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學點哲學】 灰度思維:生活并非“非黑即白” 在《奇葩說》中,有選手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判斷對錯的時候變成了一種二元對立、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價值觀。” 許多人確是如此,曾經認為世界的善惡、對錯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但在經歷一些事后才逐漸發現,生活并非“非黑即白”。 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是復雜而矛盾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隱藏的一面。 這個世界參差多彩,黑白瞬息轉變。很多事情,并不都是二元對立,在黑色與白色之間,還有一個灰色的過渡地帶。而在這個地帶里,真假是非、黑白曲直,并沒有明顯的界限。 其實,世界既不黑也不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 真正成熟的人,從不將事物進行二元對立,而是懂得做人做事需要學會圓滑和變通,用“灰度思維”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從而在人際關系上更能如魚得水,在生活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羅翔說:“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在腦海中同時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 “南非國父”曼德拉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其一生坐牢二十七年,為南非黑人的解放奮斗一生,他的存在讓南非的黑人享受到了該有的平等權益,但他也受到過非議。 年輕時的曼德拉親自組織和領導了針對政府的恐怖襲擊,有人說他是暴力執政;曼德拉有過三個女人,甚至在娶第三任妻子時,已是83歲高齡,于是又有人說他生活作風不檢點。 然而,在思維成熟的人看來:曼德拉自身是一個矛盾體,他有值得稱贊的貢獻,也有需要質疑之處。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 曼德拉也是不完美的,但他對南非,對南非人民,乃至對所有黑人的愛,都是不應遭受質疑的。 我們無法將曼德拉比作十全十美的神,正因人性的多元化、立體化,才讓他所做的一切看起來更真實。 所以,對待曼德拉最好的態度,是要中肯批判他的過失,同時發自內心認可他的成就。 這種折中不偏頗的思維模式,才是對灰度思維最好的詮釋。 所謂灰度思維,就是打破“非黑即白”的固化定律,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白黑融合”為主旨的和合思維。 這是要在善與惡、對與錯、黑與白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以此來正確反映客觀事實的思維模式,也是一種最接近真相的思維模式。 在真實的世界里,不是棱角分明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圓潤的、混沌的、無常的,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隨時可以變成白,白也隨時可以變成黑,這就是“灰度”。 生活中,具備灰度思維的人,無一不是厲害的角色! 他們用這種思維去思考問題、看待事物,在未知中把握趨勢,在對立中尋求共贏。 任正非就是這樣一位最懂灰度思維的企業家。 他曾說過:“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在黑白之間尋求平衡。” 他又說: “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度中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他還說:“不要嫉惡如仇,黑白分明……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問題很正常,沒有人沒有問題。” 可見,任正非是真正的“人性大師”,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謂清澈見底,因此他也贏得了人心,成就了事業。 古往今來,無論從商還是從政,那些成功人士無不深諳灰度之道。 明代大富豪沈萬三,年輕時做過一段茶葉生意,在新茶上市時,跟隨商隊去產地收購。 沈萬三家底微薄,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大商行競爭,好茶幾乎收購無望。就連與茶農談妥的茶葉,也被更有實力的商人從中買走。 見此情景,沈萬三放棄收購茶葉,將目光放在裝茶的竹筐上。 他買下所有竹筐,又以高出市場三倍的價格,轉手賣給有需要的茶商,最終賺得滿盆滿缽。 人生困局就像沈萬三的“茶葉困局”,很多問題的答案,也不是非A即B。 換個思路,拓寬眼界,就會發現在A與B之外,還有CDEF等多重可能。 況且,一時的成敗也說明不了什么問題,知道凡事沒有絕對,遇事不偏激,做事不極端,總能迎來柳暗花明。 所以,灰度思維從另一個方面來解讀,實際上是一種難得的韌性。 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有這般韌性。他讀書打仗都不喜歡急功冒進,總是穩打穩扎,穩中求勝,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收復一城一地。 正是用這種看似很慢的笨辦法,他才做到了許多人做不到的事,達到了很多人達不到的高度。 早年,曾國藩也是性格剛烈,曾被石達開的太平軍打得大敗,欲跳湖自盡。 幸而被手下救起,才得以重整湘軍,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才有了后來力挽狂瀾的機會,最終功成名就。 真正聰明的人,都擁有灰度思維,他們始終堅信: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只有勇氣和毅力,才是戰無不勝的武器。 那些殺不死你的東西,終會使你變得更強大,定能讓你過得更幸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