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為何康熙不用戴梓發明的機槍?1716年5月10日《康熙字典》編成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匯》、張自烈《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增訂的一部大字典。
《康熙字典》也是康熙做的幾件好事之一,共收錄了4萬7000多個漢字,成為現代中國字典的母本。
不過,《康熙字典》并不完美,主要問題是錯誤很多,近代學者發現高達4000條錯誤。
今天我們不提《康熙字典》,就說說康熙時代的發明家戴梓。他發明了最早的“機關槍”,為何康熙卻棄之不用?
戴梓發明的并不是機關槍,而是一種連發火銃。
在康熙年代,世界上的火槍都是前裝火繩槍或者燧發槍。
子彈和火藥分別從槍口裝入,用通條搗結實,然后扣動扳機,火繩或者燧石撞擊點火,完成火槍發射,清理槍膛準備下一次射擊。
戴梓發明的連發火銃,提供了一種不用反復裝彈的連射火器。
根據《國朝耆獻類證初編》卷120中記載,戴梓曾向康親王進獻了“連珠火銃法”。
根據《清史稿》記載,戴梓的連珠火銃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大體上,火槍將大量火藥和子彈都裝在一個機關里面,每扣動一次扳機,就會有一發子彈和部分火藥進入槍膛內。射手再扣動扳機,就可以開槍發射。
這就大大減少了裝彈時間,可以連續發射。
這里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裝彈期間有一個通條搗實的步驟。燧發槍同今天的步槍不一樣,不是說裝了金屬子彈就能夠射擊,還有用通條搗結實和清理槍膛這兩步。
如果不能搗實,燧石擊發以后未必能夠點燃火藥,即便采用西方比較先進的壓制顆粒火藥也不行。
另外,當年的火槍發射以后會留下不少火藥殘渣,需要經常清理槍膛。
連珠火銃仍然需要手工清理槍膛,甚至每槍都要清理,也就不存在連珠一說,只是提高了單發的速度。
所以,戴梓的連珠火槍沒什么實戰意義。它的結構比較復雜,制造困難,也容易損壞,留給康熙一個人玩玩還差不多。
只是,什么東西都是慢慢發展而來。
以火槍為例,西方是花費了幾百年時間,慢慢從火繩槍改進到燧發槍。
只要持續保持持續的進步,任何事情都會有相對好的結果。
戴梓發明的實用性差,持續改進以后未必不會成為戰爭利器。
但是,這些發明并沒有被重視。
我們看看戴梓是什么人?
戴梓是個很有天賦的人,在很多領域都有不錯的才華。
戴梓擅長文學,12歲就有很高的文學才華,一生有諸如《耕煙草堂詩鈔》等很多著作。
他對水利工程有研究,寫過《治河十策》等水利方面著作。
他甚至頗為擅長音樂,參加過音樂著作《律呂正義》的編纂,全書保存了不少明清時代的音樂資料。
這個多才多藝的戴梓,最擅長的還是制造火器。
在戴梓所在的康熙時代,火繩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
早在明末時期,明軍就已經大量使用火繩槍,當作對付蒙古和滿清騎兵的殺手锏。
甚至大明的民間也有大量火槍:據《閻典史傳》記載,江陰人民發動反清起義之前,城中有“火藥三百罌、鉛丸鐵子千石、大炮百、鳥機千張、錢千萬緡、粟麥豆萬石,他酒酤、鹽鐵、芻藁稱是。”鳥機就是火繩槍,僅僅江陰城中有千把鳥銃。
清朝的火繩槍到處都是,即便單發燧發槍不是什么稀罕物。
同沙俄交戰第二次雅克薩之戰,826名俄軍擁有先進的燧發槍850支,清軍維持吃了不少虧。
康熙有不少私藏燧發槍,用于私人打獵,乾隆的燧發槍更多,有些就像藝術品。
戴梓曾研發了一些單發的燧發槍,只是沒有被重視。
為什么會這樣?
滿清認為火繩槍已經夠用,燧發槍只是少了一根火繩,點火成功率較高而已。
相比當時的弓箭可以連珠射擊,燧發槍似乎并沒有什么優勢。
滿清很強調使用弓箭,對火槍不太看重,所以戴梓的發明被認為是奇巧淫技。
戴梓卻對研究燧發槍很有興趣,由此發明了連珠火銃。
戴梓所在的17世紀,西方有很多類似的連發燧發槍,技術上都不太成熟,不能用于軍隊高強度作戰。
戴梓的這支槍也未必是原創,故宮里保存有一把康熙年間的20發連珠銃,是英國1650年制造。
一些西洋火槍通過貿易或者走私的方式流入中國,戴梓在1649年出生。
他有可能是看到這支火槍以后,進行了一定的改進,研發出28發的新槍。
自然,戴梓的能力還是很強的: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并進貢“蟠腸鳥槍”,戴梓奉命仿造十枝槍,回贈荷蘭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機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西洋“沖天炮”(又稱“子母炮”),并夸口說“沖天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費時一年沒造出來,而戴梓僅用八天造成。
不管怎么說,戴梓是一個高級軍工發明家。
可惜這么一個人,注定在滿清官場混不好。
戴梓會搞技術,不太會做官,得罪了很多人。
由南懷仁出面聯合了一些官員,彈劾戴梓“私通東洋”。
滿清是閉關鎖國的,官員私下同外國人來往是非常嚴重的罪行。
戴梓同東洋人來往,并沒有預先向朝廷匯報,被人抓住了辮子。
康熙對戴梓本來不重視,看到奏折以后就批復:“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后赦還家,留於鐵嶺,遂隸籍。”
總體來說,這還是皇帝輕判了,只是一個流放,沒有殺頭。
戴梓由此被流放到今天的沈陽,長達30年。
戴梓是個武器發明家,卻沒有老百姓的生活技能。被流放后他不可能去制造火槍,只能以賣字畫度日,全家活的很凄涼“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饑”。
好在戴梓的心態較好,活的比康熙還要長,到了雍正年間才去世,享年77歲。
在清代,戴梓的77歲絕對是高壽了。
戴梓的待遇說明了,發明家在滿清并不受到重視,被當作是下等人,同工匠差不多。
戴梓即便有很多發明創造,康熙知道他的大名,也沒有任何用處。
如果戴梓的研究持續下去,最低程度滿清會淘汰所有火繩槍,批量裝備燧發槍。
結果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的時候,部分英軍已經使用了先進的擊發槍,是燧發槍的下一代武器,而滿清軍隊還在使用落后的火繩槍。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