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超音速截擊機MiG-31“獵狐犬”(Foxhound)源自MiG-25“狐蝠”(Foxbat)。MiG-31首飛于1975年9月。米高揚是MiG-31的設計和制造。 武器MiG-31配備四枚遠程Vympel R-33E空空導彈。R-33可在慣導模式下發射,以射擊極遠距離目標。它可以在半主動雷達制導(SARH)模式下進行初始捕獲和中途更新。它用于攻擊大型高速目標,例如SR-71、B-1和B-52。 ![]() 該機還配備四枚短程R-60MK導彈和兩枚Bisnovat R-40TD1中程導彈。右舷主起落架艙上方安裝一門六管30mm內置機炮(Ghs-6-23M) 。備彈800發,可以發射超過10,000發/min。 ![]() MiG-31BM可掛載AA-12 Adder導彈和各型俄制空地導彈(AGM),如AS-17 Krypton反輻射導彈(ARM)。 R-33(AA-9“阿莫斯”)空空導彈 R-33E遠程空空導彈,成為Mig-31對抗戰略轟炸機和高空機等高價值空中威脅首選武器。它能夠在嚴重干擾環境和全天候工作。射程120~160km不等,具體取決于發射高度和空速。 一旦發射,R-33使用慣性導航和半主動雷達系統進行中途制導。在飛行最后階段,主動雷達制導頭負責導彈制導和目標攔截。Mig-31是唯一能夠使用R-33E導彈的飛機。 ![]() R-60(AA-8“蚜蟲”)短程空空導彈 Molniya(現為Vympel)R-60(北約代號:AA-8'Aphid')一種短程輕型紅外制導空空導彈,設計用于蘇聯戰斗機。已廣泛出口,并仍在許多其他國家服役。 ![]() R-40TD1 (AA-6 'Acrid') 中程空空導彈 R-40 (AA-6 'Acrid') MVR AAM中程空空導彈,速度M4.5-5,R-40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空空導彈。標準PVO程序是向目標2枚導彈齊射,1枚熱追蹤R-40T導彈后跟隨一枚SARH R-40R。 ![]() R-77增程中程空空導彈 R-77,出口名稱RVV-AE,西方稱AA-12 Adder,是一種增程中程空空導彈,具有主動雷達導引頭,可同時攻擊多個空中目標。這種導彈是蘇聯/俄羅斯對應美空軍AIM-120 AMRAAM的產物。由于其具有發射后不管的能力, R-77使 Mig-29和Su-27能夠同時應對多種空中威脅。其他版本配備紅外和無源雷達導引頭,而不是主動雷達尋的。計劃將導彈射程增加到150km以上。 ![]() R-77設計有創新控制面。一旦發射,R-77依賴于慣性導航系統,該系統具有來自飛機傳感器的可選飛行中目標位置更新。當R-77距離大約20km時,其雷達尋的頭會激活,將導彈引導至目標。 Vympel R-37M超遠程空空導彈 R-37(西方稱:AA-13 箭,有時是 AA-X-13 箭)是一種大型、快速、強大且射程極遠的空空導彈。Vympel(現為TRV一部分)設計并制造了R-37。 R-37研發是為取代用于MiG-31的R-33(西方稱:AA-9 Amos)。主要目的是擊落飛機(特別是高價值預警機),甚至可能從遠距離擊落巡航導彈,使發射平臺可以免受報復。 ![]() 蘇聯于1983年開始研發R-37。1989年開始進行測試。1994年,K-37(研發中R-37名稱)獲得從300km外擊中目標的記錄。1998年,K-37計劃因成本高昂和缺乏足夠合適的MiG-31發射平臺而被擱置。2006年,作為MiG-31BM計劃的一部分,俄重啟該武器計劃。新版本被稱為R-37M或RVV-BD。已于2014年投入生產。 ![]() R-37M通過半主動和主動雷達制導跟蹤目標,雷達系統是9B-1388。R-37M定位目標方式:發射平臺檢測到目標并將R-37發射到目標的假設位置。R-37M進入目標合適射程內,激活自身雷達并鎖定目標。R-37M還可以完全獨立于其發射平臺的即發即棄模式。 R-37M比其前身R-33更具機動性。可以從15~25,000m間任何高度打擊目標,具有很強的多功能性。其巨大的60kg高爆破片彈頭能夠嚴重損壞大型預警機。它的速度M6.0(約7,350km/h)足以輕松追上任何類型飛機。最重要的是它射程高達200km。 ![]() 雖然通常稱為R-37,但這種導彈還有許多其他名稱。西方被稱為 AA-X-13、AA-13、Arrow,Andi。在俄羅斯被稱為Izdeliye 610或RVV-BD(Raketa Vozduh-Vozduh Bolyshoy Dalnosty)。R-37M用于兩類飛機:MiG-31BM,Su-35S。 Kh-31AD機載反艦導彈 Kh-31AD機載反艦導彈用于打擊護航部隊和單艦戰斗(突擊登陸)水面艦艇和貨船。與原型Kh-31A相比,這種導彈彈頭性能增加了15%。其射程120~160km。最右側↓ ![]() Kh-31PD機載高速反輻射導彈 Kh-31PD機載高速反雷達導彈旨在打擊防空導彈站(ZRK)雷達。導彈地面維護由OKA-E-1飛機制導武器 (AUSP) 準備系統提供。 ![]() Kh-58 (AS-11 'Kilter') 反輻射導彈 Kh-58E導彈用于打擊構成陸基防空系統、防空預警、目標指示和控制系統的的雷達,以及在A/A'、B/B'和C頻段工作的其他目標。Kh-58E可在全天候條件(雨、雪、霧)或季節?使用,不受發射地點緯度任何限制。導彈由被動雷達制導頭和自主控制系統引導。 ![]() Kh-58E導彈可用于Su-24MK、Su-22M4、Su-25TK、MiG-25BM戰斗機,配備適當的目標指示系統和用于導彈發射的機載彈射裝置。 ![]() 表現MiG-31爬升率可達208m/s,飛行速度可達3,000km/h。該機擺渡和作戰航程分別為3,300km和720km。最大起飛重量為46,200kg。航程和翼載能力分別為1,620m和665kg/㎡,最大過載5G。 雷達MiG-31配備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掃描N007 Zaslon相控陣雷達。它也被稱為SBI-16 Zaslon(閃舞)雷達,由WSO在后座艙操作。它可接收來自預警雷達(EWR)和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AWACS)信號。Zaslon 具有掃描200km距離能力。雷達可以捕獲10個目標并與同時在飛機周圍半徑(飛機后面和下方)飛行的4個目標交戰。 ![]() Zaslon波束的電子轉向比機械轉向更快、更準確。盡管有目標防御機動、電子對抗措施(ECM),Zaslon 雷達仍有能力使用連續和不連續的控制和制導命令搜索和攻擊空中和地面的各種目標。 ![]() N007 Zaslon相控陣雷達/SBI-16 Zaslon(閃舞)雷達 ![]() 武器控制系統(WCS)“Zaslon”用于在干擾情況下以俯/仰模式搜索、檢測、識別和跟蹤FWD和TAIL半球中的空中目標。WCS“Zaslon”其升級用于遠程空中目標攔截、單機和集群操作、與地面自動控制系統和 ACS的交互。 ![]() 傳感器MiG-31配備輕型(LD)/速度和方向(SD)傳感器、邊掃描邊跟蹤(TWS)雷達、紅外搜索與跟蹤(IRST)系統和雷達告警接收器(RWR)系統。飛機分配部分功率用于跟蹤目標,其余部分用于掃描。飛機上的TWS雷達系統采用了兩項新技術——相控陣雷達和計算機存儲設備。 IRST 傳感器 8TK,8TK吊艙半凹在MiG-31機鼻下↓ ![]() MiG-31半伸縮式 IRST。傳感器視野為±60°方位角,+6/-13°俯仰角。范圍約50km。IRST傳感器檢測,RWR系統檢測通過地面或空中發射無線電波的雷達系統。RWR包括駕駛艙內的一個顯示單元(VDU),通過發出波束監控雷達。 引擎![]() MiG-31配備兩臺Solovyev D-30 F6渦扇引擎,每臺起飛推力為15,500kgf。D-30 F6引擎凈推力9,500kg。該引擎在低空提供M1.23最大速度。MiG-31油耗非常高,這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多種用途。 ![]() 可調節襟翼進氣口 ![]() D30-F6噴氣引擎 D-30F6是雙軸雙轉子引擎,具有用于內外流動的混合加力室和可調節的排氣噴嘴。來自彼爾姆 Soloviev 設計團隊于1972年開始研發。該團隊由兩家公司組成:Aviadvigatel和Motorstroitel。開發于1980年完成。從名稱可以看出,該引擎基于Il-62M和Tu-154M客機的D-30系列。 ![]() 雙閥芯方案顯著降低凈推力燃料消耗,從而顯著增加MiG-31與MiG-25航程。引擎也為飛機提供了良好的高度-速度特性:最高時速3,000km/h,運行高度11~21km,低空飛行速度1,500km/h。該方案另一個優點是飛機機身內部熱輻射較低。這去除MiG-25引擎周圍5kg的隔熱銀涂層。D-30F6是蘇聯第一臺帶加力燃燒室雙轉子引擎。在超過25年的服役中,證明了它在各種天氣條件下的可靠性。 ![]() 自動引擎控制的電液系統與液壓系統重疊,確保飛行安全和電子系統故障時備份功能。引擎設計提供對其狀態進行參數控制。為評估使用中的空氣和氣體流路部件狀況,引擎設計提供對所有壓縮機和渦輪葉片以及兩個高壓渦輪級的噴嘴葉片檢查。在異物進入引擎情況下,設計允許在更換第一高壓壓縮機級和整個低壓壓縮機模塊的單獨損壞葉片。 ![]() 除了用于MiG-31原始D-30F6外,還有一些修改,包括實驗性雙引擎S-37 (Su-47)原型和高空亞音速雙引擎M-55。S-37引擎稱為D-30F11。 ![]() M-55引擎是未增強的D-30V12衍生型,推力為9,000kp(88.2 kN)。M-55偵查機于1988年首飛。引擎在氣溫為-92°C極端條件下可靠運行。其他一些存在于紙面上的變體將裝備第5代戰斗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