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傳記《只手曾擎半壁天——李定國傳》系列連載NO.39 從1652年四月出兵以來,在半年的時間里,李定國先后取得了桂林、衡陽兩次大捷,消滅清朝兩位王爺(孔有德、尼堪),殲滅清軍無數,可謂是他軍事指揮生涯的巔峰之作,而這兩次大捷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從清方來講,自1644年入關以來,清軍雖然也遭遇過一些挫折,但是總體來說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即使是遇到一時難以戰勝的對手,只要把滿洲鐵騎派過去,就一定能夠化險為夷,反敗為勝。 而這一次,廣西和湖南戰場的兩次慘敗可以說是始料未及,尤其是衡陽一戰。尼堪在清廷貴為敬謹親王,戰功卓著,此次統率的也并非是漢人雜牌部隊,而是正兒八經的滿洲八旗精銳。沒想到與李定國率領的明軍剛一交戰,就吞下一場慘敗,作為最高統帥的尼堪也被當場擊斃。 如此沉重的打擊,清朝統治者如何能夠接受?順治皇帝聽聞尼堪兵敗身死,難免悲從心來,長嘆一聲:“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慘敗逃回的清軍將領要么被降爵,要么被革職,有的甚至直接被下獄論罪,順治皇帝的憤怒可想而知。 而在整個清廷內部,一股悲傷和恐懼的情緒開始逐漸蔓延。有官員甚至提議,放棄湖南、廣東、廣西、江西、四川、云南、貴州七省,與南明議和,可見清廷內部對李定國的恐懼。 至于一些清廷官員更是直接被李定國打出了心理疾病。王一品之前是清廷任命的廣西巡撫,因為身患疾病,請假從廣西回到京師療養。他的運氣還不錯,僥幸躲過了李定國發動的桂林之戰。 兩年以后,清軍重新攻占了廣西,清廷著手安排地方官去廣西赴任。吏部想起了早就已經養好身體的王一品,推薦他繼續擔任廣西巡撫。 王一品一想起慘死孔有德和尼堪,就嚇得禁不住雙腿發抖,哪還敢回到廣西接著當官? 可是皇命難違,不去又找不到個正當理由,這可如何是好? 無計可施的王一品思來想去,最后只能拿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長盛不衰的官場法寶:行賄。他又是找人,又是拉關系,又是送錢,總算如愿以償換了個官職。 只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幾天這事就東窗事發了。順治皇帝知道以后差點沒氣的原地爆炸,二話不說就給王一品判了個死刑。 可憐王一品的爹媽給自己兒子起了個名字叫一品,結果一品大員的頂戴還沒熬到,命卻丟了。這正應了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的那句老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從南明方面來講,足可以稱得上是歡欣鼓舞。自從清軍入關之后,南明軍隊在與清軍的軍事較量中一直都是敗多勝少、丟城失地。由于敗得太慘,明軍可以說是談“滿”色變,一遇到滿洲鐵騎,先被嚇沒了半條命,哪還有勇氣繼續戰斗? 但是這一次,李定國率部擊斃尼堪,也送給了尼堪所統領的滿洲鐵騎一場恥辱的慘敗,打破了滿洲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南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怎能不激動?忠于明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就說:“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歷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當然了,南明方面如果說有人感覺十分不爽,那也是很正常的。 你猜的沒錯,我說的就是孫可望。 (影視劇中的孫可望形象) 李定國取得桂林大捷以后,派人給身在安龍府的永歷皇帝送去了一份報捷奏疏。這就引起了孫可望的不滿,認為李定國心里只有永歷皇帝朱由榔,沒有他秦王孫可望,“深恨之”。 這事簡直莫名其妙。 桂林大捷以后,李定國明明報告了身在貴陽的孫可望,連抓住的叛徒陳邦傅父子也是送往貴陽交給孫可望處置,說明他對孫可望這個義兄還是足夠尊重的,怎么能說是李定國心里只有朱由榔,沒有他孫可望呢?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孫可望生怕永歷皇帝與李定國來往頻繁,影響自己一手遮天,才仇恨李定國的。 后來,又有陰謀論者向孫可望告密,說李定國攻克桂林之后應該繳獲了大批的金銀財寶,卻只給貴陽送來了孔有德的定南王金印、金冊和幾捆人參。說明他不是把孔有德的家產私吞了,就是分給部下了。 然而真實情況是,孔有德在自焚之前,提前命令屬下把他居住的王府后殿和掠奪來的金銀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哪來的大批金銀珠寶? 孫可望本來就非常記恨李定國,面對這樣的陰謀論自然是照單全收,認定李定國藏了私貨。 前面提到,馮雙禮本來已經按照李定國的部署埋伏好了,孫可望卻突然命令馮雙禮撤兵,就是要從中破壞,不想讓李定國奪得大功。導致李定國沒能乘勝追擊,全殲清軍。黃宗羲就曾扼腕嘆息:“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 李定國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依然做到了斬殺尼堪,大敗清軍,捷報傳到貴陽,孫可望更是惱羞成怒,認為李定國已經是“功高震主”了。 李定國的存在,明顯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自己對永歷朝廷的掌控,孫可望越想越氣,干脆把犒勞李定國部隊的賞銀先由八萬兩減到了六萬兩,最后竟然減到了四萬兩。 這些事實足以說明,孫可望已經徹底陷入了瘋狂。 可是,光躲在后方搞這些小動作,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孫可望的小人之心,并不會對李定國有任何實質性的傷害。看來,要想從此以后每天都能睡個安穩覺,只有想辦法把這個姓李的禍患除掉。 可這又談何容易?李定國在軍中極具聲望,又沒有吃過像北路軍劉文秀那樣的敗仗,就算是要除掉他,也總得找點像樣的借口吧,否則怎么服眾? 由于孫可望不斷地在后方拆臺,并且連續調走李定國麾下的將士,導致李定國手里的兵力越來越少。不要說繼續擴大戰果了,就連鎮守最近剛剛收復的州縣都非常勉強。面對附近數量眾多的清軍,他只能無奈地選擇放棄衡州。 這可真是瞌睡送個枕頭——正是時候。對于處心積慮想要除掉李定國的孫可望而言,這個消息無異于天大的喜訊。孫可望立即親自帶著大軍到達湖南武岡,派人給李定國送去了邀請信,邀請他親自到武岡參加全軍高級將領軍事會議。 召開軍事會議是假,殺人滅口是真。孫可望的計劃是,等李定國一到,就立即把他拿下,然后以隨意放棄衡州的罪名殺害,李定國的部隊則交給自己的心腹將領馮雙禮指揮。 為了等這個干掉李定國的機會,孫可望可以說是日日想,夜夜盼,現在,機會終于來了。孫可望在激動之余,也有一個巨大的擔憂:萬一李定國不來怎么辦? 為了不讓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從指尖溜走,孫可望在三天之內連續給李定國寫了七封信,反復強調了本次軍事會議的重要性,希望李定國無論如何一定要準時前來。 看來不去不行啊! 既然如此,那就去吧,免得老孫又說自己眼里沒有他這個大哥。 (影視劇中的李定國形象) 剛一出發,李定國的心腹龔銘就派人送來一封密信。龔銘當時就在武岡附近的沅州,得知了孫可望的陰謀以后,立即給李定國寫了這封密信,讓他千萬不要過去,去了難逃一死。 得到龔銘的報信,李定國開始猶豫了。自己的心腹肯定不會欺騙自己,可他也不太相信孫可望真的會對自己下此毒手。 猶豫了半天,李定國還是決定繼續趕路。 眼看李定國就要羊入虎口,劉文秀的兒子又悄悄派人去找到李定國,說明了孫可望請他去的真相。 李定國這才終于相信,孫可望這次是真的打算置自己于死地。 多年的兄弟之情讓李定國不忍心徹底與孫可望決裂,他親自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給孫可望。 信中這樣寫道:“現在大局雖然稍微有所轉機,但是敵人的實力仍然很強大,成敗尚不明朗,正是你我同心協力、興復國家的時候。千萬不要妄自聽信讒言,自相殘殺,敗壞了國家大事,希望義兄深思。我耿耿之心,愿意指天為誓!” 這封信充分證明,李定國愿意以國家大業為重,努力消除孫可望對自己的猜忌。 沒想到孫可望看完信以后,氣急敗壞,對李定國破口大罵。 陰謀搞成了陽謀,對方還寫信來教育自己,孫可望越想越氣,決定發兵與李定國決一死戰。 李定國見自己的勸說沒啥效果,長嘆一聲,十分惋惜地對部下說:“我年少從軍,嘗盡艱險,原本打算匡扶圣上,立不朽之功勛。現在好不容易打了幾場勝仗,就被秦王所猜忌。我原來與義弟劉文秀身份地位一樣,他稍微犯了點錯就被廢棄。秦王猜忌我必然更甚于劉文秀,我的妻兒都在云南,我只能去往他處了。” 1653年(南明永歷七年,清順治十年)二月,李定國帶著本部五萬人馬撤入廣西,避免與孫可望自相殘殺。 從今以后,你我再不是兄弟。 南明復興的最好機會,也就此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