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與倭國于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 663年,倭軍(約3.2萬,戰船170余艘),唐軍(2萬余人) 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于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
大唐高宗年間,日本國內,大化改新出現了反革新派。649年,革新政變時舉足輕重的斗士,新政權最初的右大臣蘇我倉山田石川因有叛變嫌疑而被誅全族。外交上,受新羅壓迫的百濟向天皇政權救援,但朝廷束手無策。660年,唐羅聯軍一舉滅亡了百濟。朝廷不但喪失了在朝鮮的僅有的一點威信,受到國內反對派的蔑視。 661年(高宗龍朔元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劉仁軌先出奇兵,首發制人,率軍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雖然此城“臨江高陸”,唐軍連夜奇襲,一舉攻破,“遂通新羅運糧之路”。而百濟內部發生火并。百濟王子扶余豐越來越不能忍受堂叔鬼室福信的跋扈,鬼室福信被殺。于是,孫仁師、劉仁愿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并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百濟遺臣鬼室福信,求援于大和朝廷。日本朝廷為恢復死去的威信,一舉解決內外的困難,決定舉全國之力出兵朝鮮。
發生這次戰爭是有歷史原因的,這要追溯到漢朝。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漢武帝在那里設置四郡,朝鮮半島一直在大漢帝國的版圖下。后來到了兩晉以后,因為國家動亂少數民族入侵,國家四分五裂,中國逐漸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 到了隋朝,中國又歸于大一統。隋文帝楊堅也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希望恢復大漢曾經的領土,態度逐步強硬。當時在朝鮮半島有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其中高句麗離中國最近,它已經控制了遼東地區,實力最為強大,其次是百濟,最后是新羅,實力最為弱小。 隋朝統一以后的疆域 隋文帝楊堅的態度很明確,遼東是中國的地盤,高句麗必須歸還,而高句麗吃到嘴里的肉怎么會吐出來,它也知道隋朝強大,因此一直態度模糊,實際上不肯歸還。所以隋朝發動了幾次戰爭,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都無功而返,但是也把高句麗打怕了,態度還是比較恭順。 到了唐朝,三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對大唐帝國都很熱情,經常來朝拜。其中新羅最為弱小,因此跟大唐也是最忠心,它緊緊抱住唐帝國的大腿,希望得到保護,而百濟則經常欺負新羅,不斷發動對新羅的進攻,一心要吞并新羅。高句麗和唐朝則是笑里藏刀,雖然也來朝拜,但時刻都在準備和唐朝打仗。 唐朝初期 李世民是個英明的君主,他開創了貞觀之治,他在位的時候,百濟還是在揍新羅這個小國,而這時高句麗發生了政變,李世民利用這個機會派兵進攻高句麗,很快收回了遼東大部分土地。但是因為不熟悉地形,在打到安市城時,因為地勢險要,又遭到了高句麗軍隊的頑強抵抗,打了三個月后天氣開始轉冷,李世民不得不撤回了軍隊。 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百濟有些不怎么尊重唐朝了,它認為唐朝并沒有打敗高句麗,所以膽子大了很多,它開始和日本眉來眼去,而且還在不斷的侵略新羅這個國家。新羅一直在向唐朝求救。大唐帝國沒有忘記李世民的抱負,一直想滅掉高句麗,但是唐帝國改變了過去的策略,他準備先幫新羅這個小兄弟滅掉百濟,再從南邊進攻高句麗,這樣南北夾擊,消滅高句麗就容易了。 白江口之戰示意圖 于是唐王朝派十萬大軍沿海路攻入了百濟,在大唐軍隊和新羅的聯合下,戰斗打得很順利,很快就消滅了百濟的軍隊,李治非常高興,認為百濟已經被消滅,于是,他命令主力部隊進入遼東戰場。李治高興的太早了,百濟并沒有放棄抵抗,在百濟一些王室的領導下,聚集了幾萬的百濟抵抗軍隊,雖然不是正規軍,但是在主力撤走后,唐朝留駐當地的守軍卻抵擋不住反抗的百濟人,不得不困守在城里。 在李治聽說百濟被滅之后又組織起抵抗的軍隊,而且正在進攻大唐留守的軍隊之后,他派劉仁軌帶領遠征軍救援。劉仁軌帶領軍隊對百濟抵抗軍展開反擊,接連打下來幾座城池,后來打到了他們的老巢周留城。 百濟這邊也沒閑著,在他們組織抵抗時就派人去日本求援,日本已經派出了幾批軍隊支援,并且還在從海上派軍隊過來。當然,我們大唐也再次派了軍隊支援,在雙方都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后,雙方展開了最后決戰。 唐軍裝備先進 當時的軍隊數量是這樣的,唐朝海軍和陸上共兩萬七千人,新羅兵力一萬人,唐羅聯軍共三萬七千人。另一方百濟抵抗軍兩萬,日本援軍四萬九千人,總共有六萬九千人。我們的計劃是這樣的,分為兩路軍隊,分別從海上和陸上進攻。 在路上唐羅聯軍率先發起了進攻,隨后劉仁軌帶領海軍沿著熊津江而下,尋找日本主力海軍,在白江口兩軍相遇。唐朝海軍有一百七十艘戰船,而日本則有一千多艘戰船。雖然日本的船多,但是唐朝船高大。 兩軍在白江口相遇 日本的一千多艘船先發起了攻擊,但是他們在高大的唐朝戰船前根本沒有一點作用。在化解了日本的進攻后,劉仁軌命令軍隊將艦船分成兩翼,把日本艦船包圍在中間,士兵用拍竿將日本船只打翻,日本的士兵紛紛掉到水里,不會游泳的就被淹死,同時向水中射箭,殺死日本人無數。 日本人見打不過就準備逃跑,劉仁軌命令船隊將日本的船隊分割成兩部分,繼續用拍竿打翻日本船,并且施放火箭,將對方船只點燃,由于日本船太多,基本是擠到一起,所以都被燒毀,唐朝海軍將日本打的潰逃。陸上軍隊也取得勝利,很快,海上陸上軍隊一起進攻周留城,將日本百濟聯軍打敗。不久后,唐羅聯軍消滅了殘存的抵抗軍隊,自此唐羅徹底控制了百濟。 新羅在唐朝的支援下,徹底消滅了百濟,并且在大唐軍隊的打擊之下,高句麗也被徹底消滅,在唐朝軍事支持下,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 大唐帝國通過白江口之戰,徹底消除了新羅殘余,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南北夾擊消滅高句麗,解除了遼東邊患,也徹底阻止了日本染指朝鮮的狼子野心。 日本遣唐使來中國路線 日本海軍全軍覆沒,在日本國內引起舉國震動。劉仁軌派出使者要求交換戰俘,日本認為這是進攻日本的試探,全國開始修筑工事。這一戰讓日本看到了唐朝強大的軍事,著實被嚇壞了。它不挨打已經是慶幸,再也沒有心思和中國對抗。后來唐朝派使者到日本,兩國開始友好往來,日本全面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人文科技。 倭國明白了與大唐間的實力差距,開始乖乖地派遣遣唐使赴唐學習先進文明,奉唐為正朔。直到900多年后的明萬歷年間,日本才卷土重回朝鮮戰場。 而高句麗面臨著失去盟友百濟的境地,變得孤立無援。在百濟徹底亡國6年后,高句麗也最終在唐朝和新羅部隊的進攻中,結束了700多年的國運,從此,朝·鮮半島進入新羅統一時代。 總的來說,白江口之戰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戰略態勢,更對當時東北亞戰略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以自己為核心的東亞政治秩序得以最終確立,并深遠影響了未來近千年東亞歷史的發展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