克再服,可鞏固療效。 3. 昆明山海棠片、 雷公藤藥酒(照說明服用)。 近年來,發現草藥雷公藤及其同屬植物昆明山海棠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湖北省用雷公藤治療近萬例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滿意。雷公藤有毒,其藥用部分多采用其去二層皮的根部(毒性小,有效成份高)。有的地區已將雷公廉制成糖漿、沖劑、片劑等,用于臨床。雷公藤的使用應從小劑量開始,待胃腸道適應后,再加大劑量。 ![]() 臨床參考老中醫的效方:黃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桃仁15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地龍15g,桂枝15g,牛膝15g,白芷15g,白鮮皮15g,甘草15g。 此方可隨癥加減,以改動方中藥物用量為主,或將藥物稍事變更。熱盛為主,可加漏蘆30g,漏蘆清熱而不傷陰;以寒為主者,可加制附子10g,增強散寒止痛之力;頑痹正虛、關節變形者,可加當歸20g,制附子10g,伸筋草15g,加強溫補穿透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