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沙特這幾年關系比較好,走的也近,有免簽協(xié)議。兩種方式:1)采取落地簽,網上說大概只需要30分鐘就可以通關。2)提前在沙特政府官網上申請電子簽證。鏈接https://visa./。操作非常簡單方便,用一個郵箱注冊,按流程填寫信息,準備一張白底照片,直接用手機以白墻為背景的照片就可以。提交后約半小時,就收到郵件通知簽證已經好了,有PDF文件下載。有意思的是,下載鏈接里有個蘋果手機的錢包文件,可以把簽證直接導入手機,打開蘋果手機錢包就可使用(需要用蘋果手機的瀏覽器登陸簽證網站下載)。 以前去一些歐美發(fā)達國家,雖然大多數地方支持信用卡,但總是帶少量現金。對于沙特的印象一直是比較封閉保守,所以這次也準備提前換一些現鈔帶上, 后來發(fā)現基本沒有必要, 沙特的銀行卡支付網絡很發(fā)達。在中國銀行兌換需要提前電話預約(中國銀行手機APP預約不了,沒有里亞爾這個幣種),1-2天可取。目前中國去往沙特旅居的人不多,所以對沙特里亞爾的需求不大。我去中國銀行時,工作人員費好一會兒功夫才查到牌價,大概呆了半小時才換到現金。北京到沙特首都利雅得沒有直飛,選擇在迪拜轉機。疫情放開后,機票價格也回落到合理區(qū)間。疫情管制期間,我曾經去過一次阿聯(lián)酋,天價的機票、回國登機前要做的檢查、回國后14+7的隔離,真能讓人掉三層皮。目前從沙特回國,中國海關的要求是出示核酸結果,從阿聯(lián)酋回國出示自測盒結果。回程也是轉機到迪拜再飛北京,入境時沒人找我要自測結果。在沙特當地的交通,選擇租車,因為要去好幾個地方。攜程上的可選的租車服務,會提示不一定支持中國駕照,即使有攜程翻譯件可能也不行。最后在booking.com上面找了個沒有這種提示的租車公司下了訂單,但出發(fā)前還是有點小忐忑,擔心不能順利提車。實際上,到了那邊,完全沒有必要。攜程上的幾個租車公司跟booking.com上的一樣,在機場的就那么幾家,一切都很順利。利雅得機場很有現代感,3個航站樓T1-T3是相互連接的很長的一個建筑整體。我出來的地方是T3,而租車公司在T1,就先得問路。問訊處得沙特小哥很熱情,看見我這種一臉迷茫得外國旅客,就主動上來問是否需要幫助,這得說明一下,當時是凌晨4點多,小伙熱情可一點都沒減少。機場工作人員都能說英語,溝通沒有障礙。問詢臺小哥主動幫我把手機連上機場Wifi。鏈接無線網需要驗證手機號碼,國內手機號似乎接收不到驗證碼。小哥問:給你用我得手機號驗證行嗎。我說OK,他一通操作,幫我把WI-FI連好了。然后他仔細講解了怎么走可以到達我要去的租車公司,最后還囑咐說,要是找不到再回來找我。提車的過程比較順利,用攜程的駕照翻譯件和中國駕照原件,刷卡付錢即可。從機場開著車出來,大概當地時間凌晨4點。第一個目的地離利雅得車程2.5個小時,就決定先找個加油站把油加滿(租車公司一般給加到一半)。加油站的工作小伙是個印度人,英語卻不太溜,不明白我說什么。后面等候的車上下來個戴頭巾、穿白袍的阿拉伯人,走過來問我需不需要幫助。跟他解釋清楚后,他就指導印度小伙加油。加油的空檔,順便也和他閑聊幾句。得知我是中國人后,他坐在副駕駛的朋友把頭伸出來,朝我大喊一句:“你好!”我也揮揮手回答“你好!”在沙特第一次加油,讓我對這個國家產生了一絲親切感,心中的戒備也放下不少。還有一次加油的經歷也很難忘。首先要說悲催的是,我和中國銀行柜員斗智斗勇?lián)Q來的里亞爾現鈔,忘記帶了!所以在沙特這一周只有信用卡可以用。在利雅得遇到一個加油站,只能接收mada卡。Mada是沙特本國的支付網絡,類似于我們國家的銀聯(lián)。加油站大爺反復跟我說,mada, mada, 我沒聽清楚就讓他先把油加上。付錢的時候哪張信用卡都刷不上。旁邊有家Tim’s咖啡店,我進去買杯咖啡,和店員小哥商量用信用卡套些現金。小哥說,我這對賬操作不了。但我今天發(fā)了50里亞爾的獎金,可以先借給你,下次你過來再還我。最后我是通過網上銀行轉賬,把錢轉給了他,拿到現金付了油錢。記得以前讀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書中說阿拉伯世界很分裂,沒法形成一股合力的原因之一,是阿拉伯人之間很難建立信任。好像和我在沙特的感受不太一樣。這次出差拜訪的客戶,都非常熱情好客,盡顯地主之誼。沙特的高速公路是免費的,沒有收費站。路況嘛,肯定比不上中國,可能維修保養(yǎng)不夠,但不用花錢咱也不多吐槽了。道路指示牌都是阿拉伯語、英語雙語,出行很方便。令人驚艷的是通信網絡的覆蓋面。即使在荒蕪人煙的沙漠公路上,4G信號一直滿格,網速也是嗖嗖的,幾乎可以達到不中斷保持視頻通話這種水準,一點不比利雅得城市里差。還是沙特有錢啊,即使在發(fā)達國家,比如美國,到這種人口稀少的地方,手機信號也無法保障。之前在蘇格蘭自駕,蘇格蘭高地上手機信號時有時無,旅途中車拋錨了一次,幸好旁邊不遠處有一家小旅店,走到靠近旅館的地方才有打通救援電話。還有一次在沙漠公路邊的一個小賣店買水和食物。小店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兒,但東西還挺豐富齊全,雪碧、可樂、冰淇凌、薯片什么都賣,還有土豆、大蒜這些蔬菜。而且還有低糖可樂,零售價和中國差不多。在國內到了3、4線城市,要在一個小賣店買無糖可樂,基本得碰運氣,就算買得到了很有可能是假的。結賬國內的Visa/MasterCard卡都沒有問題。雖然沙特沒有國內掃碼這種能力,但是配合蘋果手機的apple pay, 在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也能刷手機結賬,說明通信和金融業(yè)的基礎建設還是很到位。小店老板也能講幾句簡單的英語,交流基本不受影響。我在這里買東西的時候,剛好遇到一大群印度/巴基斯坦工人來買東西,應該是在附近農場工作的。他們坐著那種豐田皮卡,給我一種戰(zhàn)區(qū)既視感,這可能又是受媒體渲染的一種成見。順便說一句,阿拉伯半島的石油國家,從事體力工作、藍領工作和低級服務行業(yè)的印巴外來人口很多。 商店門口的印巴工人一路上也遇到不少公路和橋梁在修建中,走近一看,大型工程設備都是中國的。 我去的時候剛好是伊斯蘭教的齋月(Ramadan),就是每年有一個月,伊斯蘭教徒在日出和日落之間都不能飲水或進食。在首都利雅得以外的地方,白天餐廳基本是關門歇業(yè)的。我去的一個小鎮(zhèn),白天路上看不到人影,一片蕭條,好像生化危機的外景地。一到晚上,又燈紅酒綠,轉變成欲望都市。回到利雅得,白天也能找到吃飯的地方。比如星巴克的規(guī)定是,下午5點以前,可以外賣,不能堂食。麥當勞白天也可以堂食。看來宗教習俗的束縛,在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是越來越松。再說一下女性問題。以前聽說沙特是伊斯蘭教國家中比較保守的,女性不能自己出門,必須有成年男性陪伴,外出還得穿黑色的罩袍,只露一雙眼睛。我在沙特,包括在首都利雅得確實沒有見到很多女性,商店、餐廳里的工作人員大多是印度或巴基斯坦小哥。偶爾會見到女性獨自開車外出買東西。有一次在星巴克看到一位女士,沒有戴頭巾也沒穿罩袍,只是在點餐需要和店員說話時,才拿出個頭巾戴上,只遮頭發(fā)沒遮臉。隨處可見的古蘭經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蘭教最初的家園,伊斯蘭教的圣地都在沙特。它擁有的石油儲備和與之伴隨的金融影響,使其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在全球事務中也逐漸具有一定話語權。短短一周的沙特之行,讓我看到的是一個正在更多擁抱世界的阿拉伯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