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理論不能對臨床提出更有效的指導都是赤果果的耍流氓。 少陰表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湯證。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麻黃(去節,二兩)細辛(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照胡希恕老先生的說法少陰病的表癥有兩個證麻附辛、麻附甘、然鵝附子湯應該也是少陰的表癥。Lets see see 這三個表癥。 少陰病提綱,脈微細但不沉。麻附辛的脈反沉,這個沉字前面用了反,顯然正常情況下少陰病是不沉,的那么沉說明什么,傷寒脈法,脈沉主水,也主病在里。則麻附辛病機標準的說法是少陰表癥加里水。而本條有發熱,說明有表征。相比于麻附甘只換了甘草為細辛,再看本經的說法細辛味辛溫,主咳逆等,并未提細辛逐水,如果真的這個脈沉主里水,當水在上焦標仲圣標準用藥應該是姜辛夏,如果在中焦則用術附,從未單用過細辛逐水,也和本經不符,可見這里的細辛不是逐里水的。那么麻附辛的病機如何呢,參見本經梳證,鄒潤安對細辛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細辛是把體內血管脈絡中的寒搜出來處理掉,并舉了很對例子和推導方法,細節不再贅述。如果按這個藥性來看麻附辛的真實病機呼之欲出。表閉,陽虛導致寒入里聚于血脈,讓整個身體循環減慢則脈沉,表閉輕微的陽郁無法入里導致低熱,整體類似一個輕微的陽脫之像。則用麻黃開表,附子回陽,細辛逐寒,清汗而解。 再看麻附甘,只是脈微細但欲寐,則是一個暫時性的表閉加陽虛,而里沒有寒的情況。從病機看麻附甘完全閉麻附辛輕。 又有人說了,少陰病還應該有怕冷的癥狀,如果怕冷用麻附辛,否則用麻附甘。蒸的是這樣么。這里引申出少陰病的第三個和表相關的證型附子湯證。第一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少陰容易傳太陰或少陽,進去了要么沒太陰胃口,要么少陽想吐,這里口中和是沒有傳里的意思,說明還在表。再加上惡寒是陽虛的怕冷不是表閉的麻黃證怕冷,所以用灸法,這里強調出少陰病一二天沒癥狀,但嚴重怕冷的不能用麻附甘了,應該用附子湯溫陽而解表。則這一條顯然是一條表癥。第二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身體痛,手腳冷,手腳冷說明陽虛,身體痛是體表陽虛的痙攣痛,而不是麻黃證的體表液體太多導致壓力過大的酸痛,骨結痛是體表陽虛導致的水液滲透到骨結中的痛類似厲節,還是在表,脈沉,這里的脈沉難解釋,個人理解此處的水是輕微的里水主要對應茯苓。另外從仲圣用藥可以看出,當術附的劑量大于芍藥或不放芍藥的時候多走表,比如本方,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反之芍藥為主時則走里,比如真武湯,小建中等,所以本方以術附大于芍藥走表逐水,人參生津,茯苓配合利水,整體看是以治表為主兼里水的方劑。病機總結,少陰病但不是表閉,是整體陽虛怕冷嚴重弄或者導致體表水液積聚造成的疼痛為主的證型。 So,少陰病無證最輕,麻附甘。少陰病低燒脈沉次之,麻附辛。少陰病怕冷嚴重或者身體痙攣性的疼痛,附子湯較重。這三個證型也反應了少陰病由最開始一步步病理反應由表及里、陽氣越來越弱,但都以表癥為主癥的情況。 |
|
來自: 昵稱6582038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